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晏园:昔日官宦后花园 今日百姓游乐园

 我家住在瘦狗岭 2023-10-05 发布于广东

清晏园,位于市区人民南路的西侧,环城路的北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为户部分司公署,督理漕粮,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康熙年间始创为古典园林。

清晏园作为清代河道总督部院后园,因治河而设。清者,有清水、清河、清人之意;晏者,安也,有平静、恬静、平安之意。当时,清晏园是全国最高治水机构所在,管辖着黄河、淮河和运河。如今的清晏园古朴典雅、风景如画是老百姓休闲、娱乐、健身的游乐园。

●56任45位河督曾驻节于此,留下重要文化遗产

清代初期,因考虑到清江浦为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治河工程最重要的地方,而总河署所在的山东济宁距此路途遥远,往返不便。为便于及时掌握水情河势,就近指挥,清政府在清江浦设官治河。据《清史稿河渠志》记载,康熙十六年(1677年)安徽巡抚靳辅被提拔为河道总督,官衔全称为“总督河道提督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康熙十七年(1678年),河道总督靳辅移驻清江浦,在原明朝户部分司公署遗址“凿池植树,以为行馆”,名“淮园”。清晏园由此成为清代国家在京城以外专设的治河决策、指挥和管理的最高机构所在,管辖着黄河、淮河和运河。清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分设江南河道总督,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今清晏园面向人民路的大殿所悬挂的“总督河道部院”的匾额便由此而来。

河道总督直接受命于皇帝,下辖四道、二十厅、二十(河兵)营,其“规模之大,县城无两”。河道总督正职多为正二品,或是从一品,副职为正三品,朝廷还常以官阶较高的官员任河道总督,如高斌、嵇曾筠等人均授大学士衔。

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始,清代常驻清江浦的河道总督共有56任、45位,历时183年。历任河督中,不乏政绩显著、功高垂世的“水利专家”。靳辅改革潘季驯的“束水攻沙”为“疏浚筑堤并举”,以达到“寓浚于筑”的目的;黎世序运用“分洪治水”理论,将“束水攻沙”的传统办法改为“重门钳束”(用全河之水并力攻沙),改厢埽(用土填压秸、苇的护堤办法)为碎石护坡,为治理运河水患,黎世序还在黄河与单堤之间筑越堤,以两道护水堤埂共御黄水在清晏园这方天地,这些精通水利的河道总督们纵观天下水情,钻研治水方略,博采众长,创新利用当时领先的治水理论,并大力付诸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黄、淮水患,常使黄河安澜、淮水畅出清口、运河通畅、漕运无阻。不少河督还著书立说,如靳辅的《治河方略》、嵇曾筠的《防河奏议》、徐端的《安澜纪要》《安澜回要》等,不仅为后世治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典籍,更为国家水利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园内留有帝王足迹,15块御碑见证昔日荣耀

淮安因三水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成为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漕船制造、漕粮储备、淮北盐集散的“五大中心”。历史上,康熙乾隆二帝十多次下江南巡视治水,每次必经淮安的河道总督府,而作为府署后园的清晏园每每也就成为接驾的行宫。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高斌,为迎接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阅河,特地在清晏园中荷花池北岸构建了“荷芳书院”,并请无锡著名书画家蒋衡(字拙存)题横匾,悬于大堂。高斌撰著的《固哉草亭集》卷四有一首《荷芳书院》,题下有注,“蒋拙存题额,取音河防之义。”道出了自己取名“荷芳书院”的别意。

清晏园,不仅曾作为接待皇帝南巡的行馆,留有皇帝的足迹,更存留着清代皇帝对历代河督治水有功的嘉奖。

清晏园内有一座御碑亭,亭内矗立的御碑四边龙纹盘错,上书“淡泊宁静”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其意取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初一,赐予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河道张鹏翮的御碑,既是对其为官清正廉洁的赞许,也是对其督河工作的肯定。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张鹏翮受命督河,他到任后即拆除拦黄坝,疏浚海口,筑堤束水入海,又加固高家堰,堵问塘埂六坝,使淮水流向清口,黄淮合流而下。后又因中河离黄河太近,水涨时有倒灌之忧,于是改北岸为南岸,另筑北堤,截旧中河水入流,称为新中河。张鹏翮治河三年,成效显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康熙第四次南巡,3月又视察高家堰,乘船再过黄河,过宿迁经济宁、沧州、天津回京。康熙视察后对臣下说:“朕此番南巡,遍阅河工,大约已成功矣。”由此可见,康熙帝对张鹏翮的工作非常满意。

