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汝适与《诸蕃志》

 窗前有树905 2023-10-08 发布于浙江

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翔实记载海外交通贸易的志书,800年来,却书红人不红——

赵汝适与《诸蕃志》

吴世渊 /文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宋宁宗赵扩驾崩,终年57岁。据说,他的死与权相史弥远有关。史弥远还联手皇后杨桂枝,罢黜太子赵竑,立宁宗的远房堂侄赵昀为帝,是为宋理宗。个中的宫廷权谋,值得史书好好记上一笔。

也是在这一年,一位拥有皇室血统的台州人赵汝适,到泉州出任福建路市舶司提举。市舶司,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福建路市舶司提举,相当于掌管福建对外贸易的一把手,是个从五品的官职。

或许是因为品级不高、远离中央,史官并未注意到这位官员,《宋史》并无他的传记,民国《台州府志》关于他的描述也仅寥寥数笔。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之人,却在泉州任职期间,写出了我国历史上首部翔实记载海外交通贸易的志书——《诸蕃志》。

赵汝适(“适”读kuò),字伯可,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原籍河南开封。北宋灭亡时,他的祖父赵不柔随衣冠南渡,寓居台州。他的父亲赵善待,起初任四明作院院监。四明作院,是制作兵器的工场,院址在鄞县。赵善待任满后,也就把家安在鄞县,此后连年在外做官。赵汝适出生那年,是南宋乾道六年(1170),其父在江阴县令或吉州通判任上。

赵汝适18岁那年,父亲去世。20岁时,他被授予了将士郎,因为根据当时的政策,已故官员之子可以受遗泽得官。从此,赵汝适步步升迁,历任余杭县主簿、湘潭县丞、武义知县等职。他的妻子陈氏,出自临海名门,父亲陈广寿是刑部侍郎,祖父陈良翰是太子詹事,均为一时显宦。

南宋嘉定十年(1217),母亲季氏去世,赵汝适丁忧三年,其间迁居临海。嘉定十六年(1223)出任福建南剑州知州,次年任福建路市舶司提举。

有读者朋友要问:既然史书对他的记载很少,为什么他的生平履历如此清晰?

原来,1983年,临海进行文物普查时,在临海大田区岭外乡岭外村(今大田街道岭下村)一位钱姓农民家里,发现了赵汝适的一方墓志刻石。该志由其子赵崇缜撰写,全文630余字,较为详细地记叙了墓主人的身世脉络。诚如沈从文先生所言,“地上有一部《二十四史》,地下埋着一部更精准的《二十四史》”。

话说赵汝适到了泉州,上任伊始,就决定要写一本记叙各国地理、物产和贸易的志书。他希望这本书可以为商人出海贸易提供资料,也为政府管理海外贸易提供参考。

彼时的泉州,海外贸易进入空前繁荣时代,其港口地位日益超越广州,成为蕃商胡贾航海踵至的国际贸易城市。宋诗有云:“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可以想见,赵汝适走在泉州港内,眼见风樯鳞集,云帆遮天。出入的各色人等,操着别样口音的汉语,叫卖声此起彼伏。人们从船上卸下进口香料、象牙、玳瑁等,又将丝绸、瓷器、书籍等物品运上货船。

两宋朝廷历来重视海外贸易,因为这可以带来不菲的税收。北宋神宗曾说:“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南宋财政收入中,百分之二十来自海舶。宋高宗赵构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

但贸易中也存在问题。由于进口的香料、珠宝太多,大多为官宦、富豪所用,导致大量的金银铜铅外流,与当时亟需军械、军饷的状况相违背。因而,南宋一度缩紧了对外贸易政策。宋光宗至宁宗期间(1190-1224),政府关停了杭州、秀州、温州、江阴等四处市舶司。

