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晋唐笔法,其实就是书法里面法度和自然结合的最好的笔法。 笔法是构成书法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笔法也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论笔法,我们又不得不提到晋唐。晋唐笔法之精妙在于绞转、裹束、衄挫的往复掺揉,线条无论起收行进,处处挣扎而又通透,那是笔法的最高境界。关于笔法,最精妙者还是魏晋,唐代只是对魏晋笔法的继承。 绞转笔法是魏晋笔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隶笔法演变而来。绞转笔法也是王羲之书法用笔的主要组成部分。唐代以后书法家书写多用提按。 何谓绞转笔法,即为手指的捻动使得笔毫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变化锋面的笔法。 笔法的空间运动形式包括三种,即为平动、提按以及绞转。平动是笔杆到纸面距离不动的运动,是所有书法作品中都有的最基本的一种运动形式。提按,即为毛笔在垂直纸面方向上的运动。绞转,即笔毫锥面在纸面上的旋转运动,运行时笔毫着纸面在不停的变化。而后两者运动形式,绞转和提按给线条带来了无穷尽的变化。观察线条的边廓,平行的是平动产生的;大致对称的渐变边廓是摆动或者提按造成的;非对称的曲线边廓为绞转使然。绞转笔法产生的是一种复合锋,并非单纯的中锋或侧锋,是点画边廓产生丰富变化的原因。 楷书形成以前,笔法多以绞转为主,随着楷书的出现,提按渐渐占据了笔法的主导地位,到了唐代唐楷的出现使这种现象达到了顶峰。至唐以后,绞转缺失,而提按的弊端显露,那就是线条中断的“中怯”现象。人们更多的是在笔画的两端做文章,提按之间完成笔画,使得笔画中断软弱无力。到了清朝馆阁体的出现,只有提按带来的弊端到了极致。 孙过庭时期,绞转尚未缺失,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书谱》中大量使用绞转,使得给人的感觉线条很厚实,书写很入墨,有晋人风采。《书谱》至今仍被看作学习王羲之笔法的最好的过度范本。 下面列举《书谱》中绞转笔法的应用与分析: 一、入笔转书谱中的入笔都不是直接入得,而是都出现了一个侧转中的过程导致的小尖,这个小尖我认为就是绞转写出来,只不过动作特别小,侧转中的过程十分迅速。 二、较平缓的转还有一些转的角度较小的转笔,前后没有太多提按动作,显得较为平缓。细观《书谱》中这类转较少,大都有一个提按变化的过程。 三、压笔转转角前笔锋渐渐下压,转角后笔锋渐渐上提,转角处笔锋与纸面接触最多,形成转角处略重的转笔。 四、提笔转转角前提笔,转角后按笔,转角处笔锋与纸面接触最少,形成转角处略极为空灵的转笔。 事实上,绞转笔法是随时出现在《书谱》中的,这里列举几个比较明显的地方加以说明,重要的是举一反三,从理念上明白绞转是怎么一回事,并在实践中去验证改进自己的临习。当然绞转笔法尚未有定论,也出现了比较大的争执。我认为临习《书谱》中应该做到指腕并用,绞转和提按同时作用,才能做到灵活和更接近原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