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思考】期末了,聊聊题组复习!

 刘老师数学日记 2023-10-02 发布于上海

又到了复习的时刻,期末这段期间,千万别惹老师。今天继续结合一些案例聊聊复习中遇到的那些事。

在复习的过程中,一些题目可以通过题组形式呈现,以结构化超越碎片化,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疑点,让隐性的数学规律显性化、可视化。

01

在列式计算时,可以将一些用除法算式加以解决的文字题以题组的形式呈现在一起。

被除数是35,除数是5,商是多少?

35是5的几倍?

35里有几个5?或 35里包含了几个5?

35连续减去几次5,刚好等于0?

35是多少个5相加出来的?

把3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积是35,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是几?

上面的这一组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35÷5加以解决。显然这里同结构的题组,有助于透过形式走向本质,感受内在关联性。

反过来,我也会用32÷4这个算式为例,反过来让学生去编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解决的文字题或应用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抽象题组共同的性质。

当然,也可以以题组的形式把一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放在一起,便于解决这一类题。

02

有些题目孩子容易发生错误,此时,可以通过一些看似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形成题组,达到辨析的作用。

(1)8的4倍是几?

(2)8是4的几倍?

(3)几的4倍是8?

显然,这里是关于求一倍数、求倍数、求多倍数的三道题目。有些同学看到倍,就想着用乘法,导致不加以区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便于分析。

上面这三道题目其实用到的等量关系就是一倍数×倍数=多倍数。只不过每个题目已知两个不同的量,求另一个量。

第(1)题,求的是多倍数。一倍数是8,4是倍数,所以用乘法;

第(2)题,求的是倍数。一倍数是4,8是几倍数,用几倍数÷一倍数=倍数加以解决,所以用除法;

第(3)题,求的是一倍数。4是倍数,8是几倍数,用

几倍数÷倍数=一倍数加以解决,所以用除法。

通过对比发现,求倍数和一倍数都是用除法,求多倍数用乘法。

记得还遇到这样的应用题:

红金鱼有8条,是花金鱼的2倍,花金鱼有多少条?

答案会出现两种:8÷2=4或8×2=16。

显然在弄清楚8、2的含义后,求的是一倍数,显然用除法。

此时,如果结合这个错误算式,引导孩子自己编一个能用这个“错误算式”加以解决的题目,那该多好。

于是,就形成了生成性的对比题组。

改编1:金鱼有8条,红金鱼正好是花金鱼的2倍,红金鱼有多少条?

改编2:红金鱼有8条,花金鱼有4条,红金鱼的条数花金鱼条数的几倍?

其实,这里的三个数是4、2、8;这里只是改变了条件和问题,解决方法就会有不同。通过改编题组,一题多变,感受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03

同样,在理解数的组成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有不同角度的认识数,可以请学生自己去写一写或说一说。

以12这个数为例,常规的练习就是:

12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学生做多了也会枯燥,有时也会“死记硬背”,对于12这个数的认识也不深入。

换个思路,可以请同学们在不直接说出12的前提下,进行“你说我猜”的游戏。

孩子们给出了精彩的回答:

(1)这个数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

(2)这个数是由2个一和1个十组成

(3)这个数有12个一。

(4)这个数比11大1(或10大2……)

(5)这个数比13小1(或20小7……)

(6)这个数是3的加倍再加倍

(7)这个数是24的一半

(8)这个数的相邻数是11和13

(9)这个数是一个比10大的双数,但比14小

(10)4、8、(    )、16、20

……

显然,这样的一组题目结果都是12,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12这个数,看似开放的练习就要更有意义。

同样,在学习完三位数的时候,可以这样给出练习:

356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56是由2个百和(    )个十、(   )个一组成的。

这里的两题对比,可以看出第一题答案唯一,但第2小题的好处就在于可以为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作铺垫。

356是由2个百和( 15   )个十、(  6 )个一组成的。

当遇到356-62的时候,十位不够减,就需要上面的知识加以解决。

356是由2个百和( 14  )个十、( 16 )个一组成的。

当遇到356-79的时候,十位不够减,就需要上面的知识加以解决。

04

同时,在讲解一些练习的时候,还可以把用到方法一样的题目,放在一起形成题组,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方法的一致性。

二年级学生,在上完角和长方形的知识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请学生自己去数一数。

并在数完之后,对比数这两个图形的方法,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发现其中的共同点。

到了四年级,还可以把数线段、角、三角形以题组的形式呈现,说出自己“数”的方法,并能用算式的形式写出答案。

学生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可以发现”数“的一致性。都可以用4+3+2+1=10这个算式加以解决。

这样的复习就比单独去完成一个题目要效果好的多。

05

像上面的例子还有不少,从碎片化的题目走向结构化的题组,借助一组有联系的题目进行辨析、联通,这样的复习效果应该会好的多。

看完文章记得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