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书】2530 《交易的世界》:大宗商品交易商如何影响世界?

 长沙7喜 2023-10-09 发布于湖南
 Image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交易的世界》,它说的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对经济的影响,并告诉我们,在金钱和权力紧密联系的世界上,大宗商品交易商是怎么透过经济影响政治的。

乍一听它好像离普通人很远,但其实不是,大宗商品交易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我们给汽车加油、买一部手机、点一份快餐等等,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举手之劳。但要知道,几乎所有日常消费都是以能源和原材料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石油、粮食、矿产这些大宗商品交易,加油站会没有燃料,工厂会停止运转,面包店会没有面粉。所以在现代社会里,大宗商品交易是经济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时刻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不仅如此,大宗商品交易还会影响政治。讲个书里的故事。2011年,利比亚政局动荡引发内战,反对卡扎菲统治的势力建立了武装政权。这些反政府武装有个困难,就是坦克、车辆缺乏燃料,严重影响战斗力。这时为他们解决困难的,不是任何国际组织或主权国家,而是一家名叫维多公司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它不仅向他们运送汽油、柴油等燃料,并且愿意提供贷款。它向他们输送了价值10亿多美元的物资,很快扭转了战局。反政府武装的力量越来越强,地盘越来越大,最终推翻了卡扎菲长达42年的铁腕统治。在某种意义上,维多公司重塑了利比亚的政局,也改写了中东的历史。

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比如1972年,苏联官员到美国大量采购粮食,大幅度推高了农产品价格,引起美国社会的担忧而被称为“政变” ;1970年代到1990年代 ,南非因为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受到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对它采取石油禁运,但不断有交易商偷偷把石油卖给它,因此延长了南非政府的统治;2014年以来 ,俄罗斯因为吞并克里米亚受到西方制裁,一些交易商通过借款和购买石油帮它渡过难关,获得了普京颁发的勋章等等,书中都有精彩描写。这些故事提示我们,大宗商品作为世界性的战略资源,赋予了交易商独特的地位;他们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伴随着巨大的政治能量;要了解现代世界中金钱和权力的相互作用,大宗商品交易是一个绝佳的窗口。

然而,这么重要的行业,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尤其是它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不仅普通人缺少认知,媒体和监管机构也了解不多。这本书的作者哈维尔·布拉斯和杰克·法尔奇 ,是长期报道矿产资源的记者及财经作家,他们为了揭开大宗商品交易的内幕,用20年时间采访了100多位行业高管及领导人,掌握了大量内部信息,并结合对这个行业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完成了这部作品,对于想要了解大宗商品行业内幕,填补知识空白的读者来说,非常值得一读。顺便说一句 ,这本书出版后被评为2021年《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的年度图书,入选了2021年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榜,口碑非常不错。

接下来,我就分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是从金钱的角度看大宗商品交易,来看这个行业的人是如何赚钱的,以及他们如何赚大钱;第二部分是从权力的角度看大宗商品交易,来看大宗商品交易如何影响政治,政治又如何影响这些交易商的命运。由于在这本书里,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围绕石油这种大宗商品展开的。所以,在接下来的解读中,我们也以石油为线索,来走进大宗商品交易的世界。希望听完之后,它能为你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并对思考身边的商业现象带来启发。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大宗商品交易是如何赚钱的,它跟普通商品有什么区别?

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宗商品和普通商品交易没有区别 。它们都是通过将商品从富余的地方输送到稀缺的地方来赚钱的。打个比方,中东盛产石油,而南非匮乏石油,中间商从中东购买石油运往南非销售,就能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跟我们在街上看到二道贩子从农贸市场批发水果,然后推到闹市区加价卖出没有区别,都是通过解决供需矛盾而创造价值,并赚取利润的。

作者说,虽然,大宗商品交易和商业本身一样古老,但是,在二战以前的大宗商品交易,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闹”。而二战以后,全球化的、大规模的大宗商品交易才开始频繁进行。在这本书里 ,作者重点介绍了二战以来主导世界大宗商品交易的代表,包括嘉能可、维多、马克·里奇等等,他们既不生产也不消耗自然资源,却在全球范围买卖和运输大宗商品,一方面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优化了世界的资源配置。

