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如何做好业务架构调整?先搞清楚这 7 个关键问题!

 万里潮涌 2023-10-03 发布于浙江

导读

企业架构应用新背景


 

为什么会谈到业务架构师这个话题?企业架构不是一个新词,从它诞生到现在的 30 几年中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直到近这两年又开始谈得多了。之所以谈得多了,是因为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出现,以至于对这个方法又重新关注起来。这个大的背景就是数字中国的建设。

图片

上图的文件体系指明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路径、关注重点以及建设方法。在数字化转型里非常强调顶层设计和整体转型,从这个文件体系中大家可以看到,处于最上部的是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这个文件里提到了数字化转型是什么,也提到了数字化转型是整体转型,要在生活、生产和治理方面进行全面的变革。

它回答了很多疑问,做数字化转型,最终一定是整体转型,哪怕是从一个试点开始,最后一定会进行企业的完整变化。整个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是建设数字中国,而在这里边有三个部分: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和数字政府,其中最重要的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方面国务院又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其中也按照对数字化的定义,提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发展手段,即把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把软件作为新的工具,然后通过网络的方式扩大生产关系,放大生产效率。

数据、网络以及软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下又有两个大的方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就是支持各行业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性政策,包括现在耳熟能详的东数西算,从数据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中衍生出来的新基建方向,算力体系,还有软件行业发展规划,标准化发展规划,以及对个人的学习要求,即提高全民素质、素养与技能。

在这个文件里所有人都定义为数字公民,提出全民终身学习的希望。有了这些基础,各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才能够做到位。在产业数字化转型里边,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指导政策,来自于各行各业,包括:能源体系的“十四五”,金融领域央行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银保监会的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规划。

此外,还有一个国资委发布的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在这个文件里要求国央企通过企业架构的方式提升现代IT治理能力,从这个文件中可以看到,如果把数字中国的宏伟蓝图落地,需要有工具来支撑顶层设计。不管是对国家、行业,还是对企业来讲,都需要对数字化转型有深入的思考,有完整的规划,并且有工具把规划拆分成详细落地的能力要求,并反映到实际生产中,这样才能把数字中国的建设落到实处。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问题

 

图片

企业尽管有宏大规划,但是在数字化转型中总会遇到一些属于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中也能找到一些共性的部分,比如说我们在这个鱼骨图上边列出的这三点转型困难。战略不清,数字化转型战略要么做不出来,要么无法帮助大家理解数字化转型到底是什么,无法让整个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形成统一认识,无法把顶层想法跟底层可以做的改变结合起来。也就导致即便有战略,即便做了战略宣导,还是不能深入推进。

数字化带给大家很多迷雾,如果想把战略落到底的,一定得有一个方式去拆分它,先把架构搞清楚。很多企业尽管有丰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但整个企业的架构规划依然是短板,也就是说建设了很多竖井式的系统,但这些系统之间的关联很弱,数据不一致,流程不协同,导致整个架构设计其实只有一个顶层规划,而没有详细的真正的架构设计,所以总体来讲架构是拎不清的。而且各项能力很有可能在某一个系统设计时被耦合在一起,无法拆开变成可以公用的服务,独立地被各个领域复用,这就是架构拎不清,能力拆不开。

在架构设计时还经常出现一个问题,企业内部业务跟开发之间的关系有点像甲乙方,开发部门接到了一个业务需求就把它做完,总体上来讲像任务实现,而不是新业务模式的共创,所以业务和技术之间的融合一直存在不足。这些实践上的问题导致人才缺乏,一谈数字化转型大家都说缺人才,尤其缺业务和技术复合型人才,而成熟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价格非常高,所以导致我们很难从外部获得。 

企业数字化转型四步曲

图片

企业内部缺少基于架构的实践,缺少让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导致在内部训练人才时,经常培养不出来,人才整体结构迭代转化也比较慢。这些基础性问题加在一起,也会导致转型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我们从国家政策和企业的转型实践里提炼出了数字化转型四步曲,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可参考的执行路径。

既然战略不清,就要把战略转型列在第一位,实实在在地去搞务虚。为什么说务虚?因为很多人认为战略是虚的,其实战略一点都不虚,只要你对战略的思考是足够深入的,结合历史思维、企业发展过程、行业的发展过程、领域发展过程,甚至还可以看得更远一点,看国家的发展过程、经济的成长,在历史中去找积淀和趋势,用来帮助我们做战略预判。

