分享

谁有资格读《红楼》?

 吴营洲文存 2023-10-02 发布于河北

谁有资格读《红楼》?

吴营洲

周汝昌在他的《红楼艺术》中写道:“还不具备足够的中华文化基本素养的人,实际上是读不了《红楼梦》的。”
这话,越琢磨越觉得不大合适。
中学生“具备足够的中华文化基本素养”吗?恐怕并不具备吧。可是,《红楼梦》的部分章节,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这该如何解释呢?难道这是国家教委的失误?或者是国家教委在有意地为难孩子们?恐怕都不是。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凡对小说感兴趣的,不管具备不具备“足够的中华文化基本素养”,都是能够读的。至于鲁迅说的,“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则是另外的一回事儿了。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雅俗共赏的。阅读这部书,雅人有雅人的感受,俗人有俗人的感受。你是雅人,你看到了娲皇炼石,便想到了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是她用水和黄土,捏成“泥人”,于是便有了中华民族,甚至还想到了宝玉的那句“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这一“千古奇论”,那你就作你的“会心一笑”好了。我是俗人,当我看到宴请刘姥姥的那顿饭菜,我也尽可流我的口水吧。你不能因此而说我“读不了《红楼梦》”吧。
杨乃济先生在他的《马二红学》一书中,写下了一段这样的文字:
但是不要忘记“文化”本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它首先是一种群体的社会现象,群体的智能积淀,文化的创造者都应该是有权谈文化的。既然周先生主张“红学”是“中华文化之学”,那就是一门谁都可以入界的学问,研究“红学”也好,读小说《红楼梦》也好,都无须经过哪位“权威”“圣上”“三流学者”来钦点的。[1]
难怪有人说,好像这《红楼梦》,除了他周汝昌,别人都读不懂,别人都不配读似的。
----------------
[1]杨乃济:《马二红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2月,第42页。

附文:
读《红》的层次

吴营洲

鲁迅先生称:“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平心而论,这一评述,很准确,很精辟,很经典,所以数十年来,不断地被人引用、引申。其实,在我看来,读红的人,不仅分“群体”,还分层次。
第一个层次,只读故事。但,只读宝黛。或者,只读宝黛钗。甚至,只读可卿、凤姐,只读贾瑞、贾琏、贾蓉、贾珍、贾赦辈,即只读“风月宝鉴”里有人招手的那一面。不读书中的判词,不读书中的诗词曲赋。即便遇见,也均跳过。当然,也不读贾政,不读贾雨村。这个层次的人,最多。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在我看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能够知道尘世间有部《红楼梦》,并且翻过读过,就已经很不错了,再要求这要求那就是苛求。
第二个层次,开始完整地(或经常地)读。此时读红,不再局限于宝黛或宝黛钗,开始关注起其他的人或其他的事。而且,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兴趣。甚至一边读一边念叨:这书咋就这样好呢?书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咋就这样栩栩如生、如见如闻呢?并且,开始读他人的读红文字。读他人的读红文字时,觉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甚至会发出感慨:我咋就没有想到或看得出来呢?在这个层次上的人,开始享受起这部书给自己带来的那种愉悦了。
第三个层次,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即,开始思考各个人的判词,开始留意书中的诗词曲赋,开始研读前五回,尤其是开始品咂甲戌本上的那个楔子。发现那些判词,已把各个人的故事或命运交代清楚了,即便不读其他(即后面的那些)文字,也对整部书有了大致了解。前五回,尤其是甄士隐的故事,不正是贾府故事的缩写版吗?既然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那后面的文字还用得着看吗?(这也是曹雪芹的高明处:他一开头就一股脑地把整部书的人物命运、故事情节告诉你了,后面的文字,你是爱看不看。)此时的读红者,对全书已有了整体把握,对书中的一些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发现别人的读红文字,有些说的有道理,有些说的没道理。而且知道了,“有道理”的道理在哪儿?“没道理”的症结所在?当然,一般的人,即便知道别人的对错,也不诉诸文字,即便自己的读红心得很独到很深刻,也同样不诉诸文字(往往是一笑了之,或做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此类人,为数不少,这大概属于“真人不露相”的那种,这大概也是“红学”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基础。当然,也有谁会把自己的心得写成文章。这,便是所谓的“研究”,或是所谓的“红学家”了。另外,在研读这部书的同时,脑海里自觉不自觉地萦回起这样一个问题:这部书,写得这样好,作者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孟子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自然不可!于是开始关注起作者来。这个曹雪芹,啥时候生的?啥时候死的?啥时候开始写书的?为何写书?当时啥背景?乃至,他的父亲是谁?爷爷是谁?老爷爷是谁?曹颙是谁?曹頫是谁?曹寅、曹宣是谁?曹宜、曹顺是谁?再乃至,敦诚、敦敏是谁?张宜泉是谁?明琳、明义是谁?永忠、墨香是谁?弘晓、弘旿是谁?脂砚、畸笏是谁?“新妇”是谁?甚至开始怀疑:这样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是他写的吗?就凭他的那份经历,那个年纪,写得出来吗?“曹雪芹”,大概是“抄写勤”的“谐音”吧?并不是一个真人,不过是谁的化名。即便是真人,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撰成目录,分出章回”的编辑。《红楼梦》是有旧书的,旧书叫《风月宝鉴》,《红楼梦》是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增删”成的,《风月宝鉴》的作者是“石兄”。那么,“石兄”又是谁?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索隐”。处在此等层次的人,在文本方面自然也会想:这部书,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作者究竟想说明什么呢?书里的人物,一定是有原型的,书中的贾政,看起来和曹頫挺像,宝玉大概是谁谁吧,元春大概是谁谁吧,湘云大概是谁谁吧,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索隐”。
第四个层次,终于意识到,《红楼梦》是部小说,是部文学创作,作者就是曹雪芹。《红楼梦》的完成,是曹雪芹长期对社会生活及人生际遇细致观察反复思考的结果。他不批判这批判那(诸如批判皇权批判奴隶制度),也不反对这反对那(诸如反满反清),他只是在自说自话,他只是在诉说自己对尘世、对社会、对人生、对命运的满腹惆怅和无限感慨。当然,也许会有人认识到,书中的贾政不仅和曹頫像,和当时其他的官员也像,那是当时的风气……
第五个层次,能够依据现有的文本或史料,或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文章来,或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高屋建瓴地写出自己读红心得……
第六个层次……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