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辩证在肺癌中的运用

 上池汤液 2023-10-06 发布于山西

纵观中国历代古籍,中医虽无癌症之名,但却有癌症之实,如中医之“癥”“积聚”往往与现代所论之癌症相类。相对于西医的标准化治疗,中医虽讲究辨证论治的个体化,但亦应对辨证论治的辨证方法、治疗原则进行合理的思考与适当的界定。癌症的发病病位较深、病程较长、虚实夹杂,且一般为多系统损害的特性,决定了其辨证方法与治疗原则的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与病情相适应。八纲辨证过于简单,惟有脏腑辨证结合五行制约平衡的思维才能适应癌症病机的多样性,才能对癌症进行精准与整体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1肿瘤疾病运用脏腑辨证的必要性

  《难经》最早对积聚类疾病与脏腑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如“五十五难”云:“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并在“五十六难”对肝积肥气、心积伏梁、脾积痞气、肺积息贲、肾积贲豚的成因进行了论述,后微瘕积聚类疾病无不划入脏腑门下。脏腑辨证绝不仅仅是用脏腑之名,更重要的是用脏腑辨证的内涵,脏腑辨证与五行思维相结合,以达到精准确定病位,全面整体调理的综合治疗,以适应肿瘤疾病的复杂性。

2脏腑辨证的内涵

  ①脏与腑的关系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心  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确定了脏腑相合的观点,表里之脏腑五行属性相同,功能相互影响,且疾病有相互传变的关系。“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脏腑相互影响的关系决定了在治疗疾病时随病情需要进行脏腑同治的必要性,亦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的应用。

  ②脏与脏的关系

  腑取象于天为阳,脏取法于地为阴,所法不同,也是在向我们表明,脏腑的病位深浅是不等同的,腑为外,而脏为人体最内的层次,因此久病则累及于脏。疾病到达脏层次的时候,五脏不调匀,正气多亏虚,不可直攻其邪,只可缓调为功。古人把五行引入脏腑辨证,正好顺应了疾病到达脏腑层次的病机,脏腑可以解决疾病的定位问题,五行的生克为疾病的多系统调和提供了思维,二者结合使脏腑辨证在肿瘤疾病的应用大有天地。  

脏腑辨证针对于肿瘤有其相适性,脏腑辨证的定位性对肿瘤疾病病位有其确定性,脏腑辨证的多脏腑相关性对于肿瘤疾病的多系统损害有其兼顾性,脏腑辨证合用五行思想对肿瘤的晚期损伤有其辨证与论治的适用性。

  

  

下面以肺癌为例详述运用脏腑辨证的思维,并对脏腑辨证的内涵进行总结。

      1患者甲,男,“原发性左小细胞肺癌广泛期放疗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及右髋部疼痛不适,于多家医院  

检查后确诊为左肺小细胞癌伴转移。刻诊:咳嗽,乏力,嗜睡,腰疼,双髋关节疼痛,梦呓,纳可,大便干,3日一行,小便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检查:纤维支气管镜:左肺小细胞癌伴转移。ECT:全身多发骨质代谢旺盛病灶。

  分析:此病诊断明确,为肺癌确定无疑。咳嗽乏力为肺自身虚损所致,嗜睡是脾虚清气不升,大便干乃是肺气不畅肠气不通所致。因此此病病机当为脾虚不生金,金气自损而肠气不通。

  中医诊断:肺癌。

      西医诊断:原发性左小细胞肺癌广泛期放化疗后。

      证型:土不生金。治法:补土生金,宣肺通肠。方药: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枳壳15g,木香6g,砂仁10g,炒神曲10g,白前15g,前胡15g,浙贝母15g,桔梗10g,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小结:本病因土虚不生金,金虚而肠气不通所致,治疗以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四药补土以生金,以枳壳、木香、砂仁、炒神曲理气而通肠,以白前、前胡、浙贝母、桔梗理肺气而祛邪气,全方相合,补土与理肺通肠相结合,使脾足肺旺肠通而身体恢复正常。

  

