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 | 致敬陈曼(芳华大编)

 云十洲l 2023-10-05 发布于江苏

的笃纪念|“芳华编剧” 纪念陈曼逝世三十周年

感谢小编编辑收集,第一次看到关于陈曼如此详细的介绍。

通观陈曼老师的剧作,她是典型的非天才型剧作家,却是勤奋出成绩的大家。

她是越剧第一批女性编剧,49前我见过的女性编剧,经常出现的名字是成容,雪声剧团。便是49以后也不算多的,芳华的苏青,云华的毕华琪等。陈曼老师绝对是属于非常早的。可能在整个戏曲界也是相当早的。

她同时也是典型的49以后培养出的新一批剧作家,创作的时代痕迹非常强。

简单而言就是阶级斗争积极性特别猛。

早前并不以文字华丽为主,比如《义救孤儿记》。

再如《西厢记》,“女儿虽是赔钱货”这样的唱词予以保留【原著就有】大概不是因为她不辨良莠一把抓,而是有意突出莺莺的本身困境——她是个女孩,以此加强控诉性。

与此同时,可能与作者原藉苏州、成长于上海吴语区有关,她创作的字词非常适合越剧发音,演员容易琅琅上口。

这样的情况下,陈曼成为了非常“安全”的剧作家,她能写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作品”,也能写让演员们唱得舒服演得擦边的“传统作品”。

长年笔耕不辍,她的本子越来越好,《盘妻索妻》《武则天》的出现,彰示着她从“朴实无华”蜕变成“锦心绣口”“圆转如意”“生花妙笔”的成熟剧作家。

《盘妻索妻》多次唱词出现了如散文斑斓般的美。第一场,索妻的十字句等等……

八十年代后的《张羽煮海》等也印证了这一点,尽管有十年左右的沉寂期,但她此时一如老艺术家们一样,十年沉淀,积累沉淀,才华泉涌,反而一跃至炉火纯青。

她的剧作很注重采选地方特色。《何文秀》看菜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六碗菜足够写篇论文的,而老戏(即“肉子戏”)里面从来没有报菜名的。

《陈琳与寇承御》是一出小编超级喜欢的老尹的戏,本子一般,可耐不住老尹字字到肉。

但这个戏有两点,一是打寇珠极度的隐忍符合表演性【这个以后有机会分析一下】,二是最后的五音联弹硬生生把一出没有完美结局的戏推上高潮!

听“尹派”| 重温尹桂芳(廿)1957年《陈琳与寇承御》全剧实况录音剪辑(上)

听“尹派”| 重温尹桂芳(廿一)1957年《陈琳与寇承御》全剧实况录音剪辑(下)

注:以上全剧录音、唱词VIA@未迟斋 

八贤王演员特邀……难怪我就是拼不上这块图,芳华老生挺多的,可是再也想不出这一个。八贤王和真宗两个分也分不粗来……

两点呈反向,充分表明陈曼老师向现代戏剧表演方式以及传统表演方式的学习与糅合!

借“的笃越剧”的资料整理随记二三,以资纪念。


竺水招50-60年代(系列文章集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