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学案:《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教学设计

 一中大语文 2023-10-09 发布于福建

浪漫与现实的别样风景,自我与众生的相同情怀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梳理梦游之境,理解梦游之心。

2. 分析不同手法,体会两种诗风。

3. 结合诗人经历,探究诗风原因。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两位诗人】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皇族后裔,曾做唐玄宗的翰林待诏,诗歌有990多首,诗歌飘逸奔放,雄奇壮丽。他极富个性,不畏权贵,曾叫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真性情,真傲骨。

余光中在诗歌《寻李白》中曾说他:“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官二代,官至左拾遗(监察部监察司正处级监察员)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工业部工业司助理巡视员),诗歌沉郁顿挫。他对写作的心得体会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后半生最大的敌人就是“饥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切身之痛。

郭沫若曾用对联赞颂他: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两种背景】《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约744年。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权贵又不断排挤他。他在长安只住了一年多,744 年就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在东鲁(今山东)将南游吴越,政治上的大失败,让人无可奈何,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李白一度在齐鲁梁宋之间和高适、杜甫等诗友徜徉山水,在奇山异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这首描绘梦中游天姥山的诗是他的“发愤之作”。

《登高》是杜甫在公元767年秋天的重阳节,55岁时所作的诗,诗人病卧夔州时所写。

(二)任务一:整体感知,梳理梦游之境,理解梦游之心。

【提问】第一段诗人想告诉东鲁的朋友什么?

【明确】想告诉东鲁的朋友,他想去梦游天姥山,因为天姥山像海上仙山一样神秘,而且高耸巍峨。(想像、夸张、烘托,表达了向往之情)

《蜀道难》在诗的开始时,连用了几个惊叹词:“噫!吁嚱!危乎!高哉!”先把读者吓得魂悸魄动。而同是浪漫主义的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却没作惊人之笔,只是平静地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瀛洲,是传说中的仙山,远在烟波渺茫之中,只是听到海上来客说过,虚无缥缈。至于天姥山,吴越人说这是一座曾有仙人天姥在此唱歌的仙山。在云霞明灭之间,但有时还可以看到山的影子。因此,他就有了前往仙山的梦想。

在李白的想象中,天姥山雄伟得很。它耸入云霄,和高天连接在一起,连中华五岳,也被天姥山的气势扳倒。所谓“五岳”,是指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在道教中,五岳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神仙们聚居的地方。自称“谪仙人”笃信道教的李白,当然知道五岳的重要性。然而,他竟说天姥山“势拔五岳”。在天姥山附近,还有著名的天台山。天台山高得很,竟达四万八千丈,但在天姥山面前,它也甘拜下风。其实,天台山海拔高约1089米,天姥山则是1271米,相差无几。李白为了表现天姥山的壮美,并不理会实际情况,一味以压倒宇内诸峰的写法,展现天姥山在他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其目的,是要告诉东鲁的朋友:这天姥山,他是非去不可的!可以概括为“梦游缘由”。

【提问】接下来,李白如何描写进入游山的梦境?分为几个步骤或描写了哪些场景?(梦游奇景)

【明确】1.场景一:飞渡镜湖。(景色清幽宁谧,内心喜悦)

“一夜飞度镜湖月”,一个“飞”字写出了李白的急速动作、急迫心情,可以理解成“飞快地度过”,也可以理解成“飞天”。在一夜之间,梦魂便飞到了心仪的地方。鉴湖之上,明亮如镜,水波不兴。天空中,又有一轮朗月,月光水色,交相掩映。梦中的他进入了清爽优美的境界。

李白从鉴湖进入剡溪,经过的是水路。湖上的月亮,映照着湖水,也映照着他;而他的影子,也映在湖上,这真是“对影成三人”。他那梦魂中的身躯,进入了如幻如梦般空灵的境界。

剡溪在天姥山山脚,正是三百多年前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到过的地方。风雅之士,来过剡溪者,不在少数,为什么李白要单独挑出谢灵运的典故入诗?这里面,大有文章。

李白佩服谢灵运,他多次赞扬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至于谢灵运的遭遇,他当然也是了解的。谢灵运信佛,是佛学家,也受到过道教的影响。李白与谢灵运思想倾向相似。