除了御碑亭中的“淡泊宁静”碑,清晏园的御碑园中,还保存着14块清代皇帝钦赐的御碑,其中乾隆帝御碑13块、道光帝御碑一块,另有无字碑、贞节碑各一块。受御赐者均为河道总督,计有高斌、高晋、张鹏翮、白钟山、李奉翰、黎世序六人。

这些钦赐御碑中,有5块被赐予了同一人,那就是曾建“荷芳书院”接待乾隆帝的高斌。这其中既因高斌女儿贵为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沾了皇亲国戚光的缘故,更因高斌一生勤奋谨慎、忠于职守,任江南河道总督时,力排众议,显露出超众的才干。高斌治河,继承了靳辅的治河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完善靳辅创建的“分黄助清”的治河方略。当时,宿迁以下至清口的黄河水流湍急,且中运河开挖在黄河北岸河道滩地的遥、缕二堤之间,与黄河主槽仅仅隔一道堤防,运河容易受到黄河主流的危害,他提出加培中运河南堤,作为黄河遥堤,进一步巩固北岸堤防,以保障运河安全;疏浚砀山毛城铺、萧县王家山、睢宁峰山等减水闸下游引河,只有在徐州水志(水尺)达到或超过七尺时,才准许开减水闸分泄黄河的洪水,经由各引河在徐州、萧县、宿迁、灵璧诸州县及杨疃等五湖停蓄澄清以后,泄入洪泽湖,用来“助清刷黄”。据唐邦治《清皇室四谱》记述:“河道安者十年”;同时,规定高家堰山盱、尾闾、天然南北二坝,在没有遇洪泽湖异常洪水时,不得轻易开放,使下泄的洪水,经由高、宝诸湖入江。对清口至瓜洲三百余里的运河,实行分泄措施,不致泛滥给下河地区造成灾害。实施后,使高邮、宝应、兴化、盐城诸县农田连年丰收。因此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评价,连连钦赐御碑,加以褒奖。

●曾经的“江淮第一园” 现在的休闲游乐胜地

自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靳辅任河道总督,驻节清江浦,在明代户部分司旧址“凿池种树,以为行馆”开始,经历任河道总督修整扩建,清晏园渐成规模。因河道总督地位之高和权力之重,清晏园本身兼具南方园林之玲珑秀丽和北方园林之开阔雄奇,风格独特,清晏园曾盛极一时,有“江淮第一园”之称。关于“满汉全席”来源的考证中,便有一种说法称其源自于淮安的清晏园。

随着清代后期河、漕分治,清晏园从总督河道部院变更为漕运总督署,后又改为江北巡抚署,曾经的显赫风光不再。此后几经变故,甚至历经战火洗礼,清晏园面目全非,“唯存荷芳书院”。公园名称也多次变更,清代时期先后被称为西园、淮园、澹园、清晏园、留园。民国时期,淮安人李兰轩集资修园,命名为“城南公园”。1945年,苏皖边区政府为纪念“四八”烈士,将这所园林命名为“叶挺公园”。1948年,复名为“城南公园”。1983年9月,淮阴市园林管理处提出了《修复城南公园(清晏园)规划设想》。1991年4月28日,淮阴市建设委员会同意“城南公园”易名为“清晏园”。

现总督河道部院(清晏园)为2008年复建,总体布局为:由南经北分布着环漪别墅、黄石园和荷芳书院景区,魁星阁、淮香堂和荷芳书院三个景点坐落在中轴线上;东侧建有序园、总督河道部院等景区,西侧有叶园、明代关帝庙等景区。其规模气势虽不能与鼎盛时期相比,但清秀俊雅的小桥流水、怡然天成的亭台楼阁依然不失气派。尤其陈列于其中的原河道总督治河的相关史料,以及一块块由封建帝王赏赐、承载着古代先贤治水功绩的御碑,充分展示着淮安在中国水利史上的重要地位。

如今的清晏园,是我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衙署园林,园内亭台楼阁和假山错落有致,曲径、长廊、流水循环往复,花繁木盛。这个占地120亩,其中水面面积达50亩的园林,成了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公园,园内的宁谧隽秀与园外的车水马龙相映成趣,每年来此游园、晨练、玩耍、休闲的市民及游客达120万人次之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