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在中国是一个专有名词,没有一个人没听说过’万里长城’。但是其实不止中国秦汉时期有万里长城,在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也有百里长城。 虽然建筑时间不尽一致,一个在东方的秦汉帝国时期,一个在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时期,但是这个绵延120公里的哈德良长城是罗马帝国最著名的防御工事之一。哈德良长城和东方的万里长城分别代表了古代东西方防御工事的最高水平。 ![]() 长城△ 我们知道秦汉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南下的骚扰,那么哈德良长城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修建的呢? ![]() 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名字的由来 哈德良长城的名字来自于罗马帝国的皇帝——普布利乌斯·埃利乌斯·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 ![]() 罗马皇帝:哈德良△ 公元76年,一个婴儿出生在西班牙。谁也不知道,这个孩子将来会变成罗马帝国历史上的’勇帝’,名列’五贤帝’之一。哈德良在位时实行保守国防策略,给罗马帝国带来了黄金时期和空前繁荣。18世纪英国杰出的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盛赞’五贤帝’时期的罗马帝国,形容为’人类最幸福’的年代。 ![]() 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的疆域△ 公元2世纪时,不列颠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而不列颠南低北高的地形和气候的不同,导致了低地人(不列颠南部居民)和高地人(不列颠北部居民)对罗马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接受度大不相同。低地人较快适应了罗马的统治。 到公元2世纪,在不列颠南部和东部,许许多多罗马式的城镇像网一样地铺开了,低地的上层人士也纷纷学习拉丁语,学习罗马人滔滔不绝的辞令,并以穿着罗马人的衣服为荣。这也是高位势文化在征服低位势文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的特征。而在高地,罗马人却处处碰壁。不仅在文化上,军事上也是如此。 ![]() 罗马的服饰△ 对罗马人来说,北不列颠上的异邦人都是蛮族,他们勇悍善战,时而投降时而反戈相向,是不可能也不值得被制服的。所以罗马人只好采取了防守战略。哈德良长城正是适应这一现实需要而出现的。 ![]() 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位于英格兰北部,从东海岸的泰恩河口,到西海岸的索尔韦湾,横贯不列颠岛的北边的颈部。而哈德良长城的出现又加深了原有的分裂:低地地带罗马化进程加快,高地部落则继续与罗马帝国对阵。 修建哈德良长城用了100万立方米的石材,从采石场经过加工,再运到已打好地基的地方。算上平整场地和打地基的耗时,整个哈德良长城耗时约六年,全长约120公里。 ![]() 哈德良遗址△ 这道长城标志着罗马帝国在不列颠的北部边境线,全线约有14000人在驻防,足以威慑长城南北的部落,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当军队到其他地方作战离幵驻地吋长城才会遭到些进攻。哈德良长城也为罗马军队提供了一个基地,向再北一些的地方巡逻以监视’蛮族’。 在热播剧《权力的游戏》当中,在维斯特洛的北部狼家族的领地中,也有这样一道’墙’来抵御北方的蛮族和异鬼,说不定正是取材于罗马帝国修筑的哈德良长城。 ![]() 《权力的游戏》中的北墙△ 哈德良:一段血与火历史的终结 哈德良长城从建立之初到罗马撤出不列颠的近三百年间,它经历了废弃→破坏→重修→再废弃的坎坷命运,在罗马撤出不列颠的一千多年中,它作为历史遗迹而存在,如今仅仅成为人们瞻仰凭吊的名胜古迹而已。尽管如此,作为罗马帝国时期最出名和最复杂的防御工事之一,哈德罗在防御和政治威慑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打开一些,就会发现,尽管作为人尽皆知的帝国防御工事,就整个罗马帝国而言,哈德良长城只是帝国国防策略转变的一个具体体现而已。 在罗马扩张到顶点以后的30年间,是哈德良长城修建的时间,也正值罗马帝国的转型期。帝国境内四处潜伏着危机,在行省,东方犹太人的起义刚被镇压下去;巴勒斯坦、埃及、昔兰尼卡的局势又趋紧张。同时,不列颠、毛里塔尼亚、多瑙河下游战事不断。在意大利,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民都在沉重的税务和贪婪官僚的压迫下挣扎。为了生存不惜铤而走险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当时的罗马皇帝,也就是哈德良,果断地放弃了进攻型战略,主动开始收缩边界。 ![]() 哈德良金币△ 哈德良继位后所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停止东方战争,与帕提亚国王缔结和约。他放弃了亚述省和美索不达米亚省,并且让亚美尼亚独立,把罗马帝国在东方的边界缩回到幼发拉底河。在帝国北部,哈德良在现今德意志的南部筑了一道长城,抵御日耳曼人的南侵;就不列颠来说,帝国国防策略转变的具体体现就是在今天的英格兰岛北部修筑了哈德良长城。 防御的高墙已经筑起,征服的脚步也已经停下,血与火的历史终于结束了。现在,帝国皇帝决定放慢脚步,先解决帝国内部的重重矛盾。至此,罗马长期扩张的历史,从基于防范而并不是出于进攻的战略为开端,到奉行闭关自守和自我防御的政策而告终结。 世界范围内的大冲突 哈德良长城和秦汉长城一西一东,规模不同,作用不同,影响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一个强大帝国的边境防线,它们共同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抵御’蛮族’。对中国来说,秦汉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而对于罗马人来说,哈德罗长城是为了抵御和隔离不列颠北部高地的’蛮族’。 这样相似的目的,让人浮想联翩,秦汉长城与哈德罗长城之间会不会有什么我们没有看到的联系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把东方的秦汉长城和不列颠的哈德罗长城置于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共存与冲突的大背景之下,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浮出水面了。 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曾经指出:从公元前20世纪中叶到公元13世纪,游牧世界各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历时长久的迁徙和冲击浪潮。最初的一次断断续续绵延到公元前10世纪,第二次始于公元2、3世纪直到7世纪,第三次起于13世纪。 按照他的观点,西罗马帝国和西汉王朝的强盛期正处于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第一次和第二次冲击浪潮的间歇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农耕世界的大扩张。在西方,西罗马帝国完成了对欧洲的征服,将地中海变成了帝国的内海;在东方,秦汉王朝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两大帝国同属农业社会,在它们以北,则是相对落后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对中国来说是匈奴,对罗马的不列颠行省来说是高地民族。 ![]() 罗马帝国和汉帝国△ 我们发现,当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势力强大以后,往往因开拓土地、移植人口、掠夺资源、控制商路而不可避免地会与邻近国家部族发生冲突。这个规律既适用于罗马帝国,也适用于西汉帝国。但是冲突的代价太过巨大,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和平。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秦汉长城和哈德良长城应运而生,作为农耕民族和游牧半游牧民族非暴力冲突的一种具体体现,虽然说是战争和隔离的产物,但至少也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和平。 参考文献: 《罗马帝国的哈德良长城——兼与中国秦汉长城比较》by 孙艳萍 《西汉河西长城与罗马哈德良长城比较研究》by 刘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