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傅以渐:骑毛驴上朝的顺治宠臣,大清首位状元,成就仁义胡同佳话

 白衣钱子 2023-10-07 发布于辽宁

在《聊城县志》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古代,一般举人入京参加会试都是骑着高头大马,一身行装干净利落。在那个时候骑高头大马就跟现在开豪车一样,都是显贵的代表。但是有一个人不一样,他并没有马骑,而是骑着一头驴。

那些富贵人家的举人便嘲笑傅以渐:

“骏马才能配得上金鞍,毛驴怎么能入得了金殿呢?”

不管这些人如何嘲讽,傅以渐都被不予理会。

结果考试的结果是:傅以渐高中状元,而那些嘲笑傅以渐的人连进士都没考上。

即便是高中状元以后,傅以渐还是坚持过简单朴素的日子,其他的朝廷官员都是骑着马去上朝,但是傅以渐还是骑着他的小毛驴。

有一天傅以渐照常骑着他的小毛驴去上朝,结果不小心直接从毛驴身上摔了下来。顺治帝赶紧将摔倒在地的傅以渐给扶了起来,在这件事之后,顺治帝还为傅以渐画了一张骑着毛驴的画像,一时间被传承佳话。后来傅以渐做了康熙的帝师,康熙还曾亲自为老师牵过毛驴。

可见,不管是顺治帝还是康熙帝都非常尊重傅以渐,傅以渐究竟是何德何能得到两位皇帝如此尊重呢?

这篇文章,我们便来认识一下傅以渐:大清第一位状元,不仅是顺治帝身边的宠臣,还是康熙的老师,如何成就仁义胡同佳话?

一举夺魁

傅以渐是山东聊城人,从小就非常聪明、悟性很高,

从3岁开始便能诵书,5岁的时候便能将经史倒背如流,年仅10岁的时候便能成文,并且博览群书。

只可惜家境一般,傅以渐读书的条件很艰苦。有一年夏天的一天,傅以渐跟往常一样在家里点上灯看书,没想到看了一会灯便灭了。

傅以渐的母亲便劝傅以渐不要再读书、早些休息吧,毕竟家里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怎么能有钱再买蜡烛呢?

傅以渐仍旧想要读书,便突然想起来古楼底下卖花生的耿大爷,因为耿大爷到了晚上便会挑着灯摆摊。于是傅以渐便跑到耿大爷那里借光读书,耿大爷也喜欢如此有上进心的少年,所以每天晚上都会在古楼底下等着傅以渐。

突然有一天有个人说:“玉皇皋闹鬼,半夜三更还灯火通明的,里边还敲锣打鼓地。有人想要爬墙头看看是咋回事,结果被妖怪给砸了头,这往后啊是再也不敢去了。”

傅以渐听到“灯火通明”四个字,心中很是高兴,便告辞耿大爷前往玉皇皋读书。

玉皇皋的晚上,大殿里仍旧灯火通明,确实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其实玉皇皋所谓的闹鬼其实是庙里边的人担心半夜有人来打扰他们,故意装神弄鬼吓唬人。庙里的人还故意吓唬傅以渐,奈何傅以渐读书读得专心,不管他们如何吓唬,都不理会。

庙里的人见傅以渐如此淡定自若地读书,日后必能成大器,所以便默许了傅以渐在庙里读书

傅以渐也确实是一个成大器的人:20岁的时候以第一名的成绩补县学,没过多久便被补为廪生(朝廷给生活补贴的生员)。

顺治二年,傅以渐以乡试第八名的成绩中举。

顺治三年三月,傅以渐入京参加大清建立以来第一次会试,得以考中进士。在殿试中表现非常优秀,得以考中状元,如此傅以渐便成为大清建立以来第一位状元及第。

当然傅以渐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也选的非常好,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大清建立以来,一开始选拔人才的方式就是遴选与举荐两种方式。自满清入关以后,便开始效仿明朝的选人制度——科举考试,当然也是为了尽快得到汉人文人的支持。

朝廷要举行科举考试的消息传出后,没有预想中的效果,并没有在全国引起振奋。毕竟满清刚入关不久,其实大部分文人的心里还是倾向于刚刚灭亡的明朝,所以并不想参加清廷举行的科举考试。所以在清廷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中,参加的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

经过为时两年的选拔后,大清建立以来第一次会试在京城举行。虽然参加会试的人数不多,但清廷还是按照明廷的旧例:

按照成绩进行排名,前四百名选为贡生。这400名贡生中,有370位参加了殿试。换句话说:大清第一次科举考试一共产生了370位进士,傅以渐便是其中之一。

这370位进士被分到全国各地任职,成为清廷官员的一部分。只有极少数被留在了京城任职,而傅以渐便是其中之一,因为他是头名状元,自然会得到朝廷以及顺治帝的重视。

明朝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非翰林不得入内阁”,在清朝初期还未形成翰林院,而是内三院:弘文苑、秘书院以及国史院,内三院便是翰林院的前身。