生态思维就是每个企业构建数字化转型战略时,不要仅局限在自己内部。这一轮数字化转型的一大特点就是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企业去做数转,一定要看整个行业、整个社会的发展。如果想在行业里领先,就要清楚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水平就是你的下限,不能比这个水平还低,否则是无法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同时,转型也不可能只靠自己完成,不管是供应链加强还是技术获得,都需要通过生态思维来建立联盟,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战略。

同时这种转型战略绝对不能是过去那种只写个文稿或者PPT,一定要用结构化的方式把它梳理出来。通过架构思维把战略转型和架构转型连接在一起,在架构转型里重新调整企业数字化的价值链,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生产过程,当然也可能不是天翻地覆的改变,而是原有价值链环节的增强,是把数据要素注入之后的一种增强。但是无论哪一种,增强型或是颠覆型,都需要对价值链有整体设计,这种架构思维在数字化转型里很重要,要稳稳当当地把全局理清楚。

有了战略转型和架构转型两个顶层设计之后,才会有真正的技术转型和业务转型。技术和业务的关系经常有争议,到底是谁推动谁?其实两者之间就像人走路一样,是左右脚交替前进的,互相促进,不然为什么谈业技融合?而不是谈业技竞争?一定要两者之间深度融合、交替前进,互相为对方打开空间,这样才是企业比较健康的发展方式。

企业架构整体逻辑

 

图片

在四步曲里边架构是非常重要的,处在一个中间的位置,连接战略和最后基层转换的实现。架构为什么能承担这个重任?从企业架构的整体逻辑中看到它可以把整个企业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这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到,左半部属于业务架构,右半部属于IT架构。业务架构强调的是把企业愿景、价值观引入到企业战略设计里。企业的战略如果想落地,一定要有很多的能力去支撑它,这些能力是什么,如何把这些能力拆分出来,业务架构会提供一个整体的方法帮助企业拆解战略能力。

这些战略能力拆分完之后,不能仅仅是一个能力列表,而是要找到归属。到底有什么样的业务活动和业务数据在支撑这个能力的实现?需要给企业的业务画一张棋盘,横纵交织的棋盘绘制成了一个格局。通过价值链的横向梳理,以及业务领域的横向和水平的切分,价值链的纵向加上业务领域的横向水平切分,交织成了一个棋盘,这个棋盘里每一个交叉点,就是不同业务领域在不同的价值链环节的能力诉求。

这些能力诉求经过企业级的规定、整合、布局调整,就形成了业务侧的棋盘,在业务侧把业务能力分布图列出来之后,就可以把战略能力对应到业务能力上。看每一个业务能力面向战略目标该做什么样的提升或调整。当有了业务侧的这一盘棋之后,就可以把需求结构化地传导到IT 侧。由IT部门根据业务的布局、结构化的切分去设计应用、功能、数据,包括设计安全架构,这样IT架构就成为对业务架构的支撑,IT战略也会成为对企业战略的支撑。而不像很多企业经常将业务战略和IT战略搞成两层皮,没有完全对应到一起,其实就是因为中间缺少了这种联系。

业务做业务的,IT做IT的,最后把两个战略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现,好像总差了点儿意思,就像神经之间没有完全连接一样。神经的连接没有建立起来,就会导致我们业务侧接受的刺激跟 IT 侧形成的反应不对称,这个是企业不愿意看到的。企业的管理一定要成为一个整体,无论是业务内部,还是业务与 IT 之间,这就是业技融合。真正的业技融合,就是让企业能够像整体一样,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数字化转型重中之重:业务架构

 

图片

企业数字化转型最难办的是业务架构,为什么重中之重会是业务架构?因为 IT 架构这一侧,经过多年的实施整理,无论是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安全架构,还是网络架构,都形成了不少的规范,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可以通过学习去了解其中的技能。但业务架构因为每个企业的业务都不太一样的,企业采取的业务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水平、管理偏好都有差别,这就导致企业在梳理自己业务时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业务架构缺少方法,也缺少优秀统一的实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现在市面上专门写业务架构的书也很少,学习起来就比较麻烦。我经过多年实践,给业务架构做了一些定义上的总结。其它方法论里边也有一些对于业务架构定义的概括,但是这些概括往往反映的是业务架构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并没有从整体上对业务架构进行统一的描述。业务架构应该是企业为了战略落地,对能力进行整体规划,并把这种规划传递给 IT 的一种结构化分析方法,所以业务架构首先是一个分析方式。

