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市高2024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山城学术圈 2023-10-02 发布于重庆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一、 教学理念

历史学是一定历史观指导下的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探寻历史真相、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中学历史课程承担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在探索历史规律的过程中,不但要拓展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更要发挥中学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在本课中,汉的统一以及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新局面,通过展现其辉宏的创设过程,以及物盛而繁的成果,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探究西汉的大一统与汉衰亡的因果联系,总结王朝兴衰的历史命运,同样能够增强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为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高中历史教学还必须拥有自己的路径与方法,那就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托的方法选择。在本课中,时间轴的制定、多种类别史料(地图、专著、文物)阅读方法的指导,历史人物故事中的逻辑挖掘,文字材料的归类与解读,恰如其分地把时空、史料、解释等素养相交织,涵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四课,包括“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四个子目的内容。综观本课教材,时间跨度大,关联人物多,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领域,内容相对庞杂,在有限的一课堂内,想要面面俱到几乎不可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从课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汉朝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二是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比较而言,第一个学习要点是本课的重点。学习这个要点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大一统国家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了解汉代的大一统有何发展和完善,从而使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模式得以巩固。第二个学习的要点,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和秦朝的速亡不同,两汉是危机逐渐积累,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至于教材其他内容,因为时间关系,无法面面俱到,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稍加点拨。

三、 学情分析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三课,施教对象为刚刚踏入高中校园的高一学生。本课的教学内容尚属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起步课程,学生有关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故教学速度不宜太快,教学深度不宜太难,教学广度不宜太宽。另一方面,经过初中课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设计,本课内容有五课之多,所述非常详细,相关基础知识学生已有基本认知。因此,对“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光武中兴,两汉文化等史实性内容,教师无需过多阐释。总的来说,教师把重心放在“大一统”这一主题下,帮助学生理解“大一统”的概念,认识具体措施对“大一统”的影响。为了避免与初中课程知识雷同,又为了契合入学伊始的高中学生认知水平,还出于为提升学生高中段整体学习能力奠基的考虑,本课的设计比较注重方法的指导与史观的引领。具体表现为地图的识读、史料分类与概括、时间轴的绘制、历史解释的区分等多个方面。价值引领方面包括大一统国家观念的认同、国家兴亡规律的探究、唯物史观的初步体验等多个领域。

四、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与秦朝合为一个单元,具体要求是: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相关内容在《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为第一单元的四分之一,综合课标要求与《中外历史纲要》的叙述,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西汉重建大统一的背景,能够结合地图描述西汉疆域拓展时空顺序,感知汉朝对我国封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 能够解读材料,梳理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连线西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示意图;能够结合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 探讨两汉衰亡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汉末农民起义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4.运用史料,探究汉之兴的原因,汉之统的过程,汉之固的措施与意义,总结汉之亡的经验与教训,学会运用对比文字史料,用史料解释历史现象。(历史解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