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医案论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临床价值

 孙撄宁 2023-10-0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桂林古本《伤寒论》,把杂病融入于六经病中,又明显多出六气篇,总分十六卷。本书临床价值究竟如何?之前,愚尚未应用其中理论与方剂,不敢妄言。但今年偶然遇一病例,在治疗中选用了桂林古本《伤寒论》中的一张方子,取得了良好疗效。

图片

医案 : 患者,男,19岁,就诊于2019年3月24日下午。自诉:昨天中午开始,体内发火,欲冷饮冷食以平火热,但测体温正常,今天开始浑身疲软无力,中午过后尤甚,疲软到不想说话,只想卧,测体温38.6℃,严重恶寒(欲加衣覆被而不减)。舌质偏红、苔薄白;两手脉洪数有力。


当即处方:银花15,连翘15,荆芥10,淡豆鼓10,薄荷6,生甘草10,桔梗10,竹叶8,牛蒡子10,芦根30,杏仁10,桑叶8,一剂。水煎服两次(时间约17:00左右一次;19:00左右一次),至20:30左右,有汗意但未出汗,体温未降,脉象同初诊。(疑:方不对证,此为,近日气候突变为诱因,影响到气血,致使伏气化热作祟,非为新感外因为患。)

〔之所以严重恶寒,是因其卫阳驱内抗邪,体表失于温煦所致;发热,则是体内正邪抗争激烈,体现于表的现象;浑身疲乏无力,是元气被邪所伤〕

随即又处方:黄连6,黄芩10,栀子10,生白芍10,牡丹皮10,炙甘草5,一剂。水煎服一次(时间约21:00左右)药后不到半小时,恶寒症状消失,体温开始下降,到22:00时,体温恢复正部,随后入睡。

3月25号晨起,询问情况:出现咽部红肿疼痛,偶有干咳,余无不适。中午,又服药一次,至晚上,又服药一次(一剂共三煎),咽痛止,但从户外进入室内后,还会咳几声。

〔咽痛,余邪未尽,循经灼伤咽部;咳,是余邪伤及肺络,影响到肺的宣肃(轻则致咳、重则可能鼻衄)〕

3月26日~3月29日,未服任何药,以期自愈。

3月30日,咳仍未止。诊其脉浮数。

〔证属余热化燥〕

处方:桑叶6、浙贝10、香豉6、栀皮6、梨皮3、杏仁10g、沙参6、牛蒡子6、桔梗6、竹茹10,一剂。水煎服,中午服一次;晚上服一次。(梨皮,一颗梨的皮)

3月31日中午服一次(一剂三煎)。至晚上咳止,诊其脉已和缓,病愈。

案中第二张处方,应用的就是桂林古本《伤寒论》六气篇“温病脉证并治”中的方剂。原文: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图片


原文脉症与案中脉症虽然有出入,但愚分析证机相同,故选用之,疗效证明没有误判。医案中第一处方,既可用于外感风热,也可用于温病,但疗效欠佳。从而引发了愚的思考,桂林古本《伤寒论》的真伪尚且不论,至于其中内容究竟对临床的价值如何?见微知著,事实胜于雄辨!为了进一步证明,以下另附三图,有意者,可详阅张贵江著作之后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