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若不去新四军,可能与刘帅搭班子吗?

 哈哈狮的信箱 2023-10-0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1906年5月26日,袁国平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县(今邵东市)。

这人杰地灵,先简单介绍几位前辈。

贺民范任船山学社社长兼船山中学校长,以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名义,介绍了刘少奇、

任弼时、萧劲光

等人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作为当时的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贺民范介绍了刘少奇等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他还利用船山学社社址和经费支持毛泽东、何叔衡等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

湖南自修大学是我党成立后第一所培养干部的新型学校。

匡互生是邵东廉桥镇人,是五四运动时期火烧赵家楼的英雄

匡互生首先闯入屋中,后曹宅被火点着,中国革命的火种也从此点燃。五四运动后,匡互生回到湖南,先后在楚怡小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1925年到上海与

夏丏尊、丰子恺等创办立达学园,走上教育救国的道路。

谢嵩是邵东范家山镇人,他参与北伐战争、平江起义,率部两次攻打长沙,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在数百次战斗屡立战功,是

红军的一员“虎将”。

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大洋嶂战斗中,谢嵩率部与十倍于己之敌展开殊死拼杀,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并缴获大批武器;长征途中,他多次率部担负主攻任务,渡赤水河,占娄山关;到陕北后,他率部配合东征、西征等战役,胜利完成了任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赞扬。1934年8月,中革军委授予他三等红星奖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被派到山西工作,后因车祸负重伤牺牲。

袁国平,是邵东牛马司镇人,曾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

皖南事变中,袁国平带头冲锋陷阵,不幸身中四弹,他怕拖累部下,掏出佩枪对准自己的头部扣响了扳机。

李寿轩是邵东流泽镇人,他曾参加北伐战争、平江起义,率部两次攻打长沙,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参与红军长征,后任

中革军委警卫营营长。

解放战争时期,李寿轩为支援辽沈、平津、渡江战役作出重大贡献。

入朝作战后,李寿轩任中国人民志愿军

铁道兵团副司令员,

冒着美军飞机的轰炸、扫射,亲临现场指挥,保障了朝鲜北部铁路运输畅通无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贺绿汀和哥哥邵东九龙岭镇人。他是人民音乐家,最早的一批地方党员之一。

言归正传,1916年,袁国平考入当时被誉为“革命风向标”的宝庆循程小学。少年时期的袁国平胸怀凌云之志,一次在登上佘湖山之后,他有感而发,写下

“万山围绕乱如麻,何处登临望眼赊;堪羡高峰能独立,巍然不被晚云遮”的诗句。

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邵阳时,袁国平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此时的他阅读了各种进步书刊,视野更加开阔,为他后来义无反顾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1922年春,毛主席的母校——湖南省立一师到邵东招收学生,袁国平听说消息后,便马上前去报考。结果一考即中,成为了该校的一名公费生。

当时的湖南一师名师云集,著名革命家徐特立、著名剧作家田汉等都在此任教,毛主席也经常来此组织活动。

在校期间,袁国平阅读了很多爱国主义的书籍,参加了几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表现出了过人的领导才华和组织能力,在同学们的推举下,袁国平当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病逝,湖南省教育学会举行追悼会,袁国平写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挽联,表达了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袁国平还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与此同时,他的写作天赋也被激发了出来,创作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进步文学作品,从而得到了田汉的赏识。

不久后,田汉从学校辞职,前往上海创办了革命剧作团体南国社。之后,他又特意邀请袁国平加入其中。

袁国平入社后,参与创作了很多剧作,但好景不长,南国社很快就被反动政府查封。这也使袁国平充分认识到了武装革命的重要性,因此而有了弃笔从戎的打算。

恰在此时,黄埔军校来沪招生,袁国平当即报名参加了考试,最终顺利考入黄埔四期政治科。

“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

1925年10月,袁国平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校的训令明确规定学生可以阅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书籍,袁国平因此阅读了许多这方面的书籍,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经常给学员讲课、作报告,在这些共产党人的熏陶和影响下,袁国平的政治觉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925年底,他坚定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为革命献身的信念坚如磐石。

图片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袁国平担任国民革命军左翼宣传队第四队队长,此后又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27年5月17日,国民革命军独立十四师师长夏斗寅率军叛变,乘虚进攻武汉。时任武昌卫戍司令的共产党员叶挺率领部队发起反击。

在危急关头,袁国平将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决然地加入到反抗叛变者的队伍中。出发前,他给母亲寄去一张自己的照片,在照片的背面写了一封信:

“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博一快。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万一凯旋生还,异日与阿母重逢,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何如耶!”

不久,反动势力溃不成军,叶挺率领的部队成功地平定了这次叛乱。

然而,1927年4月至7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残忍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宣告失败。

1927年7月中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袁国平奉命参加南昌起义。同年12月,袁国平参加广州起义。

后来他又参与东江革命根据地筹建,但东江苏区在蒋军十倍重敌“围剿”下失败,袁国平也被派往湖南平江,担任湘鄂赣特委书记。

图片

从1930年冬天起,袁国平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袁国平领导各级干部开展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他担任过红八军政委,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在红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每次有重大战役,他都会在开战前写该战役的政治工作计划,战役结束后记录下战役中的政治工作经历。

时间久了,他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将多年整理出来的政治工作经验写成《战时政治工作经验》一书,成为红军大学学员进修时一本重要的教材书。

