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皮鼓》荒诞中的历史悲情

 蔡叔刚 2020-06-02

dean 发布于: 2011-08-11 21:20

长篇小说《铁皮鼓The Tin Drum》国内版书封

德国著名作家京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出版于1959年的长篇小说《铁皮鼓The Tin Drum》是二十世纪人类文学史上影响广泛的伟大作品。这部全世界发行,售出数百万本,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篇幅宏大(共分四十六章)。格拉斯以“一个超级利已主义者”,一个二十世纪政治、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丑怪人物”①奥斯卡充满荒诞离奇的自述,展现了发生在德国、波兰边境城镇——但泽(格但斯特)的种种事件。在格拉斯的笔下,奥斯卡的行为、思想、所见所闻揭露着人类文明光鲜外壳下的种种丑行,影射着人类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家族传统和情感联系间鲜为人知的另一种真实。格拉斯综合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神秘主义和黑色荒诞的讽刺艺术于一体,以精湛高超的叙事表现和犀利眼光,洞穿了围裹在国家、历史、宗教、家庭与爱情之上的华丽外饰,将二十世纪雍塞着纳粹狂热、战争,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和(德国、欧洲)资产阶级麻木、堕落的精神现实与生存状况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

“新德国电影”的主将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完成于1979年的电影《铁皮鼓/锡鼓/拒绝长大的男孩》,是小说问世二十年后,首次成功的改编。沃尔克·施隆多夫征得格拉斯的同意,对《铁皮鼓》施行了全面电影化的重铸。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电影特有的叙述表现效力,传递出“神似”的韵致。奥斯卡的童声旁白和充满惊悸的眼睛,在单调、枯燥的鼓声里,展现也层出不穷的暴力事件和生、死景观。黑色荒诞被掺和进“带有情节剧情调的历程”,②弥漫出整体的“伤感气氛”。在施隆多夫的影像叙述中,奥斯卡不仅是二十世纪人类政治、文化的怪物。同时也是德国文化的怪物。他凝聚了太多的不幸和荒诞。


日本版海报

电影《铁皮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当时的德国成为“全国上下参与的大事”。而随即荣获的“金碗奖”③、“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则是它更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和杰出艺术地位的确证。

【奥斯卡:从“丑怪人物”到“伤感人物”】

沃尔克·施隆多夫对《铁皮鼓》的改编,“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奥斯卡这个人物身上”。④小说中成年奥斯卡的形象被全面改换为儿童形象。“施隆多夫决定不让无所不知的,长大以后的奥斯卡出现在银幕上”。他对影片中的奥斯卡施行了适合电影表现的塑形的:


美国版海报

三岁的孩子:深蓝色眼睛,头发像刷子的鬃毛那样竖立着,自信,固执(简直是圣婴基督的重现),94公分高……

成年之后:长高了一点,肩上的脑袋比一般成人的还要大,畸形的颈子,胸部和背部突起,两臂有力,厚厚的深褐色,略带波纹的头发、明亮、炯炯有神,富有生气的眼晴。121公分高。⑤

相对于格拉斯笔下极端自私、冷漠、丑陋,读者缺乏认同感的“丑怪人物”,沃尔克·施隆多夫参照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寻子遇仙记/弃儿的故事/小儿The Kid》(1921)中男孩的形象⑥所塑造的奥斯卡,天疑增强了观众认同的信心。在施隆多夫手中,奥斯卡更多是一个“无辜者的形象”。他的早熟和敏感,执拗的天真以及拒绝加入丑恶的成人世界的抗争都令人同情。而童年和往昔又是充满伤感情调的追寻,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名儿童身上找到的共同点。” ⑦

施隆多夫对奥斯卡形象的重新塑造,为影片赢得了广泛的可接受性。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改塑降低了格拉斯小说中原有的,由黑色幽默所产生的嘲讽力度,但就适合电影表现而言,重新塑造无疑是改编过程中正确与成功的选择。当然,奥斯卡银幕形象最终塑造完成,还得益于当时年仅12岁的达维德·贝南特David Bennent令人惊叹的出色表演。

