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淅川文化散文之四十六 浅谈楚文化精神划时代的社会影响

 丹阳楚风 2023-10-06 发布于河南

  

楚文化作为华夏灿烂区域文化的一种,无论是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方面,还是在思想内涵和外观形式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独领先秦文化风骚,在过去乃至今日,仍然受到从事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垂青。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楚文化精神在中国历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影响极为深远。



 淅川文化散文之四十六

浅谈楚文化精神划时代的社会影响

/齐延广 衡建峰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淅川是商圣范蠡的故里,楚始都丹阳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
楚文化作为华夏灿烂区域文化的一种,无论是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方面,还是在思想内涵和外观形式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独领先秦文化风骚,在过去乃至今日,仍然受到从事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垂青。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楚文化精神在中国历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影响极为深远。
本文试图从大致概括出的几种楚文化精神及其社会影响浅谈以下看法。      
  一、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鬻熊之曾孙熊绎为楚君,楚国国名及族号正式诞生。当时,面对周王朝对楚人的歧视、排斥、打击和冷落,熊绎试图改变楚人的处境和命运,他带领族人,穿着敝衣,拉着用荆竹编的柴车,在蛮荒草莽之地辛勤开发,建国立业,还得跋涉山林,向周王朝贡述职。我们可以想象,连尊为一国之君的熊绎都身穿敝衣,拉着柴车去开垦山林,那楚国的国民们定会跟随国君一道去加倍努力辛勤开垦。
楚国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不断从困境中奋起,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土不过同”的“蕞尔小邦”发展壮大为“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强国和大国。纵观楚国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在中华民族史上树立了第一座不畏艰辛、奋发创业的丰碑。新中国成立65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程也表明,离开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的巨大成就。
多年来,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淅川人民,始终继承和发扬楚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县域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综合实力在全省的位次不断前移,楚国古都正焕发着新的光彩。今天,74万楚都儿女正抢抓南水北调机遇,实施生态立县、开放带动、块状发展、扶优扶强四大战略,加快工业大县向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大县向文化旅游强县跨越,奋力建设秀美富强和谐新淅川。
 二、开拓创新、追求完美的超越精神   
创新是楚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同时代的众多区域文化中,楚文化是一枝独秀。各种区域文化互见长短,但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唯有楚文化超过了同时代任何一种区域文化。
楚国灭了权国,首创县制;商鞅变法闻名于世;最先进的青铜冶炼出自楚国,早于古希腊;最早的铁器在楚国,并首创铸造铁柔化工艺;先秦的漆器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的金币和银币无一不是楚币。
楚国从楚武王开始进入法制社会,并且能够严格执法,楚王有过,亦必执行;以老庄为代表的“清静无为”、“逍遥游”思想日臻成熟;楚人优孟成为戏剧鼻祖,“优孟衣冠”成为戏剧史必讲内容;楚国的音乐、舞蹈、美术超凡脱俗,楚乐八音俱全。
在青铜器的铸造方面,当时是中原领先。楚人从一开始,采取的态度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吸取长处,着意创新。他们把扬越的冶炼技术和中原的铸造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失腊法”、“铸镶法”及其焊接技术,使长于铸造的诸夏和长于冶炼的杨越都相形见绌。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以及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等,就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采用失腊法铸造的青铜铸件。同时,楚人还创造发明了分铸法及其焊接技术。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器体表面周缘及侧面均为透空纹饰,禁体系用28个部件焊成,工艺异常复杂精美。在青铜器的铸造风格上,楚人还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大胆创造,标新立异,独创了自己的风格和流派,创新了“铸镶法”铸造工艺,把楚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推向了青铜时代的高峰。下寺楚墓和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盥缶,大甬钟等,表面镶嵌的华丽生动地红铜纹饰,就是用铸镶法铸造的。
楚人的开拓创新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经济,以创新为前提,以创新为特征,以创新为动力。文化创新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创新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成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强者;只有不断创新,一个国家才能不断发展,一个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楚文化发祥地的淅川县,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更应该大力弘扬楚人创新精神,要事事追求卓越完美,时时走在时代前列。只有创新,才能穷则思变,才能改变现状,才能奋起直追,丢掉穷帽子。
     三、强烈的爱国精神与忧患意识
楚人是在长期的生存危机中逐渐强大起来的。当时,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巨大的社会压力,大大激发了楚人独立自主的民族观念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在这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反抗强暴、奋发图强的漫长历史中,楚人逐渐凝聚了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凝聚了优良的爱国传统。
楚国的屈原就是一位跨越时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楚辞因屈原的爱国感情而生发,为其爱国精神所贯穿。千百年来,历史选择了屈原这个实有的历史人物,充当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汉代刘安首次把屈原楚辞同《诗经》、《国风》、《小雅》相提并论,并对屈原忠廉正直、出污泥而不染的操行予以高度评价。屈原及屈原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甚至于不同的国度,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所倡议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就有屈原。毛泽东称赞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形象永远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楚人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具有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即使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视为光荣和自豪。楚国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同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民族意识。同时,楚国君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特别注重以先王艰苦创业的事迹对臣民进行传统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寻求内部稳定和对外发展。
楚人的爱国传统和楚辞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源头,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在今天仍然威力强劲。国人的抗洪斗争、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的感人壮举和伟大胜利,正是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淅川是全国移民安置大县,丹江水库一期工程建成后,淅川淹没土地362平方公里,淹没县城一座,大、小集镇14个,房屋10万余间,动迁人口20.2万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淅川新增淹没面积153.1平方公里,淹没公路109公里、输电线路109公里、工矿企业35家,实物损失达40多亿元,动迁人口16万人。
同时,为确保一渠清水送北京,淅川县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飞播造林和长防林工程,关停污染企业35家,并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发展,高标准建成了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等重点环保工程项目。淅川人民这种舍小家、顾大家,远离故土为国家的牺牲精神,就是弘扬楚人爱国精神的具体写照。 

