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出门 原文 赏析

 一点点糊涂 2023-10-04 发布于江苏

不出门

唐  白居易

不出门来又数旬,将何销日与谁亲。
鹤笼开处见君子,书卷展时逢古人。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能行便是真修道,何必降魔调伏身。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 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 于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不出门这首诗以一种淡泊的心境,描述了诗人不出门而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他问自己:不外出的时间怎么能花得如此之久?日子是如何度过的,与谁相伴
他提到,当鹤笼打开时,他能够看到贤人;而当他展开书卷时,又能遇见古代的伟大人物。这表明诗人通过读书修身养性,与智者和文人进行精神交流。

诗人倡导自我静心修行,延长寿命,追求精神上的提升。他认为精神的成长不需仰赖于物质的追求。能够实践道义并做到有所行动,就是真正的修行,而不仅仅是通过降魔调伏外在的事物。

不出门是一首以静心修行为主题的诗歌。诗人通过表露自己的生活方式,展示了一种清静的愿景。诗中所言不出门则指的是避开纷扰的尘世,将精神和快乐建立在内在修行的基础上。

诗人通过与自然和书籍的接触来寻求内在的愉悦和满足感。他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行,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精神富足。

这首诗倡导了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并表达了淡泊名利的态度。它引导人们深入思考,追求内在的美和喜悦,而不是通过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总体而言,不出门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一种远离喧嚣的精神状态,通过静心修行来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内在修行的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