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学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中大语文 2023-10-09 发布于福建

用壮丽意象,表达青春之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2.分析词的内容与结构,体会炼字的精妙。

3.知人论世,领略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胸怀。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美国华人学者龚忠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对毛泽东精神的归纳——骨气、志气、勇气、才气、正气、王气。

毛泽东的一生,是挺起脊梁进行战斗的一生,是永不向强权和邪恶势力低头的一生,在他的领导下,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骨气;

毛泽东一无高贵的家世,二无显赫的学历,但他一生胸怀大志,然后百折不回,力求实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浪遏飞舟”,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志向;“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志气;

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次史诗般的军事壮举和奇迹。“天上每天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然而, 红军终于冲破重重障碍,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胆识?!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巍然不动。”这是勇气。

耶苏、释迦牟尼只是个宗教家,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只是个哲学家、教育家,孙子只是个军事家、战略家,秦皇汉武、成吉思汗、康熙,只是个军事家、政治家,李白、杜甫,只是个诗人,王羲之只是个书法家,然而毛泽东却兼而有之,集众美于一身。这是才气。

毛泽东一心为人民服务,这是正气;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王者之气。今天我们通过几首他的词体会一代伟人的志气与王者之气。

【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补】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毛泽东受老蒋邀请到重庆参加和谈。到了重庆后,毛泽东去拜访自己的老学长柳亚子,柳亚子见到毛泽东后,向毛泽东赠诗二首。正是来而不往非礼也,毛主席则重新抄录1936年二月在陕北雪原作下的《沁园春·雪》回赠柳亚子。

柳亚子实在是太喜欢这首词了,由于当时的《新华日报》不敢刊发,柳亚子用手抄的形式,将毛泽东的这首词传到重庆的大街小巷。后来,随着《西方夜谭》、《大公报》等刊物竞相刊载,“毛泽东一词动山城”这件事最终传到老将的耳朵里。手握这首词,如坐针毡,震怒之余,发誓要写出一首风头盖过《沁园春·雪》。不过,老将挖空心思,也憋不出只言片语可以对付。老将此时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文胆”陈布雷。陈布雷是复旦大学的文科教授,在当时被称作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陈布雷岂能不知毛泽东诗词乃“古今罕有之篇”,他自知写不出能与之媲美的诗词,就把“任务”层层传递了下去,反而让《沁园春·雪》变得更加出名。本词大开大合,借宏大的意象,营造了开阔豪迈的意境,体现了毛泽东的王者之气。

(二)任务一:朗读全词,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1.诵读本词。

2.听著名主持人方明的朗诵音频,感受《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

3.找到本词的意象,概括上阕与下阕的内容。

【解题】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长达十三年。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这年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农民运动日益高涨,自然引起了当地土豪恶霸的极度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和捉拿毛泽东。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他被迫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便重游了橘子洲,追怀在长沙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写下了这首词。

(三)任务二:找意象,析内涵,体会炼字选词的精妙。

上阕:重在写景,景中有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

【提问】前三句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追问】“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词?

【明确】不行,“独”的内涵,首先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注意写词时间“1925年”,其次联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永州。这种意境与毛泽东当时情境相似。所以,一个“独”写出作者身处逆境之中的孤独感。同时,又凸现词人卓然而立的形象,为全文奠定了苍凉雄放的感情基调。

【诗歌中的孤独形象】李白“独坐敬亭山”见其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见其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见其超脱,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见其卓然。

【提问】“看”有什么作用?作者如何描写所“看”之景?

诗人写诗时,通常会精心选取一系列具体事物来支撑、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具体事物就叫“意象”。诗歌的美即依托于客观意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赏析诗歌的一个常见的手法即是抓住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状态,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状态。

【明确】“看”总领7句——山、林、江、舸、鹰、鱼。意象的描写体现匠心: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色彩浓烈,用词精妙、形象。

远望群山,层层叠叠的树木遍染秋色;近观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

仰望长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

【小结】由远及近、由上及下,动静结合,色彩鲜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万”“层”——写出群山叠嶂、层峰连绵之态;