既然是一种分析方法,它就不仅仅是为 IT 设计服务的。尽管它需要传导到 IT 实现上,它本身可以成为一种复杂问题的认知方式。因为它有全局视角,有结构化视角,可以把复杂问题从大拆小,然后把小问题描述清楚,把小问题与小问题之间的关系也描述清楚,从而让我们去认识一个复杂的事物。就像企业战略一样,大家看战略的表述,字数往往不多。一个很大的企业可能也只是用几十页就能描述完整的战略,但是这个战略里边的每一句话都有很高的含金量,很大的范围指向。

我们能不能把它拆分出来,跟具体的业务活动对应上,就是战略的落地过程。所以业务架构可以把这种宏观的大问题分解成可操作、可实现的小问题。然后把小问题引起的变化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新的目标业务模型。把这种业务模型讲给 IT 的时候,IT 就知道应该去做什么样的实现,来支撑业务诉求。

通过业务架构的设计,能够把战略、业务和 IT 之间有效地连接起来,所以它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腰部的位置上。但是由于以往的实现里对这部分的关注不够,导致业务架构梳理经常是五花八门,或者说干脆就没定义过这个梳理。但它的重要性其实已经不仅仅是在传统的 IT 实现,或者传统企业里边有所认知,即便是在互联网企业也非常认可这个词。在 2019 年阿里中台理念做宣传的时候,CTO 行癫先生曾经说过,业务架构师非常重要,而且很难培养,对于很多企业来讲,无法从市面上去找到成熟的业务架构师,特别是非常了解这个行业、这个企业的成熟业务架构师,更多的时候是要依靠企业内部实践来培养。

所以业务架构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传统行业还是在新兴行业,都开始被意识到。但业务架构的学习路径、学习方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争议,这些争议妨碍了有志于转向这个领域的人去培养自己,这个也是我们希望能够在今后有所改变的地方。 

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要有全局观,但并非只能一次全做

业务架构认知的不充分体现在一些常见的误解上。业务架构的成功实例做的规模比较大,所以导致误解:是不是这个事只有大了才能干?花钱多才能干?投人多才能干?其实不是这样的。把这些误解简单梳理一下,做一个澄清,让大家重新认识什么是业务架构。

首先业务架构主张要有全局观,因为分析企业业务时为了形成这个整体视角,我会尽可能多的去分析业务条线,比如说我可能把全企业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业务线拉在一起横向梳理,去找哪些能力可以公用,结构如何摆布比较合理。这种设计做完之后,从实现层面上来讲,并不是要求一次把所有改变都做到位,可以分阶段实施,分步推进。所以业务架构设计有全局观最好,但并非做完就要一次性全落地。

误区二:要有耐心,但并非永远都慢

第二个要有耐心但并非永远都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企业之前没有梳理过企业级业务架构,第一次梳理时一定会付出辛苦,花一点时间,因为之前没有人做过这个事,这就是一个空白。哪怕企业中的每个部分都有业务流程,但这些流程从来没有做过横向对比,没有统一过流程梳理语法,没有做过很好的衔接。

第一次做的时候,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对别人的业务认知上,都会有一定误区和障碍要去破除,会花费一点时间。这个时间的付出是值得的,这就像在形成统一语言的过程里,大家会花费一些沟通时间,让说话的方式变得一致,正是这种磨合让统一语言最终形成。所以首次做企业架构的时候,付出一点耐心是值得的。

做过第一次之后,由于有了业务架构资产,以后再做分析的时候,就不会永远都这么慢了。就像画了地图,也清楚路的走法,第二次走同一条路时,一定会比第一次快。因为有了地图指引,所以要有耐心,但并不是永远都慢,尤其是在以后的实施里。从我个人的经验上来看,依托业务架构地图去做的设计,效率还是挺高的。