傅以渐作为状元及第,得以顺利进入弘文苑担任编纂。

或许连傅以渐本人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大清第一位状元,而且还开创了一个百年望族—傅氏一族。其实在朝廷宣布要恢复科举考试的时候,傅以渐很高兴,他非常想证明自己,便毅然决然报考。但是身边的人都劝说傅以渐再观望看看,毕竟满清刚入关,能不能站得稳脚跟还不一定。但傅斯年决心已定,没想到一举便中了举人。

傅家已经几代人没有出一个举人,傅以渐不仅中举而且还高中状元。

有人认为:傅以渐作为明朝的遗民,满清刚入关便迫不及待参加科举考试,可见其“大节”有亏。不过我认为傅以渐毕竟只是一个读书人,即便是明朝还未结束之前也只是一个沉迷于读书的少年,虽然傅以渐的祖上曾在明朝做过县令,但那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更何况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都是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因为傅以渐积极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而去否定他这个人。

毕竟傅以渐能成为清初名臣、顺治宠臣,本身就不简单。

平步青云

作为大清首位夺魁的状元,顺治帝自然会格外的重视,再加上傅以渐确实有真才实学,所以他的仕途非常顺遂:

顺治三年,傅以渐考中状元,入弘文院丛编纂;

次年,便担任会试的同考官,虽然不是主考官,但毕竟傅以渐才刚入仕途第二年,能被委以如此重任,已经很不错了。

顺治五年,傅以渐担任《明史》的纂修官;

三年后《明史》一书成,傅以渐调任国史院侍讲;

顺治九年,傅以渐再次成为纂修官,负责纂修《清太宗实录》。

顺治十年,傅以渐一年四迁,先后担任秘书院侍讲学士、少詹事、国史院学士、教习庶吉士等职,次年便被擢升为秘书院大学士。这一年,顺治帝问了群臣一个问题:“’厄要’二字是何意啊?”

大臣们的回答顺治帝都不满意,傅以渐这样说的:

“自彼得之谓’厄’,自我守之谓’要’。”

顺治帝对傅以渐的回答非常满意,从此刻开始顺治帝便有了对其委以重任的想法。

自明太祖废掉在中国存在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明朝便不再设宰相一职。

到了清朝亦是如此,大学士便相当于“宰相”的地位。

傅以渐入仕仅8年的时间便拜相,可见顺治帝是非常宠信傅以渐。当然顺治帝并非只是看中傅以渐状元郎的身份,而是傅以渐确实为人谨慎、办事干练:

顺治帝十二年二月傅以渐上疏顺治帝“疏安民大计”,顺治帝非常满意,加封傅以渐为太子太保,同时担任文武殿试读卷官。不仅如此,清太祖、清太宗《圣训》、《通鉴全书》等重要的文集,顺治帝都要傅以渐负责编纂。

顺治帝十三年,傅以渐向顺治帝请辞,希望顺治帝能准许自己回乡。但顺治帝不舍得傅以渐离开,便告诉傅以渐:“你是我倚重的股肱之臣,淳朴真诚,很是勤劳,我很是倚重你,你怎么能离开呢?”就这样傅以渐仍旧做顺治帝的左膀右臂,顺治十四年二月,傅以渐与庶子曹本荣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便修编完成《易经通注》这本书。可见顺治帝不放傅以渐归乡的选择,还是很明智的。

这年冬天,因孝庄太后在南苑病重,顺治帝为了照顾太后,导致朝中很多的奏疏都没来得及处理,很快便积攒了800多份奏折。照顾太后是要紧事,但朝政之事也不可能耽误,情急之下,顺治帝便让傅以渐代替自己批阅奏折,傅以渐不辜负顺治帝对自己的期望,仅仅三天三夜的时间,傅以渐便将积压的所有奏折都批阅完毕,顺治帝对此感到非常欣慰,对傅以渐更加倚重。

顺治十五年,傅以渐被任命为会试的主考官,设身处地地为朝廷与考生考虑。

按照朝廷的惯例,考生是可以带书进入考场的。但是这一年突然下旨考生不允许携带任何书籍进入考场,这突然的变化,让考生们不知所措。傅以渐直接上疏顺治帝:能够按照旧例而为。顺治帝很尊重傅以渐的意见,经六部商议后,决定按照傅以渐的意见来办。

考生的书籍只要经过内检察院的检查,便可以带进去。

在会试开考之际,傅以渐病情加重,开始咳血,便再次向顺治帝请辞;但会试即将开始,临时换主考官确实非常不明智,傅以渐便带病坚持到考试结束。

到了这年九月,清廷按照明廷的制度进行改革,将内三院改为内阁,所有的内阁大学士全部都要加上殿阁衔,比如: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

