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尾昂述 2023-10-09 发布于广东

​玄、玄道、玄德、朴

玄: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德深矣,远矣”

“渺冥幽远”

-

对“道”或“德”

的一种形容

-

道教沿袭老子

“玄”的概念

-

衍化成其

教义思想的

重要内容

--

《老子想尔注》:

玄,天也

-

古之仙士

守信微妙

与天相通

-

东晋之时

葛洪建构

道教教义

理论体系

-

将“玄”提升而为

宇宙的本原实体

--

《抱朴子》:

-

玄者

自然之始祖

万殊之大宗

-

“玄”

成为了

先天地

而存在

-

产生万物的根本

-

光乎日月,

迅乎电驰。

-

因兆类而为有,

托潜寂而为无。

-

胞胎元一,范铸两仪,

吐纳大始,鼓冶亿类。

-

既通过,天地万物,显现为有

即亦又,还源虚寂,而归于无

-

这样的

“玄”基本上

与“道”相同

-

因此他说:

“夫玄道者,

得之乎内,

守之者外,

用之者神,

忘之者器,

此思玄道

之要言也”

-

隋唐之际

重玄思潮兴起,

义理之学盛行

-

一些道教学者

沿用前此“玄”的概念,将“玄”发展成为

认识体悟“至真大道”,的一种精神境界

李荣认为:

“魏晋英儒

滞玄通于

有无之际”

主张“无”或“有”

都是偏执一边

故要“非有非无”

“合于中道”,即谓之“玄”

他们用重玄思想去看待

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主张从心智认识上取消

刚与柔、动与静、

有与无、善与恶、

是与非的一切对立

以达到

“境智双泯”、

“能所都忘”

的虚无境界

玄道:

“玄”与“道”的合称

产生世界万事万物

的总根源

-

东晋葛洪道教哲学

最高的本体论范畴

-

《抱朴子》:

其唯玄道

可与为永

玄德:

道家

称万物

有得于

“道”者

为“德”

-

“玄德”即幽渺深远之德

--

《老子》:

道生之

德蓄之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意为,长养万物

而不,自居有功

-

不作主宰

任其自然

-

即最深远的德

-

玄德

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

乃至大顺

--

林希逸:

大顺即

自然也

-

道教

吸取此概念

作为其教义

内容之一

--

《老子想尔注》:玄,天也

-

即把玄德

解为天德

认为天德

禀生于道

人所效法

-

《河上公注》同于

《想尔注》之说

-

能知,治身治国之法式

是谓,与天同德

--

成玄英:

冥真契道,谓之玄德。

穷深极际,谓之深远。

-

意为修道者

“利物忘功”

效法圣人

体悟真道

深远之德

--

张嗣成

把修道的

玄德境界

描述而为:

-

四大假合,托乎灵明,

顺以保之,冲然无营,

内视何有,天下自宁,

出入之机,审动与静,

众眩其聪,我则若瞑,

不有其功,不圣其圣,

体用自然,斯真性命。

-

修道之人

参悟大道

无形无名

化生万物

-

自然无为,保生全性,

淡泊清静,暝然若愚,

不居其功,不眩其圣,

-

由此,玄德之用

显明,真道之体

-

修性养命

与道合一

延命长生

朴:

本性、本真、质朴,亦即道

--

《南华真经》

从修道的角度

对朴作了解释:

-

同乎无欲

是谓素朴

-

道教

对此作了

大量发挥

--

《淮南子》:

朴至大者无形状

道至眇者无度量

-

为政者,澹然灭欲,而民自朴

从道者,偃其聪明,抱其太素

-

则还返于朴

--

《老子想尔注》:

“朴,道本气也”

人行道归朴与道合一

即勉信道真

-

弃邪知

守本朴

-

无他思虑

返朴归道

-

东晋的葛洪

《抱朴子》

-

以“玄”

释“道”

-

认为二者

皆为一种

含醇守朴

无欲无状

居平味淡

的状况

-

后世道教

学者多从

绝虑去欲、

返朴归真

的修道角度

加以阐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