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皮鼓》:直面过去才是真正的成长

 耐观影 2023-10-06 发布于泰国

写在前面的话:近期,施隆多夫导演的《铁皮鼓》修复版已经在巴黎上演许久了,自1979年首次上映以来已经过去了四十四多年,而距离二战结束也有七十八年的时间了。本就晦涩、复杂的电影至今还是一道难解的题。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你也可以有自己的奥斯卡·马策拉特。欢迎你在影院品读这位20世纪电影史上最可怕的儿童形象之一。

导演: 沃尔克·施隆多夫
编剧: 沃尔克·施隆多夫 / 弗朗茨·塞茨 / 让-克劳德·卡里埃尔
主演: 马里奥·阿多夫 / 安吉拉·温科勒 / 大卫·本奈特 / 卡特琳娜·塔巴赫 / 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西德 / 波兰 / 法国 / 南斯拉夫
语言: 德语 / 波兰语 / 俄语 / 意大利语 / 希伯来语
上映日期: 1979-05-03
片长: 142分钟 / 162分钟(导演剪辑版)
又名: 锡鼓 / 拒绝长大的男孩 / The Tin Drum

谁是施隆多夫?

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出生于二战开始的1939年。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国电影在废墟和纳粹的桎梏中艰难重生。六十年代,西德电影开始陷入了观众流逝和影片减产的双重危机,“废墟电影”、“乡土电影”以及民间故事不再受欢迎,好莱坞电影也大量侵蚀着市场。1962年奥伯豪森国际短片节上,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的28位德国青年电影导演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旧电影既已死,新电影必将诞生。”西德电影卷起新浪潮。

1966年,在法国学习电影的施隆多夫回到德国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青年特尔勒斯》,一举获得第1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作为德国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的他,直到今日他仍有创作,其作品仍在各大电影节上屡获大奖。1977年,施隆多夫着手拍摄《铁皮鼓》,此时距离原书的出版已经过去了18年。这18年里,原著作者君特·格拉斯拒绝了无数改编电影的请求,唯独接受了施隆多夫将他的作品搬上大银幕。格拉斯说,在施隆多夫身上他找到了一个“对话者”,他不仅可以“深入探究了小说主题的核心”,他还可以把文学转换为电影语言,而不是奴隶似地遵从书本。君特·格拉斯生于的但泽自由市(今日波兰格但斯克),也正是《铁皮鼓》故事的发生地,其中主人公奥斯卡的部分记忆就来自于作者自己的童年。格拉斯在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铁皮鼓》被评价为 “德国文学自数十年语言和道德毁灭之后的新开始”。

大历史的缩影

海港城市但泽自由市(今波兰格但斯克),地处波兰人,德国人以及卡舒比人(本地斯拉夫民族)杂居的地方。自1945年之前的600年里,但泽在德国和波兰之间反复易手。1919年,凡尔赛条约把德国人占多数的但泽划归波兰管辖,给这座城市埋下隐患。

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的家庭就像是但泽这个地方的缩影,老祖母是但泽本地的卡舒比人,外祖父是个逃犯,在奥斯卡母亲艾格尼斯小时候就失踪了。而奥斯卡有两个“父亲”,一个是给了他姓氏的德国父亲阿尔佛雷德·马策拉特,和给他蓝色眼睛的波兰父亲(实际上是舅舅)扬·布朗斯基。母亲纠葛在不伦的情欲和不幸的家庭之间。

奥斯卡出生在1924年9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闪电在产房里映出不祥的气息。一个耶稣般“生而知之”的角色诞生了。他自子宫里就睁着眼睛,一直看着自己的出生,甚至他可以预知三岁的时候他就会获得一面铁皮鼓。三岁生日的那天,奥斯卡却看到了成人世界的丑陋,他决定不再长大,永远做个“小矮人”,一个他人眼里的侏儒。三岁的身高使他永远处于一个窥淫的视角,他可以藏在角落,甚至是就在成人面前毫不隐藏地观看即将发生在他身边的一切下流和丑恶——纳粹统治下的黑暗历史

在但泽这个小剧场里,那些叫不上名字的普通人都在这段“成人童话”里扮演着并不光彩角色。小奥斯卡看到纳粹党的崛起水晶之夜对犹太人的迫害、纳粹德国入侵但泽波兰邮局保卫战,后来他去了沦陷的巴黎和诺曼底海岸。盟军登陆后,他返回但泽却又遇到纳粹的种族清洗,直至最后苏联红军攻陷但泽,奥斯卡连同其他德国人一起被驱逐到奥得河以西的领土,由来自波兰东部的居民填补但泽。现实很残酷,但奥斯卡眼中的历史却充满童真,犹太玩具商人的死被描述为“带走了世上所有的玩具”;纳粹对波兰邮局的炮轰之下,舅舅扬在陪他玩纸牌;以及海边的修女被纳粹杀害后,他看到她们的灵魂升入天堂等等。奥斯卡却也是一个冷漠的观察者,他的画外音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讽刺、谨慎、精于计算的语气(但看起来多少有些滑稽),面对悲剧的发生从未忏悔,毕竟他只是个孩子,虽然他的头脑和我们没什么两样,却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奥斯卡有两个武器——铁皮鼓和尖叫,只是最后都成为了给纳粹军队取乐的演出道具,他的铁皮鼓不再对抗大人,也不再演奏蓝色多瑙河,却奏响了纳粹的军歌。他也像他的德国父亲一样,成为了纳粹的自愿追随者平庸之恶终究要受到良心的审判,而被审判也意味着长大。奥斯卡的铁皮鼓随着纳粹父亲一同埋进了坟墓,一代人也放下武器,学会为自己曾经的行为负责。

性与欲,罪与罚

电影中除了战争和死亡外,另一个注重描写的部分就性欲。电影以一段卓别林式的喜剧拉开序幕,奥斯卡的家族以外祖母在田野上与逃犯的野合作为开端。抽帧效果让这段镜头看起来像是默片时代的产物,加上演员们滑稽的表演,给影片带来了荒诞的基调,是的,奥斯卡讲述的历史并不严肃。

母亲和舅舅之间的私情都被奥斯卡看在眼里,母亲也因为负罪感而患上强迫进食症,最终因为吃太多鱼而死。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恐怕是他和十六岁女店员玛丽亚之间露骨的性爱场面。奥斯卡渴望拥有成年人之间的性和爱,年幼的他不仅会去和玛丽亚调情,还会妒恨她和父亲之间的性关系,以至于奥斯卡出走并加入纳粹。虽然奥斯卡之后遇到了爱情,但他的爱人却被盟军炸死。奥斯卡和他身边的角色似乎都在自身欲望的膨胀中毁灭,正如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如果迷失在欲望之中,必定会给自身带来灾难。

童年迟到的告别

2006 年,原著作者格拉斯在他的自传《剥洋葱》中透露自己在17岁被征召加入武装党卫军。这一消息令施隆多夫感到震惊,但他也表示《铁皮鼓》包含大量有关其作者过去的线索,书中的“奥斯卡不是一个无辜者,而这本书也不是由一个无辜者写的。”

奥斯卡·马策拉特终于向自己的童年做了最后的告别,拨开记忆最后的迷雾,直面过去才是真正的成长。对于未来,你我都有责任勇敢地长大。

文字:zz

排版:zz

编辑:留白

责任编辑:Xavier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