比如书中提到 ,二战以后东西方陷入冷战,在政治上形成对立,有些敢闯的中间商看到了商机,他们从苏联东欧购买石油和金属原料卖给西方,又从美国购买农产品卖给苏联东欧,不仅自己赚到了钱,也调剂了两个世界的商品余缺。再比如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通过国际贸易变成了世界工厂,一方面大量进口能源、原材料,另一方面大量出口商品,结果推动了石油、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让很多资源出口国获得丰厚的利润,也造就了自身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大宗商品交易商起到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这一点和普通商品交易没有区别。

但从另一些因素看,大宗商品交易也有特殊性 。所谓大宗商品,一般包括石油、金属、粮食等能源原材料,它们的特点是标准化程度高,易于储存运输,单笔交易量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因此和普通商品相比,大宗商品交易多了一些特性,我把它们概括为金融性、投机性和波动性,也会影响它的赚钱方式。

为了说明大宗商品交易的特性,我们来看书中的一个案例 。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席卷了世界,这就是新冠病毒疫情。为了控制疫情,各国先后采取封控政策,关闭了大量经济设施,要求人们不要外出,让很多行业特别是旅游业陷入了停顿。由于飞机停飞,工厂关闭,城市一片冷清,全球石油需求下降了30% 。随之而来的是油价暴跌,油价从每桶60美元跌到20美元以下,甚至出现了负数。这就是说,有些开采出来的石油没有销路,也没有存放的地方,又不能随便倒掉,只好贴钱让人拉走。

这时候,大宗商品交易商出手了。比如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商嘉能可公司,开始组织力量,向那些陷入困境的石油公司购买石油。他们购买的价格是大约每桶10美元,同时在期货市场上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当然,这时买来的石油必须先存起来,为此他们租用了很多油轮,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油轮“欧洲”号,它的甲板竖起来比埃菲尔铁塔还高,能储存320万桶石油。当时很多交易商都这么干,所以有很多油轮装满了石油漂浮在海上,这些移动的大型仓库和其他设施一起,总共存放了大约10亿桶石油 。

接下来,随着疫情缓和与经济复苏,石油的需求和价格开始反弹。嘉能可公司以10美元收购的石油几个月后以3倍的价格卖出。这样即便扣除租船和预付资金的成本,也能获得50%到100%的利润。结果在2020年上半年,嘉能可公司通过能源交易赚到了13亿美元 ,其他一些交易商也创下了盈利的纪录。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大宗商品不仅有现货交易,还有期货交易;现货交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期货交易可以先收钱后交货,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所以说它有金融属性。就像上面提到,嘉能可公司在疫情暴发时,以每桶10美元的价格买进石油,这是现货,同时约定在几个月后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这就是期货。购买期货的人只要持有合约到期,就会收到真实的商品;而卖出这份期货的人,必须在到期时间交付商品。这是期货的基本模式。

顺便说一句,粮食和金属的期货市场已有几百年历史,而石油期货在20世纪80年代才大规模出现 。这种交易的初衷是降低供需双方的风险。比如一个农场主,他不知道明年的粮食价格会怎么样,为了避免价格下降带来损失,可以卖出粮食期货来确定未来的收入;一家航空公司,不知道明年的燃油价格会如何,为了规避油价上涨对经营的冲击,可以买入石油期货来确定燃料成本等等。这是期货的初始功能。

但是随着市场演变,期货交易方式越来越复杂 。持有大宗商品期货的人,未必要等合约到期去兑现真实的商品,而是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随时出售期货获取资金。参与期货买卖的人,也不仅仅是资源的供需双方和中间商,而是希望从交易中获利的各种机构或个人,包括投资银行、理财基金、职业炒家等等。这些参与者对真正的商品不感兴趣,只想在价格波动中买卖期货赚取差价。这时候,大宗商品交易就有了明显的金融性和投机性。

按这本书介绍,20世纪80年代出现石油期货以及石油市场金融化,是大宗商品交易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它不仅改变了行业生态,为交易商提供了更多资金来源和赚钱方式,也产生了一批高级人才,他们既做实体又懂金融,在新的业态下能抓住更多的机会和利润。其中最典型的是安迪·霍尔的故事 。

安迪·霍尔是当时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商——菲利普兄弟公司的石油贸易负责人,擅长通过分析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研判市场走势。跟其他交易商相比,他有一个独特的优势,他还可以通过下属的炼油厂直接了解市场状况。1990年年初,他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判断石油市场已经供过于求,价格偏低。接下来他看到六个月以后的石油期货价格高于现货市场,于是大量采购石油现货,同时出售期货,锁定了一波利润。因为期货是先收钱后交货,它的价格高于现货,只要买入现货卖出期货,就产生了利润。他采用的方法跟前面提到的类似,也是租用十多艘大型油轮,储存了几千万桶石油。