傅以渐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位极人臣。

但不管傅以渐如何得顺治帝重用,毕竟身体支撑不住,十月份第三次向顺治帝请假,顺治帝于心不忍,只能准许傅以渐回乡养病;不过只是让傅以渐回乡养病,不管是官职还是待遇一切如旧。

傅以渐在老家养病时间超过一年,再次向顺治帝请辞,顺治帝并没有允准,只是说:“年薪养病,只要稍痊愈一些便可以回京城继续办差,不必自己自责而请求处分。”

到顺治十七年三月,傅以渐身体仍旧不能成行,便再次请求顺治帝能准许自己辞官。顺治帝仍旧不准,并安慰傅以渐好好养病,不必介怀。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病逝的消息出来,傅以渐赶紧赶赴京城奔丧,随后又因为身体支撑不住请假回乡。

康熙登基后,傅以渐再一次上疏请辞,康熙照准。仅仅三年后,傅以渐病逝,终年57岁。

傅以渐死后,康熙曾为傅以渐亲自书写对联,将傅以渐称为“圣朝元老”,而且还题了八个字,“忠朴清慎,文行端良”,仅仅八个字,但却是对傅以渐一生做了极高的评价,当然傅以渐是担得起这个评价的。傅以渐虽然仅仅在官场十几年的时间,但却兢兢业业,忠心为朝廷,他配得上顺治帝对他的宠信与重用。

值得一提的是傅以渐在临死之前,特地留下遗言:不要抚恤、不要追谥加封号。这是极为难得的,一般为官者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身后名,即便是去世后也希望能光宗耀祖、留下威名;而傅以渐却主动放弃加封,实在是极其难得的,可见他为官确实是为了朝廷、为了百姓、为了大清,而不图自己的虚名。

不过康熙作为傅以渐的学生,还是很缅怀老师的,不想老师“受委屈”。所以在亲政以后,经常封赏老师的后人,还在南巡的时候特地前往聊城傅家,在老师的故居缅怀老师,并且亲自题字“相府”、“状元及第”等匾额。

值得一提的是傅以渐不仅在朝堂上值得人尊重,为人处世方面更值得人尊重。

六尺胡同

傅以渐在京城为官时,老家的家人因为修建祠堂的事情跟邻居发生了矛盾,直接脑到了衙门里。县官也很为难,因为县官很清楚傅以渐在京城为官实在是得罪不起。但若是向着傅家的话,又担心百姓们私下里说官官相护。

如此,县官也只好拖着,一时间做不了决定。

傅家人便直接给京城为官的傅以渐写了一封信,希望傅以渐能用自己的身份压一压县官,能够尽快将此事解决。傅以渐收到家人的书信以后,自然知道家人的意思,他给家人回了一封信,信上是这样说的:

千里迢迢给我写一封信就是为了一堵墙,让邻居三尺又怎么样呢?如今万里长城仍旧在,但却见不到秦始皇了。

傅家人看到傅以渐的书信后,一时间觉得有些惭愧,撤销了官司。

在修建祠堂的时候主动后退了三尺,而且还主动跟邻居求和。

邻居也不是不通情达理的人,见傅家人如此客气,便也主动让出三尺,就这样傅氏祠堂的东边便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胡同,被称为“六尺胡同”。

傅以渐深得顺治帝重用,位极人臣,若当真拿自己的身份压一压的话,县官自然不敢得罪。但若是傅以渐当真这样做的话,便不再是顺治帝重新的傅以渐了。

在位极人臣之时,还能做到洁身自好、坚持本心,确实非常不容易。

敬重县令

傅以渐因为身体的缘故,请假回乡养病。在家里养病的时候傅以渐很少外出,也不与人来往,每天就是在书斋里看书写字,可以说是非常的低调。

在清朝的时候,县令每次出门都是要坐轿子,前呼后拥,而且还有衙役敲锣打鼓为其开道。傅家本就离着衙门不远,所以县令出门的队伍都会经过傅家门口,傅以渐每次听到敲锣打鼓地声音都会站起来,很严肃地站着。

家人很不理解傅以渐为何如此?

毕竟傅以渐虽然不在京城,但好歹还是武英殿大学士,为何会如此尊重一位小小的县令呢?

傅以渐是这样说的:“县令是父母官,我应当尊重他们。”

此话传到县令的耳中,让县令惶恐不安,从此以后县令出门便不再鸣锣开道。

结语

傅以渐作为大清第一位状元,确实本身存在令人诟病的一些因素;但我们不可否认傅以渐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干吏,仅用7年的时间拜相,可见其实力。

更难得的是,他虽然很快便位极人臣,但仍旧为人做事十分低调、不张扬。

甚至在临死之前,特地嘱托不要加封,确实非常难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