谢灵运才华出众,名动天下,每有新作,便被四处传诵。由于他本身就是权贵,敢于蔑视官府,但晋帝欣赏他,笼络他。谁知道,皇帝只看重他的文才,把他当作花瓶摆设。后来一言不合,便被“下课”。谢灵运虽有牢骚,也乐得优游自在,四处遨游,纵情诗酒。后来,他又和地方一些官员产生矛盾,被人诬告造反被贬。谁知他心有不甘,竟然真的有了造反的念头和准备。这一回,皇帝下诏把他就地砍头。

李白既佩服谢灵运的才华,又同情他的命运,更觉得他的遭遇和自己所处的情态相似。因此,李白有意突出谢灵运的位置,显然不是无心之笔。异代相怜,吊古伤今。

2.场景二:登山胜景。(视觉、听觉,见海日,闻天鸡,雄奇壮美,神清气爽)

先由谢灵运发明的木屐写起。据说,谢灵运为了方便在山中行走,特制了屐齿可以移动的木屐,上坡时,屐齿移到后跟;下坡时,屐齿移到前掌。李白特别说他穿上这种木屐,踏上青云垒成的阶梯。表面上,是说自己的登山之旅,实则要告诉东鲁诸友,此行目的就是敬佩谢灵运桀骜不驯、率性而为,也希望自己跟着谢灵运的足迹前进。

登上了天姥山,他看到了东海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鸣。真是美的享受!

3.场景三:山中奇景。(视听结合,迷离恐怖、壮观)

首先是奇花怪石,让他如醉入花丛,迷离朦胧。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溜走,忽然到了黄昏的时分。

接着听到山上泉水的奔腾澎湃,那股泉水是怎样让人心魂震撼,他没有直接描写,但它发出像熊之咆哮和龙之吟啸的声浪,音响让深林战栗、层巅惊骇,引导读者从听觉方面,想象这湍流的飞猛。

然后又转写水汽蒸腾,直上云霄;写那溅起的水花,如烟如雾。这样极写山泉的壮观,映衬出天姥山是何等的巍峨险峻。

4.场景四:洞天仙境。(分仙门洞开和仙人登场)

①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列缺,指闪电也。忽然间电闪雷鸣,让人肝胆俱裂,紧接着 “丘峦崩摧”,像是发生了十级大地震。就在这惊天动地的一刻,洞天福地的大门“訇”的一声打开了。

【提问】描写仙人登场前后,诗的节奏有什么变化?

【明确】仙门洞天的四句诗,诗人的心情从惊愕转到惊喜,相应的节奏变得短促,烘托了作者的心情。

前面写到天姥山上殷泉奔腾,每句中都出现一个“兮”字。“兮”,相当于“啊”或“呀”,表达了对景色的惊赞之情。到发生天崩地裂般的声响时,忽然转为四字句。文字紧凑,节奏短促,与前边连续三句出现“兮”字拖音节的句式完全相反。句式的突变,能更好地表现出诗人感情的变化。而且“列缺霹雳”全是入声字,短促突兀; “丘峦崩摧”,四字全用平声,显得非常响亮;到“洞天石扉”,则平仄交错,稍作变化;“訇然中开”又全用平声字。这短促的节奏和声调矛盾对立的安排方式,有利于表现出天崩地裂的气氛和诗人震撼惊愕的心态。

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凤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为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在洞天石扉訇然打开了以后,李白的梦魂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仙境。首先看到仙境的背景,那是一片深不见底的万里晴空,日光月光,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闪烁着金光银光的楼台。明朗而华丽的天堂,让李白心胆开张。然后看到神仙们纷纷出现,鸾凤是他们的车驾,虎豹为他们奏乐。这一切,让李白目眩神摇,魂为之夺。

他仿佛看到自己一贯追求的理想境界,就在眼前铺开;仿佛求仙学道希望进入的天堂,对他来说,并不遥远。这一连串灿烂辉煌的描写,把道教徒心目中仙境的神圣性形容到极致,也是诗人把梦游天姥的过程推上了高潮。

【提问】梦醒之后,作者李白有哪些慨叹?(梦醒慨叹)