由于工作卓有成效,他接连升任

红三军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和代主任、

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八一”红星奖章。

长征开始后,他作为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一直跟随红三军团行动。

当红三军团通过敌人三道封锁线抵达湘江边时,他亲率红十团作为前卫部队,配合红一军团抢渡湘江,控制界首到脚山铺的渡河点,架起了浮桥。

时任红十团政委的正是后来的开国上将杨勇,袁国平命令他立刻带队在光华铺修筑工事,阻击敌军,掩护军委纵队和红五、九军团安全渡江。

没想到工事刚刚筑建完成,桂军45师就赶到了,红十团战士与敌人的交战很快进入白炽化,甚至团长沈述清都中弹牺牲了,后来接任团长职务的红四师参谋长杜中美也牺牲了,一仗牺牲了两位红军高级将领,可见此战的激烈。


红军到达陕北后,袁国平奉命参与创办红军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袁国平主动要求上前线奋勇杀敌,坚定地表示愿为抗战胜利英勇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

“决不当俘虏!”

袁国平的政治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毛泽东称赞他“政治开展、经验亦多”。


在革命苏区以及长征中的出色表现,让主席深刻了解了这位革命战友,抗战爆发后,南方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项英曾就政治部主任一职的合适人选请教了主席,主席稍微一想,就把袁国平推荐给了他。

1938年3月,袁国平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扛起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的一面大旗。


袁国平上任后,他的工作表现确实没有让主席和项英失望。

由于新四军是由几十股红军游击队组成的,过去几乎没有政治机构,所有的政治工作必须从头开始。

袁国平一上任对这种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后,开始了新四军整治工作的全面安排。

袁国平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因此一来到部队,召集了各部队的代表,进行讲话,着手搭建政治工作制度。

为了能够让军部的命令能够下达到每一个战士,袁国平规定在全军的团设党支部,连设指导员,班排设政治战士,不允许存在丝毫折扣,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全军的管理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作开始更加专业化和制度化。

袁国平不但擅长文学,甚至对于音乐也有研究,在这段时间里,他还主持并创作了抗战时期,歌词立意,歌曲旋律最为动听的

红色军歌《新四军军歌》!

让“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的旋律响彻了全国。

袁国平最初来到新四军之前,这支部队甚至称不上是一个军,只是一群零零散散的游击队,可是,袁国平到来之后,这支部队迅速拧成了一股绳,并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苏南、皖中、皖东地区接连取胜,或许,这便是政治工作的力量。

图片


尤其是在政工干部的配备上,袁国平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比如担任政治部敌工部长的林植夫,他就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而且不是党员,之前还有过“反共”言论。

但袁国平经过仔细调查,认为他是一位最合适的人选,顶住压力让他担任了这个职务,事实证明,林植夫是一位称职合格十分出色的敌工部长。

袁国平选拔人才有一套,他对新四军政治宣传贡献更大。他酷爱读书写作,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旅途多么劳顿,都要抽出些时间读书看报写文章。

因具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想和超高的理论水平,他的政论文章立论精辟、说理透彻,特别是他的演讲材料充实、语言风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甚至陈毅都称赞他:“国平是个优秀的宣传鼓动家,有才干。”

他对多年的政治工作作了全面细致的总结,并在两次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了报告。为系统地开展新四军的政治工作,使其适应抗日统一战线环境,袁国平依据红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主持起草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于1939年4月颁布试行。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起反共活动,面对国民党的猖狂进攻,皖南新四军部队9000余人奉命向北转移。然而此时,国民党军队早已埋伏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的山林里,新四军遭到重兵包围。面对国民党的“围剿”,袁国平大义凛然,他动员部队:

“皖南的新四军就像池塘里的龙,无用武之地,出去就活了。龙入大海,威震四方,将使敌人丢魂丧胆。现在国民党顽固派对我们进行袭击,给我们造成了困难,我们一定要冲出去,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铁的新四军!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

新四军经过几天几夜的誓死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弹尽粮绝、伤亡惨重。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袁国平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仍然指挥部队继续突围。

在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激烈战斗中,袁国平不幸身中四弹,为了不连累战友,他趁战友不注意悲壮饮弹壮烈牺牲。


图片

袁国平去世时,他唯一的儿子袁振威还不满两岁。

继承遗志,成为栋梁

袁国平牺牲时,他的妻子邱一涵作为长征三十女杰之一,正在新四军后方政治部,任组织科科长。

皖南事变后,邱一涵被调往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无力照顾袁振威,只能把他送回邵东老家,交给奶奶抚养。

图片

但奶奶得知噩耗后,整日哭泣,竟哭瞎了眼睛,连自己都无法照顾了,再不用说照顾孩子了。

为了活命,幼小的袁振威只好牵着奶奶上街要饭,尝遍了人间冷暖。

邱一涵得知情况后,只好将袁振威接到了身边。但在上海的日子过得也不轻松,邱一涵的工作既紧张又艰险,袁振威的生活大都要靠自己打理。

好不容易盼来了新中国成立,但好几日子还没过上几年,1956年,母亲又不幸去世,当时年仅十七岁的袁振威也就彻底成了孤儿。

但悲惨的命运并没有把袁振威打倒,他以父亲和母亲为榜样,发奋苦读,不久后,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在学校期间,袁振威认真学习,努力钻研,很快就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毕业后,袁振威被分配到了海军装备系统。

此后,他在该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以一己之力,推动新中国海军装备的持续进步创新发展。父子两代为中华崛起做出重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