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怒海轻骑——人民海军早期炮艇绘考小记五(55甲型炮艇)

 朝_五_晚_九 2023-10-05 发布于湖北

虽然53甲型炮艇的性能均衡可靠,部队使用反响不错,但随着国民党海军的美援军舰不断到来,53甲型炮艇13节的航速显得如同蜗牛爬一般。面对那些航速普遍在16节到18节左右且火力炽烈的美式PC型和PGM型巡逻炮艇(一般的火力配置是一门MK22型76毫米高平两用炮、40毫米“博福斯”单管或者双管机关炮一座、20毫米“厄利肯”单管机关炮四到六门),53甲型炮艇会面临“打不过、跑不掉”的危险境地。因此,更大、更快、火力更强的高速炮艇设计要求迫在眉睫!

对于人民海军的舰艇设计人员来说,已经没有时间另起炉灶重新设计了,必须在手头上现成的高速艇体中进行选择。幸运的是:1954年中国已经从苏联引进了P6型木壳鱼雷艇的图纸(艇长25.4米,宽6.2米,吃水1.2米,满载排水量66.5吨,动力为四台苏制1200马力M50型柴油发动机,最高航速可达45节,人民海军鱼雷艇部队先后总共装备了六十三艘该型艇)研制成功了6602型木壳鱼雷艇,其滑行型艇体适合高速航行,似乎成了急需高速炮艇的人民海军的唯一适合改造的艇体。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海军舰船修造部设计处于1954年7月完成了代号0101的木壳炮艇设计图纸,首艇交由青岛造船厂试制;可能是预计到木壳的设计的固有缺陷(不耐腐蚀),同年8月又拿出了钢壳的0102炮艇设计,一机部船舶工业局第二产品设计室进行了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首艇交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

新炮艇保留了6602型艇的艇体结构,鱼雷艇原有的两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以及两座苏制2M3型双管25毫米机关炮被取消,换成了两座苏制B11型双管37毫米机关炮和两挺“达什卡-43”型12.7毫米重机枪,在艇尾两侧还各有五具深水炸弹投放装置,共能载十枚深水炸弹,使该型艇有了一定的攻(吓唬)潜能力。为了抵消炮械重量和附带的弹药重量剧增所带来的重心变化,原有的四台M50型柴油发动机只保留前主机舱里的两台,后机舱的两台被换成了体积更小的小马力柴油机(青岛造船厂试制的0101木壳艇用160马力的美制GM型柴油机,沪东造船厂试制的0102钢壳艇用苏制150马力的3D6型柴油机),航速也从母型的45节锐减到了22节,但这个速度对于国民党海军手中的美制PC艇和PGM艇而言已然绰绰有余,续航力500海里,人员编制17人。新炮艇的上层建筑也较母型更加高大,整艇满载吨位也从母型的66.5吨上升到了73吨。

怒海轻骑——人民海军早期炮艇绘考小记五(55甲型炮艇)

沪东造船厂试制的0102型艇

1955年1月在上海沪东船厂开工试制的0102钢壳艇一切顺利,5月9日即告下水。但是在试航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由于母型采用的是滑行艇体,适合高速航行,然而只有在航速达到35到40节的时候才会将部分艇体“抬”出水面,达到减小水的阻力的目的。而炮艇用足吃奶的劲才只能跑22节,这个速度无论如何为都不能让滑行艇体“滑”起来,也就失去了采用滑行艇体的意义,“滑不起来的滑行艇”在水中阻力大于常规艇体。同时在车叶计算中的船、机、桨匹配,对艇体重量的减轻等方面亦缺乏经验或注意力不够;在施工方面,艇的舵系、轴支架和外板焊缝的光洁度等方面亦不够理想。直接导致0102首制艇的试航验收足足进行了五个多月,直到12月才初步解决了除滑行艇体以外的其他问题,验收合格交付海军,正式定型为“55甲型炮艇”(55甲炮艇鉴定委员会对该艇的鉴定意见是“达到原定技术要求,可以进行小批量生产”)。1956年4月,首制艇由沪东造船厂移交给求新造船厂,由该厂进行完最后的调试后组织批量生产;至于在青岛造船厂试制的0101木壳艇的建造过程颇为不顺,直到1956年1月底才告完工交船,在试航的时候只跑出21.3节,同样“滑不起来”(0101艇的航速之所以不如0102艇的主要原因在于木壳的0101艇的排水量要比钢壳的0102艇重2吨),且木质艇壳的寿命不能令人满意,所以仅仅由青岛造船厂造了四艘后宣布下马(小艇对于苏联红海军来说是消耗品,但对于人民海军则是要长期担纲主力的必需品,所以耗不起,这也是木壳艇不受人民海军待见的原因)。

