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文臣」杨荣:三杨时期的杨荣是什么人?

 白衣钱子 2023-10-07 发布于辽宁

公元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率军抵达南京城城下;

而此时城内的守军已经无力抵抗,谷王朱惠是个名副其实的墙头草,靖难刚开始的时候,率领3000人来南京为朱允炆护驾;而当看到朱允炆大势已去,直接倒向朱棣,打开城门,迎接北军。

朱允炆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直接放火烧掉皇宫。然后冒充僧人逃出皇宫,在这以后再也没有了朱允炆的消息;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朱允炆已经葬身火海。

但无论如何,经历了4年的靖难之役,最终还是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棣进入南京城以后,直接带人直奔皇宫。

那时候的朱棣心里估计会想:应该不会有人再敢出来阻拦她了吧?

但是就是朱棣马上要进入皇宫的时候,还真有一个不怕死地站了出来,直接拦住朱棣的去路。朱棣当时非常生气,但是并没有直接发脾气。

很淡定地问对方:你是何人?不过声音中已经有了杀意。询问一番得知,这个敢拦住朱棣去路的人叫杨容。是建文帝(朱允炆)二年的榜眼,只有31岁。

杨容并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要拦住朱棣的去路,而是反问朱棣:此次入京,是先拜谒朱元璋寝陵,还是先登基称帝?

杨容的话刚说完,朱棣才恍然大悟:按照礼制:藩王登基之前,要先拜谒先帝的陵寝。

就是想要向天下人说明:朱棣是继承朱元璋得来的地位,而不是从自己的侄子中抢走的皇位

朱棣为了不背负骂名,只能是对外说:我朱棣才是朱元璋的接班人。所以,朱棣更应该在继位之前,先去拜谒朱元璋的陵寝。

正是因为这个提醒,让朱棣对杨容非常的赏识,直接让他进入文渊阁参知政务。成为明朝第四位内阁首辅,杨容的出现,也让明朝进入了非常著名的“三杨时期”。

这个杨容究竟是什么人呢?

01

杨容原名并不是叫杨容,而是杨子荣、杨道应,是福建人。

他在明代是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所开创的“三杨时期”极大地完善了明朝的内阁制度。

杨容从小就非常的聪明,过目不忘,参加福建的乡试,得了第一名;

礼部的会试,得了第三名;

建文帝的殿试,得了第二名;

然后进入翰林院当编修,不了解翰林院的可能不理解编修究竟是个什么职务?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翰林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翰林院编修就是让你从实习生开始,能不能转正?能不能升职加薪都是能力说了算。毕竟会考试的不一定能力强,还得先培养看看。

不过翰林院也是论资排辈的地方,自然是需要熬资历的。不过他倒“挺幸运的”,靖难之役开始以后,之前论资排辈的顺序被打乱。

杨容这个人,其实后人对他的评价有好有坏,有的人认为他是墙头草,看到朱棣靖难成功就直接临阵倒戈;

其实我倒觉得这个人一点都不迂腐,而且会识人:他认为朱棣要比建文帝更加适合做皇帝。

所以很多腐朽的老臣坚决地抵制朱棣的时候,他会审时度势,朱棣继位难道不更加有利于稳定吗?

1402年,朱棣率领军队进入南京城,并且直奔皇宫的时候,杨容直接拦住朱棣,问他: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殿下,你要是先去拜谒先帝的陵寝,还是先登基称帝呢?

其实杨容的这句话就是在提醒朱棣:你想要合法登基称帝,有些事情是需要先做的,而不是直接以胜利者的姿态登基称帝,坐实了自己篡权夺位。

朱棣也是一个聪明人,自然明白杨容的意思,先拜谒黄陵,再登基。

明朝历来有一个规矩: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杨容原本在建文帝时期就在翰林院,也有进入内阁的基础。聪明人自然喜欢聪明人,朱棣直接让杨容进入文渊阁,杨容也因此成为文渊阁最年轻的一位,而他的开挂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02

但凡是受到皇帝重用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察言观色,机智灵敏。

杨容就是这样的人,而且杨容还非常善于谋划边防军务、整顿军备,而这恰恰是朱棣所需要的,杨容也因此被称为“唐代明相姚崇一般的人物”。

所以,朱棣五次御驾亲征都会带着杨容,可见朱棣对杨容的信任跟认可。

1410年,朱棣称帝以后第一次御驾亲征,对于朱棣来说自然意义特殊,容不得有丝毫的闪失。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没有粮草,不管是再英勇的将士都无用。但是因为补给线太长,粮草不能及时地供应,朱棣这边面临着要断粮的困境。这时候杨容想出了两招,确实厉害:

第一:就近粮仓调粮;

第二:民间借调,并且加倍地偿还。

确实效果不错,缓解了明军缺粮草的局面。

1414年,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不过这次朱棣带着自己的皇太孙朱瞻基(朱棣长子朱高炽的长子,后来的明宣宗)一起,杨容还是一起跟随出军。

