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毛笔的运动形式看书法中的笔法

 攸州刀郎 2023-10-05 发布于湖南

Image

在古代,笔法是书法中非常神秘的技能。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笔法的本质就是控制线条形状和质感的用笔方法。

从运动学相关角度出发,毛笔所有的三维空间的运动,都离不开平动、绞转、提按三种。

毛笔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复杂的变化,都源于笔毫可以向四面八方铺展,有不同的接触面积和角度,随着手的运动可以呈现不同的形态。

我们书写的时候,笔毫会在空间中进行各种运动,其运动形式决定了笔画的走势。所有的笔画走势,都可以按上述三种运动去拆解。

平动

平动,是指毛笔与纸面距离保持不变时,笔毫在纸面进行的各种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笔毫沿着轨迹前行的锥面不发生变化。

上古时期,人们要记录一个字,会用尖锐的石头或骨头,左右水平刻画出文字,由于材料的限制,笔画的线条往往呈现出平稳、流畅的效果。

随着毛笔的出现,古人将这一动作迁移到书写中,想象一下,一只毛笔,如果笔杆不进行上下运动,写出来的笔画是什么样子?在接触的纸面不发生改变时,笔毫也许只能画出一根又一根轮廓圆润、对称的线条,将这些线条组合起来,似乎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篆书——每个汉字的笔画粗细一致,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显得非常平稳、协调。

Image

显然,平动由于运动形式的单一,它的表现力有限。如果毛笔仅仅只有平动,就不足以构成今天意义上的书法,也许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如今的隶属、楷书、行书、 草书了,书法要根更丰富,必须借助纹转和提按的配合。

绞转

绞转作为一个动词,“绞”是许多元素缠绕、交织拧紧;“转”是旋转,改变方向。绞转的字面意思是拧转、扭动、旋绕之意。

虞世南《笔髓论·释行》提到,“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在书法中,绞转即笔毫锥体在纸面的旋转运动,其运动过程中,手指捻动笔杆,促使笔毫着纸的锋面不断发生变换。

简单讲就是毛笔行进时的一边“绞”一边“转”,两个动作同时进行。这个用笔过程,我们可以形象的比喻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绞转”从篆隶演变而来,伴随者章草、 隶书、行草书的出现而形成并发展成熟,是魏晋时期用笔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羲之的出现,让绞转笔法的达到了极致,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我们看王義之的作品如《初月帖》、《丧乱姑》、《频有哀祸站》 等,仔细观察王羲之的单字,会发现线条边缘的形态更加的不规则,典型左右不对称,同时在一些圆转的地方,线条出现内尖外圆的形态,这些都是绞转带来的奇妙变化。

Image

提按

唐以前,用笔主要以绞转为主,在它之后,用笔开始强调提按。

提按,是指笔毫锥体在纸面的上下运动。它应该包含两个动作,一个是提笔,一个是按笔。

提笔,是将笔锋上提,为的是让笔锋聚合,使弯曲的笔锋尽量恢复园锥状,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小,犹如芭蕾舞女脚尖点地,步态轻盛。

按笔,是将笔锋下按,笔毫铺开,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大,一味下按,往往使线条粗钝,容易形成 “墨猪'。

有人下笔就用笔肚,按笔有余,提笔不足,书写起来僵硬死板,这是对提按用笔缺少体会与实践的结果。

在尚法的唐代,涌现了一批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赫赫有名的大家,我们看他们的楷书作品,提按似乎己经成为了一种普及的书写技艺,笔画的轮廓、转折处无不得到突出的强调。

Image

但我们要知道,在实际操作中很少将三者截然相分的情况,基本都是相互参杂。只是在不同的书体中各有侧重:平动在篆书中使用较多,绞转在隶书、行书、草书中大量使用,提按则主要对应于楷书。

当我们以识了上述的三种笔毫的运动形式,你再去观察字,基本就可以反推出对应的毛笔运动形式了。

以上,谢谢你耐心地看完,期待与你下次相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