但没想到,1990年6月之后,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关系突然紧张,萨达姆公开威胁要攻击科威特。安迪·霍尔判断爆发战争的风险极大。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赎回已经卖出的部分石油期货。也就是说,他认为油价即将大幅上涨,以原有的期货价格卖出还赚得不够多,他想赚得更多。但这样一来,他在油轮上储存的石油就失去了期货价格的保护,一旦未来价格下跌,会遭受重大损失。

事实证明霍尔的判断是对的。不久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中东石油减产,世界油价飙升。霍尔的下注获得了丰厚回报。他在油轮上存放的石油成本是每桶20美元,战争爆发后油价涨到40美元,账面利润是100%。但实际上他赚得更多,因为他事先赎回了一部分期货,这部分石油的价格比期货约定的价格更高。并且这部分石油兑换成现金之后,又能赎回更多的期货,以更高的价格卖出。结果短短几周时间,霍尔就赚到了6亿—8亿美元的利润 。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 ,由于大宗商品金融化,新的交易商与传统交易商相比,不仅要考虑商品在地理上的余缺和调剂,并且要考虑它在时间上的价格波动,根据价格走势迅速调整交易策略。换句话说,交易中投机的成分越来越重。这是交易商能在短时间内赚到更多钱的原因,也是新的风险所在。

按照这本书介绍,上世纪80年代石油市场金融化以后,有些公司不适应就垮掉了,有些公司想适应新的交易方式,但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比如奥地利联合钢铁集团,1985年在石油市场投机中损失了近1亿美元,不得不求助政府摆脱困境;久负盛名的金属交易商联邦德国金属有限公司,因为一笔石油交易的失误,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意大利交易商费鲁奇,1989年从事大豆交易亏损1亿美元,导致公司破产,总裁自杀,如此等等。这说明大宗商品金融化是一把双刃剑,投机可能在短期内带来超额利润,也可能在一夜之间造成巨大损失。对社会来说也是如此,赚钱的投机可以创造社会财富,赔钱的投机则会消灭社会财富,但那是另外一个主题,这里就不展开了。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大宗商品交易是通过买卖输送商品、调剂资源余缺来赚钱的。传统交易商主要是在地理上调剂资源的余缺,而在金融化条件下,大宗商品交易商还可以在时间上预测价格波动,从事投机。这让交易商有了更多赚钱的机会,也带来了迅速亏损的风险。另外,由于大宗商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它跟政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对大宗商品交易商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大宗商品交易跟政治的关系,也就是大宗商品交易商如何影响政治,政治又如何影响他们的命运。

说到大宗商品对政治的影响,道理很简单 。因为大宗商品(包括石油、矿产、粮食等资源)是经济运行的基础,缺乏大宗商品几乎意味着经济停摆,它对任何国家都至关重要。另外,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大宗商品交易商拥有雄厚的财力,在很多时候政治家需要他们的财力支持。这很容易理解。但是大宗商品交易商对政治究竟影响到什么程度,也许还是超出了你的想象,下面咱们来看一个故事 。

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洲岛国牙买加遭遇了一次财政危机,政府入不敷出,濒临破产。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它的能源部长哈特得到消息说,政府账户上已经没钱进口石油了。炼油厂中所剩的石油只够支撑两天,在这之后,整个国家将面临断油的危险。

情急之下,哈特只好向一位国际贸易公司的经理求助,但对方告诉他自己无能为力,唯一能帮的是把自己老板马克·里奇家里的电话告诉他。里奇住在瑞士,哈特跟他没有打过交道,只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半夜两点拨通了里奇家里的电话,请他帮忙。在梦中被吵醒的里奇似乎不太高兴,没有多说话,但在通话的几分钟时间里,他决定伸出援手,马上解决问题。

接下来,在里奇的安排下,原本运往美国东海岸的一船委内瑞拉原油,改变路线驶往牙买加。第二天,距离牙买加石油耗尽前不到24小时,这艘油轮卸下30万桶石油,解了牙买加的燃眉之急,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动乱 。当然,牙买加政府不会忘记里奇在危难之际的帮助。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牙买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铝土矿和氧化铝生产国之一,成为里奇公司的一棵摇钱树;而里奇公司也成为牙买加在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融资对象。