这次杨容的任务就是给朱瞻基当老师,除了经史子集以外,对于未来的皇帝战略筹谋、军事补给等等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是皇太孙,未来的皇帝;

一个是朱棣非常重用信任的重臣;

可见在当时来说,朱棣的考虑是非常长远的。

朱棣第三次御驾亲征,以及第四次御驾亲征都是无功而返;1年以后朱棣再次御驾亲征,杨容谏言:对蒙古人可否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为的就是防止蒙古人齐心协力一起对抗明军。朱棣采纳了杨容的建议,即刻下旨。

但是在这次御驾亲征班师回朝的途中,朱棣去世。杨容非常清楚如果处理不好的话,朱高炽很难平安登基称帝,毕竟朱高煦(朱高炽的二弟)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

所以杨容与金幼孜秘商,暂且秘不发丧,先由杨容带着少监海寿秘密回京,向朱高炽报丧,并且筹谋登基的事情。

在朱高炽顺利登基的事情上杨容可以说是大功臣,同样可见他确实有明确的是非观,知道朱高炽、朱瞻基才是最适合当皇帝的。

03

我们都知道明代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毕竟明代兴起于江南,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集中在南方,但是朱棣在位的时候决定迁都北京。

其实明朝建立以后,元朝的政权是依然存在的,只不过是北迁了而已,所以称为“北元”。对于明朝来说,北元虽然偏安于蒙古,但是对明朝的威胁是很大的;

朱元璋在的时候,就多次派兵北征,但毕竟补给线太长,始终没有消除这个隐患。

朱棣登基以后,为了彻底地解决蒙古各部的威胁,决定迁都北京。但是迁都不是儿戏,阻力是非常大,一是明代兴起于江南,二是朝中大臣南方人居多,让这些人背井离乡去北京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

但是杨容非常有政治眼光,很理解朱棣迁都北京的意图,所以联合户部尚书以及礼部尚书等人一起支持朱棣迁都的决定。

正是因为杨容的极力支持,才让朱棣得以顺利迁都北京;

毫无疑问,这一次迁都,杨容毫无条件地支持朱棣,让两人之间的距离再一次拉近,成为朱棣名副其实的心腹大臣。

04

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棣成年的儿子就三个,而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就是朱高炽跟朱高煦;朱高炽是嫡子,朱棣亲封的皇太子,按理说毫无疑问是未来的皇帝。

但是朱高炽因为身体不太好,体型也比较胖,不善于骑射,相对来说,朱棣更加喜欢二儿子朱高煦,能征善武。也正因为朱棣对朱高煦的偏爱,才让他有了觊觎皇位的想法。

在朱棣第五次御驾亲征回来的路上突然去世,杨容为朱高炽能顺利登基称帝立了大功。

杨容本身就是太子右庶子,朱高炽登基以后直接晋升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学士、工部尚书等职位,“食三禄”,可以说是拥立朱高炽登基的股肱之臣。

就这样杨容从朱棣的股肱之臣成功成为朱高炽的股肱之臣,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定律,而杨容就成了这个例外。

不过朱高炽在位仅仅10个月去世,朱瞻基,朱高炽的长子继位。

朱高炽之所以被称为“明仁宗”,就是因为他确实仁慈。

即便是知道朱高煦觊觎皇位的心思,但并没有对他怎么样。而朱高煦仍然不知感恩,而是想要效法自己的父皇,夺取亲侄子的皇位。

朱高炽去世得太过仓促,将朱高煦这个隐患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果然,朱瞻基登基不久,朱高煦起兵造反;

杨容力荐朱瞻基御驾亲征,平定内乱。

不过朱高煦从靖难之役的时候就凸显出了军事才能,朱瞻基对自己的这个叔叔还是了解的,担心即便是自己御驾亲征都不一定能平叛。

杨容说: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

确实,杨容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不战而降。

至此,杨容辅佐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位帝王,经历了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说到最后

不过朱瞻基也是英年早逝,在位仅十年去世。

所以太子朱祁镇还是很年幼的,朝中事务继续由“三杨”负责,他们做的还是很不错的,继续了之前的繁荣。

但是随着朱祁镇长大成人,杨容也已经力不从心,毕竟已经年迈;

再加上朱祁镇重新太监王振,让宦官的权益日盛。

杨容竭尽自己最后的能力布局:极力推荐朱祁镇启用曹鼐、陈循等新人,为大明王朝尽了自己最后的一份力。

杨容回乡祭祖的路上去世,朱祁镇特地下旨停朝一日,追赠杨荣为太师和左柱国。

杨容的一生,辅佐四朝天子,得以重用;在中国古代五千年历史中能得此成就的确实屈指可数,而杨容就是其一。

不过杨容去世10年以后,因为朱祁镇过分的重新宦官,而遭遇“土木堡之变”,明朝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由盛转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