1.慨叹一:美景如梦,人生似梦。

想得越美,跌得越重。正在兴高采烈,忽然魂飞魄散,美梦惊醒。睡梦中那些眼前飘过的霞光烟影、金银闪烁的仙境、壮丽雍容的神仙队伍,顿时间,变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原来,他只是躺在自己的床上。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梦醒时分,李白觉悟了:人生竟也像是他“梦游天姥”时所做的一场梦。于是,他回过神来,认识到人世间的一切欢乐,都不过是一场梦。

2.慨叹二:不屑权贵,率意遨游。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最后他告诉东鲁的朋友,他将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不再计较仕宦道路和人生命运的得失。那些权贵,什么仕途,都不伺候了,只希望一辈子开开心心,自得其乐。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最后一段是全首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他不屑仕途,只求随心所欲、率意遨游的情怀。(或者坚守尊严、追求自由、热爱 山河的志向)

【小结】

1.梦游缘由:神秘如瀛洲,高耸超五岳(向往之情)

2.梦游奇景:场景一:飞渡镜湖。(景色清幽宁谧,内心喜悦)

场景二:登山胜景。(视觉、听觉,见海日,闻天鸡,雄奇壮美,神清气爽)

场景三:山中奇景。(视听结合,迷离恐怖、壮观)

场景四:洞天仙境。(分仙门洞开和仙人登场)

3.梦醒慨叹。(慨叹一:美景如梦,人生似梦;慨叹二:不屑权贵,率意遨游)

(三)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登高所望,理解登高所思。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明确】“起”——概写登高所见。“风急天高”:触、听、视觉结合,风急觉冷,天高反衬自身的渺小与无助。“猿啸哀”:凄凉哀伤,和“鸟飞回”一起衬托诗人的孤独寂寞。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确】“承”——进一步细写登高所见。落叶萧萧,不说“叶”而说“木”,有枯槁萧索之感。“萧萧”拟声词,秋风吹落枯叶的萧瑟之声。长江滚滚,暗示时光易逝,反衬人生短暂,“滚滚”写出江水奔流的狂放与决绝。写景俯仰结合。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明确】“转”——由写景转为写自己的境况:离家万里,长年漂泊;年过半百,毫无功业;体弱多病,形单影只;登高望远,满怀愁绪。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确】“合”——最后抒发感情。“艰难苦恨”,“苦恨”指极其遗憾。其中有个人的漂泊孤苦,衰老多病;也有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百姓的颠沛流离。千般苦愁,何以解?本来有杜康,但因生病而戒酒,只能郁结于胸,不得排遣。沉郁之感,可见一斑!所以,郭沫若说:“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小结】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国家:国运衰微——国难当头。

《登高》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杜甫就是这种悲剧英雄。

(四)任务二:重点赏析,分析不同手法,体会两种诗风。

【提问】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哪些艺术特点?

【明确】1.叙事描写抒情。《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抒情叙事化的佳作。李白写了在梦中畅游天姥山的全过程,属叙事性的描写,但描写用意并不在于描写山上的风光,最终是为了抒发他怀才不遇的怨气,是要向留在东鲁的朋友展示自己的风骨。诗人从远处落墨,一层一层地从写自己希望游山,到梦中游山,看到诸般山景,甚至看到仙景,乃至梦醒的全过程。诗的结构,像俄罗斯套娃那样,一层套着一层,最后才露出内核。鲁迅说:“人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李白分明是以梦醒后无路可走,诉说自己的苦恼。

2.想象丰富而奇特,夸张大胆。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在一个奇特的艺术境界中,创造了一个迷离恍惚、雄苛壮丽的美妙意境,使人目眩心迷,魂悸魄动。诗人写此诗时,刚从长安放还,未曾到过天姥山,诗中景象,或传说,或虚构,信笔写来,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有如身临其境,有历史故事,有神话传说,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在意识中的印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聚在一起,构成辉煌灿烂、惊心动魄的图画。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首诗的语言有些地方像说话一样亲切自然,有些地方像散文一样流畅,有些地方看来用字平平,却平中见奇,有着极强的表现力。 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都显示了这种特色。

【提问】《登高》何以被誉为“杜诗七言律诗第一”?