2患者乙,女,确诊肺腺癌全身多发转移。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胸闷、心慌,双侧胁肋部疼痛,检查确诊为肺腺癌。纳差,乏力,间断咳嗽,偶有痰液,色白,偶有胸闷,活动后气喘,自觉双胁肋部至上腹部窜痛,咳嗽及活动加重,左髋部及双下肢疼痛不适,大便2日一次,干结难下,小便可。发病以来,体重明显下降。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检查:增强CT:肺腺癌并全身多发转移(颅脑、骨、锁骨上淋巴结等)。彩超:①左侧胸腔积液;②心包积液;③双锁骨上窝可见肿大淋巴结;④双侧颈部、颌下、腋窝、腹股沟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分析:本病虽病在肺,却有纳差、乏力脾虚之证,肺之自病而有咳嗽、气喘、胸闷等症,肺气不宣而影响及肝导致肝郁,而有胁肋部疼痛等症,同时肺气不宣则肠气不通而有大便不畅。因此此病病在肺,而有脾虚不固肺,肺郁肝气,肠  气不通的病机存在。

  西医诊断:肺腺癌术后肝转移。

       中医诊断:肺积。

      证型:脾肺气虚,肺郁于肝,肠气不通。治法:补脾益肺,宣肺疏肝通肠。

  方药:黄芪30g,白术15g,党参15g,炙甘草10g,桔梗10g,杏仁10g,浙贝母12g,清半夏10g,柴胡15g,白芍10g,枳壳10g,煨木香6g,每日1剂,早晚分服。

      小结:本病病机虽复杂,但应用五行脏腑辨证条理清晰,组方思路严谨,是方以黄芪、白术、党参、炙甘草补脾肺之气,以桔梗、杏仁宣肺之郁,以浙贝母、清半夏化肺之痰,以柴胡、白芍疏肝之气,以枳壳、木香理肠之滞,全方结合,以脾肺气足,肺气不郁,肝气得疏,肠气得通,而诸证好转。

3患者丙,女,直肠癌肺转移,因大便变细伴便中带血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直肠癌肺转移。咳嗽,乏力,右颈部肿大,纳眠可,大便细,小便正常,舌质红,苔白微腻,脉细涩。检查:肠镜:距肛门约8cm,见直肠左前壁不规则肿物隆起,表面附着脓血性分泌物,质硬,触之易出血。病理活检,直肠腺癌。胸部CT:双肺多发结节。

  分析: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部疾病可能首先显现于大肠,肺部郁滞导致腑气不通,而大便变细,久之累及于脾而导致肺脾气虚,本病症状不多,但病机明显,为脏腑合病,认真调治,应该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西医诊断:直肠癌伴肺转移放化疗后。

中医诊断:肠岩。

证型:脾肺气虚,肺郁肠滞。治法:补脾益肺,宣肺通肠。方药: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枳壳15g,桑叶15g,杏仁15g,白前15g,前胡15g,浙贝母15g,白芍15g,橘红15g,10剂,水煎,温服,每日2次。

小结:运用五行的思维去治疗肺癌,从源头补肺之源,兼顾腑气的通畅与否,是治疗肺部疾病的常用思路。本方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而生肺,用枳壳、桑叶、杏仁、陈皮调剂肺气而通腑气,以白前、前胡、浙贝母祛肺中之痰,以白芍缓肝。全方药物合用使虚得补,滞得通,邪得祛,药完而诸证好转。

  

4患者丁,男,左侧面部及双眼脸肿胀,表现为晨起较重,下午症状逐渐减轻,无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经检查确诊为小细胞癌。刻诊:咳嗽,伴痰中带血丝,伴乏力,纳眠可,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舌苔微腻,脉弦滑。检查:病理活检:小细胞癌。CT:①右肺上叶癌治疗后改变;②纵隔内肿大淋巴结;③右肺陈旧性病变;右肺肺大疱;左肺下叶局部支气管扩张;④心包积液:⑤主动脉壁钙化;⑥肝内多发占位,提示有转移可能。

  分析:本病主要症状以肺为主,尚为侵及他脏,因此病机主要在肺,但要预防对其他脏器的损害,进行综合治疗。

西医诊断:小细胞肺癌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中医诊断:肺积。证型:肺脾气虚。治则:补脾益肺。

方药: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6g前胡15g,白前15g,瓜蒌15g,白芍15g,木瓜15g,川楝子15g,百合30g,浙贝母15g,15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

小结:本病虽病变主要在肺,但要时刻谨记《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治脾”的警言,因此本病虽主要在肺,治疗却要全方位兼顾。本方以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药补肺之源使肺气足,前胡、白前、瓜蒌、浙贝母化肺之痰以祛邪气,白芍、木瓜缓肝和胃,百合润肺之液,川楝子清肺之热,全方既就肺之本病而补泻兼施,又兼顾了脾肝,使疾病不至于传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