误区三:要标准化,但并非因此否定个性化

在整个业务架构设计过程里,非常强调标准化,因为要搞企业能力整合。所谓企业能力整合,其实复用往往不是架构设计的第一出发点,标准化才是。

如果把两个业务功能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发现是一个功能,那不复用也会复用,所以标准化自然会带来复用。但也有人会觉得,这么大范围强制地搞标准化,是不是就把一些个性化的需求给干掉了?实际上不是这样,因为需求本身是跟着实际来走的,不会把不该标准化的东西硬去给标准化了,那样的话就成了“为了架构而架构”,那不是做设计的出发点,也不是做设计的归宿。所以要记住要有标准化,通过标准化减少企业的浪费,但不会因此否定个性。

误区四:要做流程,但并非只做流程

做业务架构梳理的时候,流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并非只做流程,做流程是为了把事情讲清楚。面对数字化转型企业追求的是什么?有那么一句话“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其实企业关心的是业务过程如何协作,如何产生数据?反过来业务过程想达到目的,需要什么样的数据?通过业务架构分析,把流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就能把数据对业务的支撑说清楚。所以企业做业务架构设计,流程很重要,但不是只看流程。

误区五:要懂技术,但并非只能由技术侧转化

作为业务架构师要懂技术,尤其要懂软件工程的实现,了解上下游的工作习惯,跟应用架构多打打交道,帮助应用架构切分服务。但是并非只能由技术人员转化为业务架构师。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是从业务转过来的。而且之前我所在的单位培养的那一批业务架构师中,很多人也是从业务上转移过来的。

实践经验说明,不是只技术侧的人才能向业务架构这一侧转移。这个完全取决于企业的人员比例,如果企业里本来人员比例上业务就很大,其实完全可以从业务上选人,只要他的逻辑思维比较好,有结构化,有全局观,就可以向业务架构一侧去培养。如果企业里边技术人员占比高,那天然也愿意从技术人员里边出一部分人去转业务架构师。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实际环境来决定转化的路径。对这些误区的理解,会对企业重新看待业务架构有一定的帮助。

业务架构师岗位能力“双六”模型

 

图片

极客邦科技双数研究院把业务架构师的岗位能力做了全面梳理,设计了“双六”模型,也就是六种思维和六种能力。六种思维分别是架构思维、流程思维、数据思维、产品思维、生态思维、历史思维。我们强调业务架构是需要一定的柔性能力,这个柔性能力就体现在历史思维和生态思维上,这两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看技术发展趋势,去看生态合作关系,每个人都要跟别人协作,业务架构师这个领域更是。业务架构很难靠自己完成任务,更多还是靠协同关系来完成。

对应这六种思维,也要着重培养六种能力,系统分析能力、流程建模能力、数据建模能力、产品建模能力、软件工程能力和领导力。这其中有一个能力建议,不仅仅是业务架构师,其实业务人员都应该去学数据建模能力。现在数字化转型里强调数据是一个新的生产要素,而且数据是企业资产,它在未来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很多企业为了改进生产过程,为了实现业务目标,需要不再仅仅是内部数据,还需要从外部引入数据。

外部引入的数据值多少钱?应该怎么去给它估值?内部的一些数据可能也有其他企业需要,企业向外卖这些数据时怎么定价?这就需要能够充分地去了解数据如何定义,数据如何估值,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充分地发挥生产要素的价值。也就是说以后数据的定义应该逐渐地变成业务人员工作,而不仅是技术人员。因为技术人员能定义一个字段,但它没法定义这个字段值多钱,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种能力,需要从业务架构师向业务人员去扩散。

业务架构师怎么培养?

 

图片

企业可以通过“双六”模型把业务架构师的整体能力设计出来,能力的每一部分,都会跟培训课程进行结合。到底应该怎么学?在企业内部该如何培养业务架构师?我们也研究了一个学习路径,包括学习的目标、内容、组织与运营,以及学习效果。从目标角度来讲,企业要首先明确为什么要培养业务架构师,目标决定了对业务架构师的诉求是什么。

“双六”模型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模型,对于企业来讲每一种能力或者每一种思维需要培养到什么程度,要跟企业目标相匹配,所以先确定企业的人才画像,根据这个来裁剪学习内容。岗位能力模型在企业里的适配,技能图谱的剪裁,根据这两项去匹配课程设计。整个学习过程里应该加入能力测试,通过能力测试来看学习路径,并且进行线上线下的学习结合,组织成一个项目。