这个故事体现了大宗商品交易商的重要地位,他们不仅能调配资源,而且还会对政治产生影响。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比如苏联和美国冷战背后有他们在渗透,俄罗斯与西方的博弈中有他们在参与,利比亚内战中有他们在穿梭,他们也曾是古巴领导人的座上宾,库尔德民族独立的幕后推手,阿拉伯之春的潜在助力等等。

但有意思的是,大宗商品交易商对政治的影响,并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自然发生的。对大部分交易商来说,他们追求的是利润而不是政治影响 。这些人在做生意的时候,并不考虑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甚至会将道德判断抛诸脑后。他们既跟左派政府交易,又跟右派政府交易,不管对方信奉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能赚钱就行。

比如1991年苏联解体,是大宗商品交易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它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与经济版图,让原来依附于苏联的国家不得不重新配置资源,带来了大宗商品的交易机会,吸引很多交易商前来淘金。这些交易商追求的是金钱,但无形中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比如帮助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成为政治领袖的亲密伙伴等等。这里最典型的是维多公司在古巴的故事 。

要知道,古巴是冷战时期苏联对付美国的前哨,在经济上依靠苏联。苏联解体后,古巴经济陷入了困境,各种物资短缺,人民生活困苦,甚至连大街上的流浪猫都成为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古巴当局只好寻求与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商进行合作,一开始是用古巴的主要资源蔗糖来换取物资,但远远不能满足进口需要;到1990年代中期,古巴想通过吸引外资发展旅游业,增加用于进口的外汇。

但由于古巴的政治制度以及它和美国的紧张关系,吸引外资并不容易。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亲自出面,邀请大宗商品交易商在古巴投资,他派私人飞机带着他们四处考察,寻找合适的投资地点,还跟一些交易商形成密切的关系,比如前面提到的维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泰勒,成了卡斯特罗举办晚宴的常客,在他的住所边喝边聊,直到深夜。最终维多公司决定,投资1亿美元在古巴建造6家酒店,其中1994年启动、1999年开业的中央公园旅馆 ,是古巴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成为古巴改革开放和发展旅游业的象征。

维多公司在古巴投资建造酒店,当然不仅是从财务角度考虑,也是为了跟古巴政府保持良好关系,以维护他们的大宗商品业务。但无论如何,维多公司的做法体现了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上,大宗商品交易商不会因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而束缚自己的业务,只要有盈利的地方,他们就会勇往直前,大胆尝试。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对政治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就像维多公司在古巴的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古巴的改革开放,维系了它的社会制度 。

总之,大宗商品交易的初衷不是政治,而是利润。但即便如此,它们也会对政治发生影响。在一个大宗商品联系着金钱和权力的世界,交易商有能力改变历史的进程。但这不意味着大宗商品交易商可以凌驾于政治之上,一旦他们逾越某些边界,也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说到这儿,我们要着重介绍一个人,前面提到的为牙买加政府解困的马克·里奇 。他本来是菲利普兄弟公司的一名交易员,因为聪明能干、业绩超人,1974年自立门户,三年后盈利就超过了原东家。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他的公司成为大宗商品交易行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巨头,他被称为“石油教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呼风唤雨、精明强干的能人,却在大宗交易行业栽了一个大跟头 。

那是1979年,伊朗发生政变,亲美的巴列维国王被推翻,反美的宗教领袖霍梅尼上台,两国关系陷入紧张。不久后,一群武装分子袭击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绑架了几十名美国外交官,把他们作为人质囚禁起来。对此美国社会强烈谴责,美国总统卡特下令冻结伊朗在美国的资产,对伊朗实行贸易制裁,包括禁止与伊朗进行石油交易。

这时候大多数公司都停止了与伊朗的交易,但是里奇没有退缩。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成功,部分原因就是敢于冒险,绕开各种政治禁令,而不是老老实实地遵守规定。比如在这之前,南非因为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并且镇压民权运动,受到联合国制裁,禁止向它出售石油。但里奇不管这些,他通过一些伪装手段悄悄从伊朗购买石油,以超过100%的差价卖给南非,从中赚到了大笔的钱。更何况伊朗是他最重要的石油货源,他不愿随便扔掉这棵摇钱树。因此在1980年,当另一家公司想通过他向伊朗购买石油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但倒霉的是,不久后美国政府发现里奇顶风作案,向伊朗购买了5000多万美元、共计160多万桶原油 。这不仅激怒了美国政府,也遭到美国社会的谴责。1983年,里奇受到大陪审团起诉,面临牢狱之灾。他赶紧逃离美国,又被联邦调查局列入十大通缉犯之一,只好放弃美国国籍,从此只敢在少数几个国家出入。虽然这没有终止里奇的职业生涯,并且20年后里奇获得了美国政府特赦 ,但可以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成为大宗商品交易史上最惨痛的教训之一。