【情节剧与荒诞剧】

从整体上看,电影《铁皮鼓》既是一部情节剧又是一部荒诞剧。影片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围绕奥斯卡·马策拉特Oskar Matzerath的家庭历史,家庭变故和家庭成员的结局渐渐展开。在叙述方式方面,施隆多夫保留了原小说第一人称的叙述视点。奥斯卡充满童稚的画外音始终伴随着画面。一人称叙述为电影《铁皮鼓》带来了旁观,亲历,心理表现和荒诞感营造兼而有之的可塑性。

客观真实与荒诞变形在奥斯卡的叙述中获得了直接的依据,通俗流畅的情节展现和黑色嘲讽的深入揭示被整合于一体。电影《铁皮鼓》的片头段落,施隆多夫巧妙地运用“默片的形式”迫述外祖母(安娜)与外祖父(科尔亚切克)的荒诞传奇。默片16格/秒产生的影像跳跃,超现实风格的音乐和背景处理,简约、生动地传达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关但泽社会政治,家庭历史的丰富信息。而由“子宫之内”、“通过产道”和“出生倒悬”一系列主观镜头组成的“出世段落”,既弥散着浓厚的血腥气息和神秘主义预示,又有着超常规“亲历”所带来的异样的真实感。

在“新德国电影”导演群中,施隆多夫是一位以文学改编和情节剧表现见长的优秀导演。《铁皮鼓》之前的《青年托尔勒斯Young Torless》(1966)、《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oder: Wie Gewalt entstehen und wohin sie führen kann》(1975)均改编自有影响的小说。就其改编的难度而言,《铁皮鼓》显然比此前的改编更具挑战性。因为情节剧所要求的条理清晰、线索完整与主观化,荒诞化的内容和风格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抵触。施隆多夫在拟定情节剧框架的基础上,发挥电影在细节表现上丰富的可塑性,将与奥斯卡紧密联系的特异功能和铁皮鼓作为引发和产生戏剧性高潮的影像依据,由此形成情节框架内荒诞性细节的装填。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奥斯卡尖声惊叫,震碎玻璃的特异功能既是一种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戏剧性展现,同时又成为摆脱因拒绝成长带来的,旁落的叙事处境的有效聚焦。在此,“尖声惊叫”的荒诞行为被赋与了多种职能,成为兼涉旁观,亲历的客观性与怪异,愤懑的内心表现,并统一于完整的情节剧流程的流畅衍接。而奥斯卡从不离身的铁皮鼓,在“目睹偷情的尖塔上”,在“波兰邮局事件”,在“纳粹集会”及至影片结尾被埋入父亲(阿尔弗雷德·马策拉特)墓穴的过程里,始终充当着神秘感十足的“角色”。它与达维德·贝南特那双 人心魄的大眼晴,一同产生出声色俱励的逼视效力。


波兰版海报

【主题表现:性、死亡与历史悲情】

家庭历史和家庭生活是电影《铁皮鼓》集中表现的主要内容。而家庭成员的生、死结局又构成了这一表现的侧重。在生的一维中,性关系和性行为有着层次丰富的展现。婚姻,婚外情、强奸、暗恋、性游戏以及属于精神分析和神秘主义意义上的潜抑动机揭示和宿命论结局,组成了《铁皮鼓》性关系和性行为表现的完整层次。

在格拉斯的小说中,“性关系同死亡是紧密联系的”。⑧虽然,在电影中这种紧密联系被一定程度地削弱了,但仍然有着直接的关联。实际上,对《铁皮鼓》而言,性展示是一个策略化的表现,它纠缠于家庭成员之间,联系着情节的复杂化和死亡结局之后的深刻动机。同时也为主题表现带来了多种向度,从生理,心理,遗传到有关社会阶层(中产阶级),种族(日尔曼人、波兰人、卡苏白人、尤太人),政治势力以及国家关系(德国、波兰)无所不包。

