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要的是消极自由,还是积极自由?

 精读君 2023-10-03 发布于福建

你要的是哪一种自由?

自由有很多种,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认为,有两种自由贯穿整个人类历史,分别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粗略来说,消极自由是,我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是“摆脱障碍自由”;积极自由是,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去做什么,是“实现目标自由”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摆脱障碍就是实现目标,两种自由是一回事。事实不然,消极自由是维持一个不受干涉领域,避免外来阻碍,未必需要明确目标。

例如,在古希腊雅典城邦,如果拥有财产权的消极自由,就可以不被强制承担费用。至于钱要怎么花,并不需要当下就明确,可以见机行事。

也就是说,消极自由更像是一种机会,只要保留这个机会,就算什么都不做,也就保持住消极自由。相反,在积极自由中,行动主体一定要有明确目标

我们这些行动主体,通常可以分成两个自我。一个是理性自我,一个是非理性自我。积极自由目标通常指的是,理性自我能够主导自我,去实现高级目标。

例如,一个人想去锻炼却总是犯懒,最终没去锻炼。这就是滥用消极自由,也没有实现积极自由。

所谓“自律给我自由”说的就是,理性自我战胜非理性自我,实现积极自由。

区分一种自由是消极自由还是积极自由,这对我们很重要,因为不同自由需要不同对待。

我们来看两个情境。第一个情境是,一个烟民犯烟瘾,想去买烟抽。朋友劝他说,抽烟是弊大于利,不要抽。烟民不高兴,说抽不抽烟是自己自由。朋友继续劝说,说是“为他好”,拉着烟民去干别的事。烟民后来想一想,也觉得有道理,开始戒烟。

第二个情境是,一个高三学生对于当医生不感兴趣,不想报考医学专业。父母对他说,当医生有很多好处。孩子反驳说,报什么专业是自己自由。父母继续劝说,说自己是过来人,孩子你现在还年轻不懂事。表面上是父母强制你报医学专业,但你以后就会明白,这就是你真正想要目标。

在这两个情境中,朋友、父母是隐喻,可以代表任何权威以“积极价值”为理由,把“某种强制”变成“真正自由”。

虽然名义都是“为对方好”,但这个过程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劝烟民戒烟相对合理,劝孩子报医学专业可能未必合理。

在伯林看来,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都是正当价值,没有高下之分,都可能被滥用。不过,积极自由更容易被滥用,更具有欺骗性,更要警惕。因为很多奴役他人做法,往往就是借助“积极自由”来给自己正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