面对这种形势的变化,赵汝适坚持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他不甘心做个循规蹈矩的“公务员”,想在市舶工作上有所建树。他在志书的《自序》中说:“盖欲宽民力而助国朝,其与贵异物穷侈心者,乌可同日而语。”——搞外贸,是为了宽松老百姓的人力物力,增加国家的收入,跟那些穷奢极欲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由于无法亲自出访海外,赵汝适就利用职务之便,询问来华的商人、水手,还时常到外商聚集的居住区,即宋代称之为“蕃坊”“蕃巷”“蕃人巷”的地方,进行实地采访,收集资料。《自序》中写道:“乃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蓄产,译以华言,删其秽渫,存其事实。”可见在写作过程中,他还下了一番去伪存真的功夫。

从嘉定十七年(1224)九月,到宝庆元年(1225)九月,前后一年时间,赵汝适写成《诸蕃志》。该书分上下两卷,共3万字,涉及58个国家和地区。作者以泉州为锚点,介绍了各国的地理位置、前往中国的路程、主要特产以及与中国的关系和影响。

例如,书中写到阇婆国,“于泉州为丙巳方,率以冬月发船,盖藉北风之便,顺风昼夜行月余可到”。该国盛产象牙、犀角、龙脑、玳瑁、檀香等。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阇婆国曾与中国通商,后断绝,北宋淳化三年(992),才恢复了朝贡之礼。阇婆国,大约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

从《诸蕃志》陈列的各国情况来看,当时的东南亚至阿拉伯海域,形成了一个商业圈。交阯、占城、新罗、倭国、大食、三佛齐等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商贸往来。其中,大食国,即阿拉伯帝国的商人异常活跃,足迹遍布商业圈各国。在当时的中国沿海城市,阿拉伯语也成为商队之间的一门通用语言。

《诸蕃志》描述了各国的风俗习惯,有助于商人们入乡随俗,方便贸易。如交阯国(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男女均赤脚,每年的正月四日,杀牛犒赏其民,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为其大节,居民互相馈赠礼物,十六日则举行盛大宴会。这个国家不能造纸笔,如此提醒商人,可以和该国做纸笔生意。

书中还点明了与一些地方贸易存在一定风险,如蒲哩噜(今菲律宾波利略岛):“人多猛悍,好攻劫。”也有一些国家关系恶劣,如阇婆国与三佛齐国(曾统治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大部分地区的古国)世代结仇,互相攻击。

《诸蕃志》成书后,立即成为中外商人争相收藏的实用参考书,一时间洛阳纸贵。该书真实地记载了南宋时期泉州港的繁荣景象,书中所记海外诸国的地理、环境、风物等,也为后来的史书所引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后人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场景——在十三世纪,曾出现过一个以中国为中心,连结亚、欧、非三大洲的海洋贸易体系。

绍定四年(1231)三月,赵汝适到杭州任吏部官告院主管,负责颁发文武品官授官证书事务。七月,他因病辞官还乡,当月十二日病逝,葬于临海县重晖乡赵岙山。

一百多年后,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两度从泉州出航,历经东南亚和印度洋,回国后写成《岛夷志略》。又过了一百年左右,明代马欢随郑和船队三次下西洋,著成《瀛涯胜览》。他们都参引并继承了《诸蕃志》的体例。然而,赵汝适的生平,却沉没于时间之海中。清人在编著《四库全书》时,称《诸蕃志》“叙述详核,为史家所据”,对该书的作者,却喟叹“始末无考”。

所谓“书红人不红”,说的就是赵汝适这样的人。

近代以来,中外学者对《诸蕃志》亦重视有加。1911年,德国人夏德、美国人洛克希尔合注英译本《诸蕃志》,由俄国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印刷所刊行,译作中,共征引西文文献263种、中文文献57种。1928年,历史学家顾颉刚等提议,将《诸蕃志》铅印,作为交通史料。交通史学家冯承钧对《诸蕃志》精心校注,其1937年的校注本是当代较为通行的版本。

多亏了那一方出土的墓志,我们才得以认识这位“宝藏作者”。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伟大而不为人知的作者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