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界首市的诞生丨卫生医疗机构(上)

 界首柴大官人 2023-10-04 发布于安徽
卫生医疗机构
一、界首市卫生院的建立和发展
界首市卫生院成立于1950101日,前身是界首市人民政府医务所。该所于1948年秋设立,由南下部队的牛循辰、王东坡任医务员,1950年2月靳国宪参加医务所工作;6月阜阳专署民政科派戴文化来界首市民政科会同医务所三人负责筹建界首市卫生院;同年89月阜阳专署中心卫生院相继派阜阳军分区培训的初级卫生人员王振、周磊、刘侠玲和事务长张富俊来界首市政府医务所共同参加市卫生院的筹备。当时,他们吃住都在市政府。
市长乔道三重视卫生院的筹建工作,安排民政科长董虹直接参与选址,始终负责筹建工作。经过实地查看,确定选用城关北大门内东侧一片开阔地带,此处北靠环城河,南是新开路,西临北太平街,原为夏亮初的宅院,共两进院落:后院为楼房,东、西楼房已倒塌,尚有北面5间两层楼房,后墙有几处已破损,前院有中间5瓦房,南西有10草房。当时这片房屋已住上几户居民,其中1是派出所干部苟凤英的亲属,乔市长亲自找到苟说:“你是干部,可以带个头搬迁。”这样,经过动员,其他几户很快搬至它处。乔市长又安排人员帮助清理院址废墟,利用倒塌的房料,新建了5间房。总计所用房地约450方米。
房屋解决以后,还缺少一些应用家俱和药品。当时,界首市正处于百废待兴,财政异常困难,市政府无钱用于筹建卫生院,只好发动群众解决。民主人士卢麟阁与河北省同乡会商量,捐助了8条长凳;卍字会程牧师捐助了2个方桌和几个凳子。牛循辰又向大康药房经理刘文明借了1辆自行车。会计戴文化到阜阳向专署中心卫生院梁光明院长汇报卫生院筹建情况,中心卫生院大力支持,当即拨给药品:石碳酸2瓶、酒精4瓶、药棉4磅及纱布等,并发给2个水桶、4个搪瓷脸盆,继又拨给简易木床10。101日市卫生院正式建成开诊,市委书记市道三和司法科长张大之、民政科长董虹等领导都前来祝贺。

阜阳专区界首市卫生院处方用笺
界首市卫生院成立后,被院北行署卫生处定为集卫生行政、医疗服务、卫生防疫、妇幼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质机构,编制25人,设床位20,分医政课、防保课,任命牛循辰为副院长兼医政课长,王东坡为防保课长。为充实力量,经市政府批准,又吸收曹和贵任医生,郑昌礼、杨宝荣为炊事员。11月阜阳专署中心卫生院配韩芝寿、李准、朱永祖、于庆麟等4人来界首市卫生院任防疫员。12月周大林部队转来,从事外科工作。至1950年底,实设病床15,人员16,医疗器械只有听诊器、体温表以及请市邮电局由上海购进的一台血压计;外科用的敷料、注射器,采用吃饭铁锅蒸气消毒。
19512阜阳专署中心卫生院分来附属卫校初级卫生人员钱宇地、张怀恩、潘永华、孙树森、岳绘霞、连国侠、吴玉华、张延岭等8,充实各科室。为适应工作需要,经请示市政府、阜阳专署中心卫生院批准,相继吸收一批技术较好的个体医生到卫生院工作;31卢爱麟报到,6月份方静斋、李中仁、王之贞报到上班。7、8月份阜阳专署中心卫生院又相继调来文书戴万良,药剂员卢连魁;市政府调来事务长张俊泉、炊事员姚凤鸣。至年底实际病床仍是15,人员29人。
1952,市卫生院力量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参加抗美援朝的范宜民医生,经皖北行署卫生处批准,由第六康复医院调回界首市卫生院。阜阳专署中心卫生院相继调来刘栋才、郭长清二位内科医生,分来申国安、刘志远二位检验员,并携带显微镜1台及检验药品,从此开始开展了检验工作;又分来初级卫生人员王传芳、会计崔中文。界首市政府调来公务员陈长兴、炊事员李树兴。为适应工作需要,经报请市政府批准,1952年建立医务股,任命卢爱麟为副股长。卫生院所属门诊分设内科、外科、妇产科、药房、化验室、挂号室;病房设住院部,任靳国宪为护士长,范宜民为住院医生。增设总务股,任命戴文化为副股长,所属有总务处、会计室、食堂。
是年,界首市妇幼保健站建立,属市卫生院统一领导管理,对外两个牌子;配妇幼保健员周磊、姬德全、周淑英、刘洁4人。
因工作需求,市政府将原麻袋厂、团市委驻地前后两院,草房18间约270平方米,批交卫生院使用。至此,市卫生院面积扩展到文明街。
1953,牛循辰、王东坡相继调任阜阳专署卫生科为科员,另调朱其祥来界首任市政府卫生科副科长,张华亭为市卫生院副院长。张华亭原从事外科工作,来时,携带阜阳专署医院发给一部分医疗器械。时方静斋医生亦进修外科结业回院,王文山被选送学习了麻醉和从事手术护士,腾出三间砖瓦房,加以维修,安装竹制纸糊顶棚并附加纱布顶棚防尘,又制一木质简易手术床,开始开展外科手术工作;病房也随之开始分科管理。同年,申国安由省进修检验结业回院,阜阳专署卫生科又调来检验员李文华,曹秀英、周铨秀亦从苏州助产士学校毕业分配来院任助产士,从而使卫生院内、外、妇产、检验各种力量均衡充实,同步协调发展。卫生院亦向东扩展,征用宅基地1,草房6间。
19539月根据安徽省卫生厅批复文件,改界首市卫生院为界首县人民医院,仍为综合医院性质,编制床位29,人员按1:1配备。

界首市卫生院全体同志合影纪念(1950年12月16日)
界首市卫生院建立以后,全院工作人员团结互助,奋发进取,服务态度热情,实行24小时值班,病人来到即看,出诊随叫随到,免收出诊费,药价合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就诊的病人与日俱增。院内实行严格经济管理,勤俭办院,从不乱用一分钱。从建院至1953年上半年期间,卫生院所有收入与开支都由阜阳专署中心卫生院统一管理。会计戴文化每月都要步行一百多里到阜阳报帐;医疗器械购置、房屋修建一律都要事先报批;年终收交进行平衡,多余上缴,不足部分给予补差;人员生活待遇一律由阜阳中心卫生院核定发给。行政人员和初级卫生人员一律实行供给制,衣服和生活用品统一发给,另外再给些零用钱,开始每人每月几角钱,以后增至3元多。几位医生实行折实工资制,按柴、米、油、盐、肉食价核实的约2-3倍发给,一般每人每月24-30,后增至40-60元。口粮每人每月按小麦65斤折45市斤大米核定,指标下达到太和县税镇粮食部门,然后再调拨到界首百顺粮坊予以供给。
市委、市政府对所属机关工作人员政治学习抓得很紧,要求严格。当时卫生院与邮电局编为一个学习小组,每天早晨都集中在市政府院内学习,有时晚饭后也学,实行点名,不准无故缺席。学习内容是随着形势发展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而安排。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学习,工作人员大大提高了思想觉悟,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卫生院还单独组织业务学习,以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此同时,全院人员百倍警惕,做好卫生院的治安保卫工作。市政府发给卫生院2支枪,实行轮流站岗;以后枪支政府通知收回,改为手持木棒站岗。由于全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使卫生院不断发展壮大。

资料来源:《界首市的诞生》(魏嵩山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