在我看来,里奇的故事对大宗商品交易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多变的政治环境中赚钱的同时,避开政治权力的伤害?如果说里奇的教训是过于自负、大意失荆州的话,那么另一个著名的交易商泰勒,就是在政治和商业之间游刃有余的高手。泰勒是维多公司的领导人,前面我们提到,他曾在古巴投资建造酒店,也向利比亚内战的反政府武装输送过燃料。作者对他评价很高 ,认为他既有冒险精神,在政治上也更加老练,是大宗商品交易商的代表。

我们回到开头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在利比亚战争中,维多公司向反政府武装运送了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燃料。这当然要冒很大的风险,不仅是安全风险,也包括经济风险。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利比亚反对派只能赊账向维多公司购买燃料,一旦他们失败,这些赊账就打了水漂。但是泰勒并非盲目冒险,首先他的行动得到了实力强大的英美政府的支持,他们甚至为他飞往利比亚的行程提供护航;其次当时利比亚政府在西方银行被冻结了数十亿美元,如果战争结局对维多公司的赊账不利,它可以从中得到赔偿 。这就是书中提到的,当泰勒去世界各地寻找贸易机会时,他会确保自己的行动在西方主流权力中得到认可 。

这就是泰勒和里奇的区别。如果说里奇为了利润敢于挑战一切政治禁忌,把所有政治规矩都抛诸脑后的话,那么泰勒还是有分寸、懂底线的,他知道有的政治底线不能碰,在重大问题上要跟本土的主流政治权力保持一致,才能避免被权力打击。当然,他们的共同点是目光锐利,敢于冒险,在世界的不平衡中发现机会,尽一切努力促成交易。这大概是所有成功商人的共同点吧。

结语

说到这儿,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就接近尾声了,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交易的世界》介绍了二战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商的发家史,通过讲述大宗商品交易对世界的影响,来思考金钱与权力的关系。

在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大宗商品交易如何赚钱。在某种意义上,大宗商品和普通商品交易没有区别,都是通过将商品从富余的地方输送到稀缺的地方而赚钱的,就像二道贩子从农贸市场批发水果,推到闹市区加价卖出一样。但是由于大宗商品标准化程度高、易于存储运输、单笔交易量大,它跟普通商品相比有一些特性,也就是金融性、投机性和波动性。

换句话说,因为大宗商品可以做期货交易,它的交易商不仅要考虑商品在地理上的余缺和调剂,也要考虑商品在时间上的价格波动,根据价格走势调整交易策略,就像书中介绍的,安迪·霍尔在伊拉克战争时赎回已经卖出的石油期货一样。这意味着大宗商品可以用来投机,可以在短期内带来超额利润,也可能在一夜之间造成巨大损失。这是大宗商品交易商能赚更多钱的原因,也是新的风险所在。

在第二部分,我们分析了大宗商品交易和政治的关系。对大部分交易商来说,他们追求的是利润,一切以赚钱为目标,不会考虑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姓资姓社”、左派右派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问题 。但因为大宗商品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并且政治家需要交易商的财力支持,于是他们就有了政治影响,有时甚至能改变社会制度与历史进程,就像书中介绍的,维多公司在利比亚内战中帮助反对派推翻了卡扎菲的统治一样。

但另一方面,政治也会影响大宗商品交易商的命运。他们如何在多变的政治环境中,避开政治权力的伤害呢?书中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交易商过于自负,敢于挑战一切政治禁忌,把所有政治规矩都抛诸脑后,很可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相反,只有保持足够的清醒,懂得政治的分寸和底线,在重大问题上跟主流政治权力保持一致,才能减少被政治伤害的可能。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说的是:墨守成规的人很难赚到大钱,但不守规矩的人很容易走上绝路。这不光对生意人有警示,对普通人也是教训。最后补充一点。虽然,大宗商品不仅包括石油,也有矿产、粮食,但是,作者认为,二战以来,石油一直是大宗商品交易舞台上的主角,所以,也是这本书里讲述的重点。今天的解读,我们选取的就是石油这个主角的高光片段,如果你对整部戏的经过,还有其他配角的表现,也很感兴趣。那么也推荐你点击文稿末尾的电子书,进行拓展阅读。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把它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钱言
转述:徐惟杰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