通常对企业来讲,培训本身需要短平快,快速导入。但是对业务架构师来讲,通过学习项目的方式做导入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在后边的学习效果。如何通过考试判断学习成绩,以及最重要的在企业日后的实战项目里检验能力。同时培训要提供的能力要包括结合企业项目,提供微咨询和辅导,来帮助业务架构师持续地成长,这是一种陪伴式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谈业务架构师学习的时候,不再仅仅是谈课程,课程只是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实战。对于企业也一样,业务架构师的评级在企业内部也可以分初中高级。初中高级评价的一部分是考试,而另外一部分是项目工作经验,这两者加在一起才能够确定业务架构师真正的能力。

业务架构学习的三次进阶

 

图片

作为业务架构学习来讲,必然会涉及到方法论。从我的经验来看无论在甲方,还是在乙方工作的时候,都发现学习业务架构或者学习任何一种方法论,容易出现以下这些问题,要经历过这三次进阶之后,才能真正掌握一个方法论。

一个方法论的学习,必然先从语法级开始,比如先学怎么说话。有一种语法来教你怎么去表述业务,常说的 BPM 业务流程标记语言,通过它的语法元素描述业务活动。大家用同一个语法的时候,沟通会比较顺畅。比如搞 OKR 也是,有的人会说写 OKR 的时候,中间不要有标点符号,但业务部门不管,这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语法。

这些语法级的东西不一定有严格的对错,它只是为了在形式化上保持一致。我的建议是:不管学习业务架构还是学习其它方法论,要尽快从语法级跳过去。语法级只是一个入门,如果投入时间太久,会耽误后边的学习。

真正决定架构设计质量的是语义级,也就是说一句话语法对了,但它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准确的,大家是不是对意思理解是一样的?比如说不同的部门都说招聘 100 个优秀人才,标准是不是一致?衡量方式是不是一致?只说 100 个优秀人才的话,其实无法判断语义是不是真跟我想的一样。真正的架构质量、设计质量都在语义级,要尽快从语法走到语义级,然后再往上升一级,真正驾驭方法论的级别是语境级。同一个方法论在不同企业应用方式会不一样,不要简单照搬别人的方法,一定要在本地做剪裁。

两个不同的企业在说 100 个优秀人才的时候,这个含义也不一样。世界 500 强的公司跟一个中小型企业都在谈优秀人才的时候,定义标准是不一样的。换了一个语境,说的话又要变了。经历过语法级、语义级和语境级,你最终就会成为可以真正驾驭方法论,让方法论在不同环境下被适配的高级的架构师了。

业务架构师的作用

 

图片

企业辛辛苦苦培养的业务架构师应该如何工作?提供一个参考,大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去看。业务架构师如果能培养的数量比较多,最好分散到业务部门去,在第一时间响应部门需求,用企业级的方式帮助部门规划需求。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部门的需求是最容易被引导到企业架构实施方向上的。

而且业务架构师本身也需要多跟业务接触,熟悉具体的工作环境,熟悉实际工作需求,然后再把架构设计传导给后端实现。当然为了保持架构质量,可能需要一个小团队做企业级架构的总体把控,这是业务架构比较理想的工作方式。

总结

 

图片

围绕企业级业务架构师话题我们谈了三件事:

一是为什么这个时代会选择业务架构,我们看到政策推动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庞大的转型的目标和背景。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企业要通过四步曲来规划转型,而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儿就是架构,架构里边最被忽视和需要加强一块儿是业务架构。

接着,我们一层一层推导发现,企业现在做数字化转型很重要的一块是把业务架构做好,通过业务架构去处理融合问题。既然找到了这个工具,是不是能简单地用起来?当然也不是。做业务架构也有要注意的问题,比如数字化转型面对的三大困难,业务架构虽然可以帮助他,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对业务架构案例和方法理解不充分,形成了一些误区。破除这些误区之后,企业才能够比较好地去运用这个架构工具,应对数字化转型的三大困难。

最后,工具的运用离不开人,业务架构师要怎么培养?我们分享了“双六”模型,同时也提供了业务架构师的工作模式,这些工作模式可以成为企业设计业务架构岗位工作方法的参考。希望在这条路上我们能够持续为大家带来新的理解和洞见,共同把目前数字化转型中最稀缺的岗位打造好,让有志于做业务架构设计的小伙伴儿们找到更好的学习路径。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业务架构师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