【明确】1.章法布局之美。全诗紧扣诗眼“悲”字来写。诗的四联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写登高之所见,后面抒登高之所感,层次清晰。四联的起承转合非常明显,首联从细处、微观的角度起笔,写眼前所见的具体景物;颔联从大处、宏观的角度承接,所见之景为秋季的整体氛围;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内心的悲苦;尾联则为“合”,对悲苦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补充。起承转合平均分布在四联,让诗歌产生和谐的美感。

前两联的写景,从微观到宏观,前后相互承接,一三句都是写山景,二四句都是写江景。首联诗人的视角也有变换,第一句“风急天高”是仰视,第二句“渚清沙白”是俯视。

两联的抒情,颈联前句从空间的角度写,后句从时间的角度着笔,时空变幻,悲情四溢。尾联把个人生活多艰、国家民族多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艰难苦恨白发添,贫病潦倒人生难,两句极尽悲苦。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而“苦恨”,因“病”而 “停杯”,内容相连。

总之,整首诗前后呼应,上下对照,结构精巧,浑然一体。

2.意象组合之妙。首联六种意象:风、天、猿、渚、沙、鸟,并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既凝练,又准确,画面感极强。从色彩上看,所有的景物都着上冷色调的“清”、“白”,给人凄清惨淡之感。

秋风萧瑟,使人清冷;天空辽阔,人却孤独而渺小;“猿啸哀”让人感到悲怆;“渚清沙白”何等惨白暗淡;“鸟飞回”与诗人何等相似。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兵革不息,生灵涂炭,一共二百余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五十六岁的诗人颠沛流离,世界如此之大,却找不到容身之处,正可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首联两句诗,六个意象,巧妙组合,天高地迥衬渺小,渚清沙白显惨淡。疾风横扫是悲凉,飞鸟低回是孤苦。

颔联,“无边落木”与“滚滚长江”自带悲凉色彩,也是选用得巧妙,描述得恰当。仰望,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是永不止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上句“落木萧萧下”重在描摹形态,下句“长江滚滚来”重在形容气势。恰当的意象组合、巧妙的视角选择、生动传神的情景描绘,让我们想象到最绝美的画面,体悟到最悲凄的意境。

3.表达技巧之丰。

①情景交融的贯穿始终。诗歌先写景,后抒情,抒情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借景抒情。全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②动静结合的手法巧妙嵌入。对意象的描述有声有色,有动有静:风声猿声,是“声”,沙白渚清,是“色”,即为有声有色;“鸟飞回”、“猿啸哀”,是动态,“渚清沙白” 让洲渚静立,是静态,这里便为“动静结合”。

③全诗通篇讲究对仗、押韵,体现顿挫之感。

(五)任务三: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经历,探究诗风原因。

【李白】李白四岁时,父亲带着全家人告别碎叶,跨越天山山脉,穿过沙漠戈壁,后到达四川。李白的父亲名叫李客,是一位商人,据说是李广将军的后裔,还跟唐朝的皇帝沾亲带故。李客对李白将来的前途有自己的规划,他希望李白能够官运亨通,成为国家栋梁。和大多数学童一样,李白从小背诵大量古诗文,并模拟写作,“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李白的诗歌从小就极富想象力,这让父亲非常惊讶,李父决定给李白一笔钱,让他周游一下,体验生活。十七岁那年的春天,他去拜访一位博学的隐士赵蕤,学习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和雄辩的纵横之术,树立佐明主、立功业的理想。后来,到中原云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结权贵、广交朋友,展露才华,寻找机会。

二十三岁,开始云游;二十四岁到庐山,写下《望庐山瀑布》;二十五岁到达金陵。李白家在金陵有生意,他在这里聚友畅饮,出手豪阔。后来到了扬州,卧病旅舍,举目无亲,写下了《静夜思》。在贫病之中,李白受到了江都县丞孟荣的接济,孟荣欣建议李白当先成家。在孟荣的撮合之下,李白入赘到湖北安陆的许家,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二十九岁,李白再次出发,前往京城长安。三十一岁,李白决定回家,在家没呆几年,又去了洛阳、太原,然后回家,再去金陵、扬州、无锡、苏州、杭州……三十八岁,李白的妻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取名“平阳”。

