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涉县民俗:“路祭”与“祭路”

 爱旅游的寒江 2023-10-08 发布于河北
最早见到“路祭”,是多年以前大姑去世,出殡的时候,南原街上,不远一把椅子,不远一张小方桌儿,上边摆供品香纸等。听说,是一些相好老姊妹们“拦”灵哩,不想叫她老人家走。今天,去为二表姐送葬,“走街”,首先是过娘家门上,走大街,转回“本村”——村大,一个村子好几个村委会,幼时的玩伴儿,年轻时的姐妹们,中年后的老姊妹们,沿街摆祭,小方桌,时鲜果供,香纸钱,小椅子,铺搭干净的毛巾被作坐垫儿,老姊妹们木讷地立于一旁,二表姐的女婿、外孙、孙子披麻戴孝,焚香燃纸跪拜。这场景,“一山过后一山拦”,甚至,出现“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局面,山雨五十多了,生离,见过,死别,也见过,但每逢此种时刻,还是禁不住气阻掉泪。

据说,这种生前好友祭奠死者的方式,东汉就有了,唐代己非常流行,到清代,达极盛时期,死者生前好友会一起筹集资金购置酒食祭品,在灵柩经过的时候,在街道上大摆筵席,推举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进行主祭,主祭者将祭品放置于灵柩之前,然后行一跪三叩之礼,宣读祭文。“路祭”并非只有一家,德高望重者,在出殡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好几拨。有时候还会进行乐舞百戏表演,让死者在入土之前,享受家人的欢乐。路祭家数多了,也是死者的哀荣和族人的光耀。
“迟早得有这一回……”乡谊痛惜之余,往往自己宽解自己一般,“唉——走吧……”用规代时髦的话讲,叫“一路走好”。山雨想,“走好”?好走吗?
这便涉及另一个话题——“祭路”。
年过半百,每每早起,有见村边儿、路口儿有一大堆烧纸灰烬。山雨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这是干什么的。在邯郁,也曾见过,夜里,几个老年妇女在大街上烧大堆的黄表纸,一沓一沓的,还挺厚。山雨尊重她们心中的活动,不去打扰她们。隐隐听说,这叫“祭路儿哩”。斦谓“祭路”,就是在一些路口,尤其是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方,进行祭祀活动。摆上菜肉鱼等等祭品,烧香磕头,最后烧一大堆的火纸。这种火纸,是一种特别粗糙,专门祭祀时烧掉的,根本干不了别的,祭祀的人把烧纸这件事叫做“发钱粮”。寓意是给掌管道路安全的神仙送钱消灾。
那么,掌管道路出行安全的神是谁呢?不是现代的交警,是历史上的某个某几个神人,因为过去的道路,特别是十字口,形象化为“行”(hang)字,所以,路神,叫道神,也叫“行(hang)神”,民间也叫“路头爷”。起初,没有神形,后来,说水神共工的一个儿子叫“修”,黄帝的儿子叫“累”,都是旅行家,被奉为“路神”,路神触天触地的高,有“白路神”,有“黑路神”,先母与人谈起时说,路神触天触地的高,通体为红,嚇人而不害人,是护送人走夜路的。山雨的村子里一个人年轻时去邻村找对象,半夜回来,在漆黑的“大港沟”就见到过如前所述的“路神”,从沟前到沟后,行动如风,半空中。
还听说,路神,有女性的,黄帝的两个妻子,一个是嫘祖,一个是嫫母,也都是路神。
无论是名山大川,无论是通都大邑,无论是乡野田间,无论是人生道路,无论是望乡台或奈何桥,总得走,总得过,“祭路”,为求平安,“路祭”,可得魂安。
山雨  癸卯桂月廿二  于古沙安乐窝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