55甲型炮艇定型后,分别于求新造船厂,大连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投入批量生产,三家船厂分别生产了二十艘、二十艘和三十四艘(广州造船厂生产的三十四艘中的二十二艘由大连造船厂建造散件,用火车运到广州造船厂组装)加上沪东造船厂建造的首制艇总共生产了75艘(其中广州造船厂建造或者组装的二十六艘艇分两批在1958年和1959年援助给了越南)。北约赋予该型艇的代号为“汕头”级。

定型后的55甲型炮艇空载排水量62.1吨,满载排水量73吨,长25.5米,宽6.06米,空载吃水1.23米,满载吃水1.36米,批量生产型上的动力较首制艇有所加强,后机舱里的两台苏制150马力的3D6型柴油机由两台300马力的3D12型柴油机所取代,最高航速提高到了23节,燃料搭载量15吨,在以11节的巡航速度航行的时候续航力可达500海里,抗风浪能力提高到了10级,艇员编制十七人。

怒海轻骑——人民海军早期炮艇绘考小记五(55甲型炮艇)

批量定型的55甲炮艇

75吨级55甲型炮艇最大的亮点就是其旺盛的火力和强劲的动力,其装备的两座B11型双管37毫米机关炮最大射程可达8500米,有效射程3500米,单管射速达每分钟360发,四根炮管理论上能在一分钟内发射一千多发炮弹,但因为该炮采用四发弹夹供弹,实际射速要打些折扣,却也可以在训练有素的炮组的操作下向对手泼出猛烈的弹雨,37毫米炮弹的威力也足够对那些“薄皮”的国民党军舰艇的船壳和上层建筑形成有效的毁伤,37毫米炮弹爆炸产生的破片可以杀伤舰上的人员,这是旧式炮艇上的火力所无法达到的毁伤效果(52甲、53甲和54甲都只有一门37毫米机关炮,在战斗中人民海军发现37毫米机关炮的对敌毁伤效果最佳,55甲的机关炮火力综合输出是53甲的两倍有余)。这点也是人民海军炮艇部队对55甲型炮艇最满意的一点。除此之外,55甲型炮艇还首次配备了“皮头”水面搜索雷达(沪东造船厂建造的试造艇没有装备),使人民海军炮艇部队首次具备了全天候的索敌能力(“皮头”雷达有效对海搜索距离为20公里),尤其对于炮艇部队捕捉国民党对大陆沿海渗透骚扰破坏的小型船只这一大“主业”至关重要(“皮头”雷达安装在箱型驾驶室后的格子桅杆顶部,一部分55甲型炮艇的“皮头”雷达采用可以放倒的单棒式桅杆顶部以适合从洞库隐蔽待机的作战要求)。22至23节的最高航速虽然使滑行艇体成了摆设,但是这个速度相比最高航速只有13节的52甲和53甲型炮艇则是有了质的提高,初步满足了炮艇部队对高速炮艇的迫切需求。虽然部队对55甲型的滑行艇体在低速航行时候的航行性能不佳颇有微词,“滑不起来的滑行艇”的“恶名”也在人民海军中传得沸沸扬扬,但这一切都不影响这型炮艇从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的这段时间里一直是人民海军炮艇部队主力地位的事实。

