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家乡”变成“故乡”

 张继霞 2023-10-06 发布于山东

年少离开家乡的时候,在冬天和夏天回老家时,村里熟识的老人看见了,都会亲切的问,“回来了”。
岁月流逝,年龄渐长,工作了之后,再回家乡,发现常坐在巷子口的老人少了,原来有的老人已经走了。白发苍苍的奶奶感慨说,年龄大了,走一个少一个了。

再后来,回老家的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每次匆匆忙忙的回去,发现熟悉的老人都走了。巷子口空空荡荡,安静的只能听见偶尔的鸟鸣。

恍然发现,曾经健步如飞的父母那一辈的人,已经成了曾经坐在巷口的老人。

偶尔回老家,感觉老家既熟悉,又陌生。

感觉熟悉的还是村里的山,村里的河,村里的菜园和老井,还有村口的老槐树,山坡上的柿子树。

陌生的是成长起来的青年和外村或外地嫁过来的年轻的媳妇,还有在路边奔跑的小孩。对于他们来说,自己这个已经成了家乡的过客的中年人,也只是个陌生人而已,尽管乡音无改。

当然,偶尔还会遇到叔叔,婶婶辈的老人还会亲切的打招呼,才会让人感觉回到的是自己记忆深处的地方。
也许再过十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老家就成了生命里的一个符号而不再是牵挂。

那时候,在村道上奔跑嬉戏的孩子你知道是谁家的,坐在巷口晒太阳的老人热情的和你打招呼,问你什么时候回来的,那时候是“家乡”。

当你再回去,偶尔遇到村道上的小孩,你根本不认识是谁家的,你热情的和晒太阳的老人打招呼,他会满脸疑惑的问“你是谁家的”,这时候,那个生命之舟扬帆起航的地方,那个你总是心心念念的村庄,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故乡”。

不管你是不是会伤感,“家乡”,终究还是会慢慢地变成“故乡”,而我们,终究还是会成为故乡的过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