四十一岁,李白去泰山周边旅行散心,接到一封正式的信函,皇帝宣李白入朝觐见——很可能是元丹丘答应他在朝中留心机会的诺言实现了,李白终于梦想成真。他在狂喜中回到家,置办酒饭和行装,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到了长安城,李白受到玄宗皇帝的隆重接待,皇帝对李白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皇帝还捧起桌上小杯精致的羹汤,亲手搅拌了一下,请李白品尝。特别的恩宠,让李白更加声名远播,他的高调和张扬也招来嫉恨,周围的翰林院同僚对他的傲慢也充满了敌意。

玄宗皇帝让李白“供奉翰林,随时待诏”,李白的职责,无非是随时听候皇帝的召唤,用他的如花妙笔,写一些应时应景的诗歌,哄皇帝和妃子开心。比如,冬季来临,李白接到命令跟随皇家一起去骊山温泉行宫,写下《侍从游宿温泉宫作》。到了初夏,皇帝又突发奇想,要排练“霓裳羽衣舞”讨好杨贵妃,于是不管李白宿醉沉睡,执意宣召入宫,为舞曲撰写相配的诗歌,李白半醉半醒,提笔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慢慢发现,虽然深受皇帝和贵妃喜爱,他的政治怀抱还是无法实现,加上周围针对自己的诽谤日兴,李白不禁感叹:“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四十三岁,春末,李白向皇帝提出辞呈。皇帝批准了,并赐百两黄金作为遣散费,还赐给李白“无忧学士”的称号,让他回家路上可以逢坊吃酒,遇库支钱。离开长安时,李白头戴道巾,身披道袍,飘然离开。

李白败走京城,没有直接回家,又开始了新的一番游荡。第一站是洛阳,听说他要来洛阳,当地文学圈掀起一阵轰动。接风晚宴上,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见面,两人交谈了几句。第二天杜甫再去拜访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诗人闻一多将这一事件描述为:“晴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杜甫比李白小了十多岁,他崇拜李白,他赞美李白的诗歌艺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又哀叹他的命运“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四十五岁,夏天,在山东,李白病了一段时间,老是做些奇异的梦,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他再次出发,先去河南梁园见好友岑勋,又往南经扬州到金陵。

五十六岁,李白错误地判断了形势,禁不住友人韦子春的力劝,接受了永王李璘的邀请,以为辅佐永王可成就一番伟业。后来,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随即入狱,并被判流放夜郎,流放途中遇赦。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762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决定投奔自己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自知命不久矣。他把平生所有诗文托付给自己的族叔,请求族叔为自己编收成集、作序出版。不久李白病逝。

在李阳冰的主持下,李白被埋葬在当涂的龙山。去世五十多年后,他的坟墓又被迁葬到了当涂青山,因为这是李白生前最喜欢的谢脁曾经读书生活的地方,

【杜甫】杜甫是湖北襄阳人,他一生的经历十分坎坷。虽然自小刻苦努力,曾经“读书破万卷”,最终才换来“下笔如有神”的成绩。

然而,他却连个进士都没考上。一直到四十三岁时,杜甫才得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结果同年就爆发了“安史之乱”。

唐肃宗继位后,杜甫扔下妻儿前去勤王,结果中途被叛军俘虏,过了七八个月才逃出来找到唐肃宗,被封了一个“左拾遗”,也就是一个进谏的“言官”。

但是没高兴多久,又因为上疏替别人求情被贬。于是他索性辞官不干,跑到成都,在朋友帮助下建起了“草堂”。

杜甫在成都住了五六年,好友严武推荐他当“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此称他“杜工部”。但是,两年之后,严武就病死了,杜甫在蜀中再无亲友。

本来想带着全家回到故里,结果赶上发大水受阻,最后贫病交加,于公元770年的冬天病死在了一艘船上。《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正是杜甫流寓在长江之滨时。当时杜甫登上高台,听到疾风怒号,猿啸声哀。

《归园田居(其一)》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群文教学

语文活动任务,要立足“学”而设计——从朱平老师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起

诗歌百练:登高(杜甫)

诗歌百练:登高2(杜甫)

诗歌百练:客至/登高(杜甫)

诗歌百练:登高/登楼(杜甫)

诗歌百练:九日登高(王昌龄)

诗歌百练: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