55甲型炮艇入役的时候正值台湾海峡局势剑拔弩张之时,该型炮艇理所应当的作为人民海军的主力投入到与国民党海军的激烈战斗中。

1958年9月1日23时35分至9月2日1时08分,人民海军炮艇部队的三艘55甲型炮艇(“556”艇、“557”艇、“558”艇,属厦门水警区护卫艇第31大队)在同大队所属的四艘53甲型炮艇的配合下于料罗湾海域攻击了执行警戒任务的国民党海军“沱江”号小型猎潜舰(原美国PC-1247号小型猎潜舰,装备76毫米和40毫米炮各一门,20毫米炮四门,最大航速18节),三条炮艇发挥机动灵活,火力凶猛的特点,三艇总共六座十二门37毫米机关炮在短时间内向“沱江”号倾泻了4399发炮弹,“沱江”号的炮火被55甲炮艇的炽烈火力完全压制,舰面人员非死即伤,被迫停车隐藏在夜色中以求自保,而三艇因为弹药消耗巨大,且被战场上出现的新的敌舰目标所吸引,最终未能将“沱江”舰击沉(“沱江”舰被勉强拖回澎湖马公港,但因损伤过重被判定失去修复价值而被废置解体,亡中尉医官陈科荣以下11人,伤29人)。三艘炮艇总共伤亡了11人,在这场被称为“九二海战”(台湾方面称之为“料罗湾海战”)的战斗中,“556”艇因为作战英勇,表现突出,被国防部授予“海上猛虎艇”光荣称号(第一代“海上猛虎艇”)。

怒海轻骑——人民海军早期炮艇绘考小记五(55甲型炮艇)

获得海上猛虎艇称号的556艇

1959年2月2日13时27分,东海舰队护卫艇第29大队第4中队所属的“565”艇、“566”艇和“567”艇在观通站的引导下在福建闽江口外平潭岛附近海域截住了路过的国民党“国防部情报局闽北工作处行动队海上区队”所属的“炮63”号炮艇(原日降特设炮艇)并发起攻击,经过23分钟的攻击,“炮63”艇被击沉。

55甲型炮艇的最后一战发生在1965年11月13日至14日的“崇武以东海战”,但此时人民海军炮艇部队中唱主角的已经不是55甲型艇了,样式更新、艇体更大、航速更快、火力更强的100吨和125吨型护卫艇成了“当家花旦”,55甲型炮艇在此役虽然有六艘出场(第31大队所属四艘和第29大队所属的两艘)却始终承担着“打酱油”的角色,仅在海战中担任警戒、救援和佯动等辅助任务。

怒海轻骑——人民海军早期炮艇绘考小记五(55甲型炮艇)

采用可放倒主桅的55甲炮艇

55甲型炮艇作为人民海军对更大、更快、更强的炮艇需求的第一次尝试成果,其积极的意义不言而喻:该艇航速快,火力强,对曾经在大陆沿海肆无忌惮的国民党舰艇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且在正确的指挥下能独自取得击沉击伤敌舰的战果。然而该型炮艇由于母型选择失误,造成诸多先天不足(比如射击平台不稳,“九二海战”中射向“沱江”舰的4399发炮弹中仅有200多发取得命中,命中率不足5%;“皮头”雷达搜索能力不足,高海况下搜索效率差,影响战机的捕捉等),部队使用反响基本是毁誉参半。“滑不起来的滑行艇”的尴尬让当年建议海军使用P6型艇为原型开发新炮艇的苏联专家也哑口无言。也让中国造船人在设计上彻底摆脱了苏联专家的桎梏,重拾“听从一线部队意见、在设计和制造中搞军代表、船厂设计人员、工人三结合形式”的老办法,并最终由海司拍板、海装牵头,将新一代炮艇的设计权下放各舰队以愽取众长——此为后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