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思辨素材:辜鸿铭的“儒教”说

 毕生谈 2023-10-05 发布于北京

辜鸿铭认为,中国文明的本质及其价值在于儒学这一“良民宗教”,比之于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对于宗教的需要,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套儒家的哲学与伦理体系,是这种人类社会与文明的综合体儒学取代了宗教。人们说儒学不是宗教,的确,儒学不是欧洲人通常所指的那种宗教。但是,我认为儒学的伟大之处也就在于此。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辜鸿铭这种以儒家文化代宗教的说法,人们在以后的新儒家代表人物中经常可以听到。
辜鸿铭指出,中国人“良民宗教”的精华,就是孔子开创的儒学的“义和礼”,孔子的“礼”乃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在希伯文明中欧洲人获得了“义”的知识,但是没有获得“礼”的知识;希腊文明曾给过欧洲人“礼”的知识,但是却没有兼及“义”;而在中国文明中,其教化是“义”、“礼”并重的。“欧洲人以犹太教的《圣经》为蓝本,建立了他们现代的欧洲文明。这部《圣经》教导欧人要热爱正义,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要行得正。而中国的四书五经——孔子为拯救中华民族而设计的文明蓝图,虽然也这样教导我们中国人,但他还补充了一句:“要识礼”。简而言之,欧洲宗教要人们:“做一个好人’;而中国的宗教则要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基督教叫人“爱人;而孔子则叫人“爱之以礼。这种义礼并重的宗教,我称之为良民宗教。辜鸿铭断言,对于欧洲人民,特别是那些正处于战争灾难之中的欧洲人、那些不仅仅要制止这场战争而且还要挽救欧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欧洲人来说,良民宗教将是一种使其收益无穷的新宗教。不仅如此,欧洲人会发现这种新宗教就在中国。而辜鸿铭的责任就是要将这些中国文明的价值介绍给世人。

那么,为什么儒学不是宗教但却能够代替宗教?辜鸿铭认为,这是因为在儒学中存在像宗教那样能给众生以安全感和在永恒感的东西”。这也是孔子对中华民族所作的伟大贡献。“中国也同现在的欧洲一样,人们的心灵与头脑孔子的时代,曾发生过可怕的冲突”,这种冲突使中国人对一切文明感到了厌倦,在极度痛苦与绝望中产生了对文明的不满,他们试图灭绝一切文明,老子和庄子就是如此。但是,同样看到了社会的苦难和文明的衰落,“孔子却认为错误不在于社会与文明本身,而在于这个社会与文明的发展方向上,在于人们为这个社会与文明打下了错误的基础。孔子告诉中国人不要抛弃他们的文明——在一个有着真实基础的社会与文明中,人们同样能够过上真正的生活、过着心灵的生活。实际上孔子毕生都致力为社会和文明规定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给它一个真实的基础.并阻止文明的毁灭。但在他的晚年,当他意识到无法阻止文明毁灭的时候——他还能够干些什么呢?.....当孔子看到中国文明这一建筑已不可避免地趋于毁灭的时候,他自认只能抢救出一些图纸。这些被抢救出来的东西现在被保存在中国古老的经书中一即著名的五经之中。因此我认为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大贡献,在于他抢救出了中国文明的蓝图”。
在辜鸿铭看来,孔子抢救出中国文明的蓝图只是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但还不是最大贡献,孔子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按照文明的蓝图做了新的综合与阐发。经过他的阐发中国人民拥有了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为国家奠定了一个真实的、永久的、绝对的基础。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君子之道”。孔子将这一思想编纂成典并使之成为宗教——国教。国教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名分大义”——关于名誉与责任的原则——或许可以称之为“名誉大法典”。孔子在国教中教导人们,君子之道、人的廉耻感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也是所有社会的合理的、永久的绝对的基础。

——节选自《中国学术思潮史卷八·现代多元学术思潮·第四章现代新儒学》

毕光荫,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词人才子”,学术型名师,王涛语文团队古诗文、作文方向教研员。主讲全国大型线上讲座60多场,与全国近 2,000 名语文教师交流教研,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文、古诗文教学体系。精通《史记》,在直播活动中多次开讲《史记》,总播放量超过 100,000 次。与北师大出版社合作出版《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一书,广受好评。连续三年用古文写作全国各地高考下水文,引发了广泛关注,后分别结集录入《高考满分作文通关教程》等图书中。策划撰写语文教辅书籍十余种。微信:bgy132260992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