在电影《铁皮鼓》的前半部分,剧情主要围绕着奥斯卡的母亲阿格内丝和四个男人的关系展开。(阿尔弗雷德·马策拉特,杨·布隆斯基,玩具商人马尔库斯和奥斯卡。四种关系分别是婚姻,通奸,暗恋和恋母)。四种关系中的主体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目的。最终出现的自然是或先或后的死亡结局。

在主要着眼于性关系及其结果的情节流程中,施隆多夫不仅透过奥斯卡的行为和经历揭示了人类“利已杀父”的本性,而且将家庭道德的神圣性,民族与国家立场的狭隘性,权力意志的狂热、残暴以及政治仪式与战争的闹剧本质一一呈现了出来。施隆多夫曾说过:“奥斯卡首先是我们这一世纪的怪物,也许还是我们德国文化的怪物。”

在施隆多夫的眼中,奥斯卡显然是“人类之子”,“德国文化之子”的银幕化化身,在他的身上,凝聚着对纳粹现象和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历史语境的深入揭示。性和死亡在施隆多夫以情节剧敷衍的家庭故事中,弥漫出赤裸、血腥的气息和深深的悲情,而观众则“像是在一次充满忧伤,可笑和情节剧式的旅行中的同行者,共同经历着家庭的,意识形态的和历史的变迁”。⑨因此对战后的德国文化而言,《铁皮鼓》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被称之为:“一个独特的事件”,一件“全国上下参与的大事”。

①② 卡·霍尔《与众不同的鼓手:<铁皮鼓>从小说到电影》叶周译,《世界电影》,1994年2期。
③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最高影片奖。
④ 卡·霍尔《与众不同的鼓手:<铁皮鼓>从小说到电影》,叶周译,《世界电影》1994年2期。
⑤⑥⑦ 施隆多夫《工作日记》。转引自《世界电影》,1994年2期,52页,53页。
⑧ 卡·霍尔《与众不同的鼓手:<铁皮鼓>从小说到电影》,叶周译《世界电影》1994年2期。
⑨ 卡·霍尔《与众不同的鼓手:<铁皮鼓>从小说到电影》,叶周译《世界电影》1994年2期。

【幕后制作】

德国新电影流派名导施隆多夫的扛鼎力作,也是影史最著名的反纳粹电影之一。影片气势恢弘,改编自德国名作家格拉斯的《德意志三部曲》之一,以一个畸形的侏儒一生的颠簸遭遇和奇特视角来揭示整个德国民族的历史和纳粹的丑恶。这是一部寓意电影,用儿童的视角抨击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丑陋,尤其是纳粹的罪恶和荒唐行径。有一场戏中,他躲在台子下,而鼓点声声入耳,搅乱了一场纳粹会议。影片充满黑色幽默,对纳粹的兴起作了独到而尖锐的抨击。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戛纳金棕榈奖。


DVD封套

【花絮】

·1997年6月,在一个信奉正统派基督教组织的敦促和仅仅看了影片的部分片段之后,俄克拉荷马州州法院的一名法官公开宣布这部电影的内容涉及到了未成年色情描写(根据俄克拉荷马州的反淫秽法),认定该部电影是违法的。在没有得到法院传令和授权的情况下,俄克拉荷马市的警察局没收了所有在图书馆和出租店里的这部电影。他们甚至逼迫录像店老板供出经常出租这部电影的顾客的住址,直接闯入民宅,也没收了他们的录像带。当地律师扬言任何人收藏任何一张这部电影都将被逮捕。在数周内陆方法院检察官被迫通过此项声明,截止同年12月绝大部分录像带都被没收。直到1998年10月,在通过了一些相关法律诉讼案之后,美国联邦法院认为对电影带的没收是违反宪法的,并且指出电影并没有触犯俄克拉荷马州的法律。在2001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做出最后裁决,该部电影终于又可以在俄克拉荷马州租赁。

·因为片中有对未成年人的性的描写,同样在加拿大的部分地区禁止上映。

·据说波兰-英国籍女演员贝阿特·伯兹尼雅克初登荧幕,在这部电影里成为一名临时演员,正是由于电影拍摄的地点正好在她家门口。

DVD封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