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朋友改了一张湿温证的方子

 熙越 2023-10-09 发布于上海
“确实,气机一通,热就透了”,这是我朋友H在他父亲退烧后给我发的一条消息。
长假里H的小儿子和父亲发烧了,他处方未见效,或是退了又烧,反反复复,找我商量,分别用一剂退了俩人的烧,没再起热。
今天讲的是给他父亲用的那个方子,从更改的点和俩方的差异,来感受下湿温证的治疗。
他父亲刻下的症状是
38度多,口苦口干,但不渴饮,胃口不好,大便溏,腿酸。他再结合舌脉判断为湿温证,我就没有问他要舌象照片了。
先看看这个症状:
没有明显的上焦症如胸闷头晕头痛等,至于口苦口干,我一般不视作上焦证。
因为在湿温证里,湿阻于中下焦,气受湿遏而不能布津于上,自然会口干;中下焦湿阻,气机下行不畅,偏于上逆,湿郁化热,上逆之气挟郁热上行,因而口苦。
所以虽然表现为口苦口干,但结合不渴饮、胃口差、大便溏、腿酸等其它症状来看,此湿温证偏于中下焦湿阻。
总结来说:湿温证,湿偏中下,湿盛热轻,因湿阻于下,气机偏于不降。
来看看他开的方:
藿香10(后下)紫苏叶6(后下)白芷6 厚朴10 法半夏10 陈皮6 大腹皮6 生白术10 芦根15 桔梗10 生甘草3
先看大方向:
1、整体性味过于辛温,虽然本证湿大于热,但此方仍过温了;
2、整体偏于上升,除了厚朴半夏陈皮性偏降以外,其它都偏升。
我说你这药喝了能出汗,但退不了烧。他说是的,是出了汗,但又烧上去了。
这里就要先讲一下,“发汗”和“汗解”是两回事
外感治疗中的“汗出热退”,从本质上来说,是“热透汗出”。随着身体气机的转畅,先前郁遏于内的热势,能够得以从体表透出,以汗液的形式。这就是外感治疗的真正目的。
但发汗法,是通过辛温升散之药,以鼓动人体出汗。此法在外感治疗中很重要,但也仅仅只是诸多外感手法中的一个而已。
当气机的阻滞并非发汗法可去时,那么用发汗法不但无法退热,还会因为误用而造成诸多后续的麻烦,因为此法往往偏辛偏升偏散偏燥偏温。
你要解决郁热,就要打开气机,要打开气机,就要针对性地解除气机阻滞。
在此证中,气机阻滞来自于中下焦的湿滞,既然如此,就针对其来用药。
以下是商量改方的过程:
1、先换个底方
H说他对于口苦湿温证一般就用柴芩合藿香正气,我说口苦只能代表气挟热上行。既然湿温证,那就从三焦分消入手。他先拟了个方,我主要修改了以下几点:
2、芳香药
芳香药仅保留两味即可。我曾在《湿温病篇13条》中说过,到了湿温的三焦证,外感的辛开苦降法中的辛开药,大多由芳香药来代替了。
此证仍需要用芳香药,但用量不能太大,太大就又偏于升了。藿香佩兰各3克后下,足矣。我以前用6克,后来自己手抓发现3克的量够用了。
3、中焦药
H本来用厚朴10陈皮6,我说不必那么多,两者总共10克足矣,因为还有10克的法半夏,于是他改了下。
4、下焦药
芦根去掉,改为滑石粉和薏苡仁。
前一天给他的小儿子用了芦根,也是湿温证。但差别在于小孩胃口好且嗜饮,而他父亲没有胃口且不渴饮,俩人湿热偏重不同。因而小孩用芦根,利湿透热同时可以稍稍生津,老人就专于利湿导湿了。
5、再加一味兼有降气作用的药
他提出枇杷叶9克,我认为不错。不过建议可分为6克枇杷叶加3克淡竹叶。后者还有清心泻火导湿热从小便走的作用,同时又不太苦寒,不至于遏气。
最后拟定的方子如下:
藿香3(后下)佩兰3(后下)厚朴6 陈皮4 法半夏10 滑石粉10(包煎)薏苡仁30 枇杷叶6 淡竹叶3
这时是晚上六七点,当晚服用。
第二天一早他发来消息说,早上他父亲大便了三次,第一次量比较多颜色偏黑,目前已退烧。他说确实是疏通了三焦,湿热从下焦走,气机一通,热就透了。自此没再反复。
上文说了此证容易引起误导的一个症状为口干,到了这里,我可以再补充交代另一个容易引起误导的症状:怕风。
那天他父亲就有怕风的症状,但我没有考虑用表药或风药。
这就要说到过去几个月来的伤寒温病的贯通问题。这方面的文章,我也写了几篇。
我一直在试图纠正的一个观点是,怕冷就是表寒。在多篇文章中提及过,怕冷是因为卫气不能敷布温煦体表,这其中有虚证(不够敷布)亦有实证(不让敷布)。
而不让敷布这个点,人们往往容易倾向于只考虑到外部的束缚,而想不到内部的阻滞。而湿温证之所以被认为是最难治的外感一大类,就是因为它主要的阻滞来自于内部。
当然它不是没有外部阻滞的情况,是有的,但大家普遍会治,因为善用表散药风药。
但很快会发现湿温证用发汗法解决不了,你看《张简斋医案》大多是湿温证,症状往往有汗出,完全无汗的比例很少。但汗出没用,不退热啊。
就如H父亲这例,汗出也不能退烧,因为没解决气机阻滞的点。
与伤寒侧重于辛开而温病侧重于清降,道理相同,主要矛盾点在表束还是在里阻,决定了湿温证的具体手法。
因而你看薛生白的《湿温病篇》的几十条条文中,既有重在散表的,亦有重在三焦开泻的。但从占比上来说,后者要多得多,当然也有两者兼顾而有侧重的。
当人体内部气机阻滞时,卫气亦无法周布体表,因而怕冷或怕风会比平时明显。解决了内部气机问题,一是郁热透出,二是冷热风感恢复正常。
H问我怎么学好湿温证,我说可以看赵老的书,湿温证是赵老的拿手绝活儿,他的老师可是湿温证大家汪逢春。
另外,吴鞠通最擅长湿温证,《温病条辨》中湿温证占了大半壁江山,包括了寒化热化转疟转痢等等变证。
还有,就是薛生白的《湿温病篇》了。我目前介绍到第14条,前两天写的《暑天用辛香温燥》也主要与此条有关。之前还简单整理过《吴鞠通说湿温》,和《叶天士说湿温》。以后有机会再扩展,不过在此之前本人要先做自我提升。
湿温证,是外感中出现比例最高的,又是自古以来医家们认为最难治的。但之所以说难治,除了湿邪难除外,主要是人们容易误治,另外在生病期间病人的饮食也务必严格注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