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北新市:“洪桥”之名,怎么改成了“虹桥”?

 张明儿 2023-10-06 发布于浙江

笔者发现,新市古桥多,桥名也多,这些桥与桥名,全部被历代乡贤以方志形式进行规范冠名,一般情况下,桥名从不轻易改动,哪怕百年,甚至千年,终无篡改。毕竟桥名是一座桥的历史展现,更动桥名意味着重写历史。但笔者发现,新市有一座桥,江湖名声很大,那便是“洪桥”,近几十年来,如此一座古桥名,冷不防却被好事者硬生生改成了“虹桥”“洪福桥”,这样的名字与建桥初衷,毫无相干,与提升这座桥的文化档次,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将优秀桥名,改成如此不三不四的名字,那是低俗可笑,斯文扫地,愧对了先贤,侮辱了祖宗。
浙北商贸重镇新市,一直是文化集聚之地,以桥多、巷多、人物多而扬名江浙沪,新市古桥名,历史悠久,文化蕴积深厚,在浙北有文化领先的地位。由于城内河流狭小而桥体多半为简易石桥,所以改修频繁,往往拆除重建,因而真正能保留下宋元、甚或明清古桥初建原貌的,为数极少,形成“新桥古史”那种桥历史与桥品相严重失配的局面。新市北栅“洪桥”便是属于这一类桥况,是古名桥,但桥况已非原貌,故“文保级别”极低。
从上世纪末开始,它的桥名逐渐为“虹桥”之名所替代,“洪桥”改为“虹桥”,同音不同义,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从文化含义上完全可以分辨得出:古人的务实,现代人的虚伪。
洪桥之“洪”,有其特定意义,而虹桥之“虹”,既无名人效应,也无故事相衬,更无石桥特征意义,令人匪夷所思。如若半形石桥都称为虹桥,那新市的这么多拱桥,又有多少将受到更名之伤?
关于桥名设计,一般是遵循“初建优先,名人优先,学者优先”原则,民间的俗名、惯称一般都被划为附属别名。据笔者了解,洪桥自立桥以来,重建应不少于七八次,但历代志书却从未随意改名,体现了桥名的传统,务实的文化精神,因为桥梁改名之事,非同小可,不可滥来。小则影响人们的记忆,大则切断人文历史命脉。所以桥名之定,既需顺民意,更须承传统,是一件历史文化大事,不是说改就改的小事,光凭重建人刻写的桥名就随意在志书修订时动,是方志编纂人的大忌之事,很不严肃。
“洪桥”之名出于明代,该桥从木桥升级为石桥时进行正式桥名确立。根据相关资料考证,此桥在宋元时期应该是木桥,明初时才开始建多孔石梁桥,到了康熙八年(1669年)改建,由多洞改为“半规一洞”的拱桥形式。“洪”,大水也,喻其西来的漾溪之水急流奔涌,故冠以“洪桥”之称,此名表述了桥址的水势险要,提醒船家划舟行此,务必谨慎划行,警惕覆舟之险,水势洪大,水流湍急。
新市洪桥,德清历代古县志(嘉靖、康熙、嘉庆、民国)重未涉此桥名,而新市地方志书中,自明代正德年间首部志书《仙潭志》便载有此桥,一直以“洪桥”冠名,尽管数百年来多次重建,但历代修订史志,尽皆谨守此名。有识之士,都能保持严肃的学术态度,不敢妄意对此篡改或更动:
明代正德年间编纂的《仙潭志》上,对“洪桥”的记载:
洪桥,北栅之外,元武桥之北。
康熙辛未年间编纂的《仙潭文献》上,对“洪桥”的记载:
洪桥,众安桥之北,朝南埭之西端,跨朝东埭。古名西乌桥,一名拾青桥,侧有总管祠,故俗呼总管桥,清康熙八年,改为一洞。
晚清光绪年间编纂的《新市镇再续志》上,对“洪桥”的记载:
洪桥,状元桥西,古名西乌桥,一名拾青桥,桥侧有总管祠,故俗呼总管桥,清康熙八年,改为半规一洞。
1988年编纂的《新市镇新志》对“洪桥”的记载:
洪桥,在北栅,现茧站旁。
综上可见,洪桥之名一直沿袭不变,古人命名寓意明确,其余民间别名,带有桥史意义的,均作附记而已。
而目前这一“洪桥”之名,却被滥改,冠上了毫无历史价值的名字,实在不可思议。例如,在2013年版的《新市镇新志》十三卷(交通邮电第四节桥梁)一栏中,对“洪桥”一名改得面目全非:
虹桥:原称洪桥、洪福桥。单孔石拱,跨北平街东端市河。长14米,宽3.4米,拱跨5.5米,拱高3米。条石桥栏。
由于修志时对古桥之名的误断,往往割裂桥名的历史沿续,造成似是而非的历史文化尴尬。洪桥,变成了虹桥,看似增设了“美感”,懂行的人却嗤之以鼻,这完全是剪断了文化,践蹋了先人智慧。
在百度百科“洪桥”词名条上,除了以上内容,还附上清中期一位天台藤溪诗人朱观光的一篇诗作《虹桥暮雪》来附属风雅,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由于像2013年版《新市镇新志》这样属于官修的正史,尤其需要抱着极其谨慎的态度,古桥名一改,则流“毒”甚广,网上百度,省市及记者县内报刊载文,多次介绍这一古桥称为“虹桥”,让人莫名奇妙又啼笑皆非。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洪桥改成虹桥,据有关人士解释,是该桥在清代及民国时期两次重修时,桥额上有“新桥名”刻写,桥名更改依据于此。且不论这一说法是否有实据可查,但就目前掌握的方志资料上看,这一桥名更改是起于1988年编纂的《新市镇新志》上附列的地图,有人将“洪桥”误写成了“虹桥”文字印记,从而开始了该古桥之名的误断开始。虽然,1988年编纂的《新市镇新志》二十三卷六章“镇区古桥”的文字仍保留“洪桥”名,但在2013年版的《新市镇新志》修订的文字中,正式将“洪桥”改为“虹桥”名。
关于天台藤溪诗人朱观光的一篇诗作《虹桥暮雪》,据笔者考证,它应该不是写新市“洪桥”,而是写别处的古桥。理由有两点:一是朱观光为康熙初年的诗人,他的诗作是在十七世纪所作,而新市虹桥之名出现,最早在上世纪,时间相差很远。二是朱观光为天台藤溪人,他的家乡“藤溪虹桥”非常有名,所以,此《虹桥暮雪》之作极有可能吟咏家乡之作。除外,此诗收录在民国时期的《德清县新志》上,也没有在桥梁栏上与新市“虹桥”对应,倒是在此书的桥梁栏上,有德清县东(乾元)“大虹桥”“小虹桥”之名列于其间。
笔者在此呼吁社会为新市“洪桥”正名,有人以为,改一个桥名,大可不必惊叫怪呼。孰不知古桥名更改是一件地方历史文化非常重要的大事,古桥更名不能凭个人趣味爱好,一时兴起,应遵守桥名文化,不忘初心,不违民意,不违建桥初衷,正如上世纪有些地方的古桥名被改为红卫、工农兵、人民、战斗、反修等名,这些桥名注定是没有文化生命力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