“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百”——勾画出一幅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小结】这些用词给人浩大开阔的视野,暗示诗人博大的胸怀——万物都在我心中。

“遍”——绘出万山红得彻底;

“尽”——尽显层林色彩的浓艳;

“透”——极言江水清澈碧绿。

【小结】山川的红,层林的秋色、江水的澄碧,诗人所选景物的颜色是如此的浓烈、繁艳、鲜明、夺目,为读者勾画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将诗人振奋、激动、豪迈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争”——写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尽显雄鹰展翅,翱翔天际的矫健姿态、昂扬气度:如此的苍劲、有力;

用“翔”不用“游”——巧妙地勾画出鱼儿在水中畅游的情态:象鸟一轻灵、自由样。

【提问】“万类霜天竞自由”起什么作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前面几句的总结,短短6句诗,描绘江南秋景图:寥廓万里、绚丽多彩、勃勃生机。虽然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热闹喜人的场面。

【提问】在诗歌中一般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作者为什么接下来又一“怅”一“问”?

【明确】毛泽东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眼下又是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自然发出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

【补】1925年秋天,工农运动风起云涌,蒋介石加紧了对共产党人的阴谋与迫害。在共产党内部,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主要放弃武装力量,把对革命的领导权拱手相让。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实际上是表达了自己的凌云壮志。也是全词的“诗眼”。

下阕:下片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抒天下为己任之豪情)

【提问】前两句的“携”字和“忆”字,在全词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道出由景入情,开始回忆的缘由:原来这里是诗人曾经和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此番旧地重游,自然而然地引起了诗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为下文作了铺垫。

【提问】一个“恰”字,总领7句。毛泽东的回忆了哪些场景与生活?

【明确】1.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对“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感叹锦绣河山的壮美,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写出激浊扬清的文字,抨击时弊,宣扬真理。

【小结】这些场景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毛泽东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同学少年一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提问】最后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象征,形象表达作者凌云壮志。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总结】以抒情方式为线索,串联上、下片,整体把握。

【提问】鉴赏诗歌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从意象着手来分析诗歌,还可以从诗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其抒情方式来赏析。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通观全篇,我想请同学们结合词作,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又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独立寒秋,却描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乐观、积极、气度不凡的诗人;

“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诗人把他的一腔宏图大志展现出来,我们看到是一个志在天下的伟人;

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情昂扬,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志同道合、肩扛国家大义的斗士。

(四)任务三:比较阅读,体会毛泽东的青春之志和王者气象。

七古·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解析】独自坐在池塘边上好像老虎蹲着,在树的绿荫下修养精神。春天到了,如果我不先叫唤,哪个虫儿敢发出叫声来呢!

1910年秋,当时16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青蛙形象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毛泽东蔑视一切权贵,力图主宰天下的宏图大志。

前两句:“如虎踞”,生动地描绘出青蛙“独坐”如虎蹲的孤傲情志,如同山中王老虎一般。

那时到东山高等学堂来读书的,多是些有钱人家的子弟。他们穿绸缎,着轻裘,入学时不是坐轿而来,就是有人护送。毛泽东穿着粗布大衫,很旧,口音难听,年龄很大才读小学,而且是外乡人。那些阔气的学生觉得他很“土气”,瞧不起他。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矮人一等,倒觉得比那些求官发财的学生和骄横傲慢的富家子弟高大的多。“独坐池塘如虎踞”的青蛙,既是胸怀大志青少年形象的写照,也是作者自己形象的写照。

“绿荫树下养精神”是说青蛙在绿荫树下养精蓄锐,暗示自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决不自暴自弃。事实上,毛泽东在东山学堂阅读中外的历史、地理、哲学等方面的书籍,探寻救国救民的道理。在此期间,他的作文深得国文老师谭咏春的赞赏,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宏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写出自己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总结】毛泽东诗词的“王者气象”

意象:豪壮雄阔。

意境:气势恢宏,志高意远。

主人公特点:独立天地间,视野开阔,放眼天下,纵论古今。

情感内涵:心系天下,舍我其谁。

《沁园春·长沙》学案

论述百练:沁园春·长沙

诗歌百练:苏幕遮(范仲淹)/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