 四、 重视科技、珍爱人才的发展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冶铜业处于领先的地位。在铜矿的开采、冶炼和铜器铸造等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楚国有着丰富的铜矿资源,楚人在开采方面,创造了竖井和横巷相结合的开采方法。
竖井的木构框架已用“密集法搭口式”,从井口到井底,层层迭压,极其紧凑。马头门所用的木材已越来越粗,有的地方还使用了方柱。横巷的框架也愈益宽高,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这种井巷相结合的开采方法,便于追踪矿脉,深入开采,直达地下30米至50米,不仅铜量大增,且初步解决了井下作业中的通风、排水、照明及矿石提取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楚国之所以迅速强大,并且在采矿、冶铸等技术方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当时最高的水平,与楚人重视科技、珍爱人才息息相关。楚人在征服一个地方后,很重视吸收当地的科学技术知识,把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人才和技术变成自己国家永久的财富。
有一次,楚师伐鲁,攻到鲁国的阳桥,鲁国人为求和,愿给楚国三百名具有不同技术的男女工匠,楚国得人才欣然撤兵。雄才大略的楚庄王很重视人才,只要是有用之才,无论出身贵贱,他都委以重任,他用孙叔敖为相就是范例。
从楚人重科技、重人才的作法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要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以全面振兴经济为目标,以科技兴工、科技兴农、科技培训、科技投入为重点,强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在全社会继续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同时要启发人们充分认识教育是关系到民族素质和国家前途的基础工程,不断增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形成以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
“十五”以来,淅川县不断加快科技长入经济步伐,先后从省科研院所聘请科技副县长3位,有20多家企业与全国1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科技联姻关系。全县共推广农业新技术60项,推广农业新品种36项,落实工业技改项目55项,开发工业新产品109个,有力地推动了淅川科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五、兼收并蓄、融合南北的独创精神
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汇南北、海纳百川,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务实性,它荟萃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并在与周邻地区的文化不断地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中发展壮大,从而充满活力,独放异彩。
楚武王前后,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楚国就完成了对江汉地区许多姬姓小国的不断兼并和占领,造成“汉阳诸姬,楚实尽力”的局面。后来终于统一了长江流域,吞并了吴越,并不断问鼎中原,兼并中原各国。在兼并战争不断取胜的过程中,多民族的大融合,也就不断地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实现。
楚怀王初期,楚国几乎统一了整个中国南方,为战国时首屈一指的大国。丈地计众,疆域半天下。在“五霸”、“七雄”纷争的百余年里,楚国长期处于强大领先地位,前后共灭国八十多个,不仅统一了南国山河,更融合了东夷、南越、百濮、三苗等数十个部族,把他们置于楚文化的熏陶之下,为缔造我们伟大的祖国和祖国文化,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先秦的诸多民族中,楚人胸襟博大,民族偏见少,主张民族融合。楚对于被灭之国,一贯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即使对于蛮夷,也是相当宽厚的。正因为如此,出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开放性和凝聚力,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建立起一个强盛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
楚国能够由弱变强、由小变大,这种兼收并蓄、广才博纳的开放精神无疑作用巨大。青铜冶炼是楚人学习吴越技术发展起来的;铸造技术是楚人学习随人技术发展起来的;楚国的文字基本采用周人的;楚国的制造主要是参考周朝的。
楚国农业兼收了南稻北粟之利而发展;政治上忠君与辅民并重;军事上侧重于外线作战;民族政策主张混一夷夏。楚文化本身也是在融合了中原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而形成其独自特色的。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现代通讯技术跨时空的迅捷,外来文化与科学技术会随时随地冲破封闭循环的链条,兼收并蓄、广采博纳的开放精神便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淅川县首次成功举办了中国南阳(淅川)“范蠡经济思想研讨会暨经贸洽谈会”,来自国内外80余名专家学者和港商会、澳商会、台商会、广商会等五大商会及国际知名企业代表云集淅川,深入探讨研究范蠡经济思想,共谋淅川经济发展大计。
“两会”期间,共收到范蠡经济思想学术论文100余篇,签约项目30个,投资总额27亿元,合同引资24亿元,有力推动了淅川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本文摘编自《大楚始都》等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