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为什么要发明又难懂又难记的文言文,难道使用白话文不好吗?

 激扬文字 2023-10-09 发布于四川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言文,中国古代典籍传世语言,字字珠玑,抑扬顿挫,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然而,如果我们设想穿越时空,真正置身古代村落。

会发现村民日常语言其实非常口语化、通俗易懂,与书面文言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文言文作为一种“专业语言”,其地位的确立,与东汉造纸术的发明、等级壁垒的形成都有着密切联系。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思维实验,

我们就可以明确,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不可能是文言文。

设想进入一个典型的古代村落,村里99%的普通百姓都是文盲,他们进行日常口头交流所使用的语言,

就应该是类似于“张三,你快去开个门,李四那家的客人到咱村里来了,咱几个一块喝两盅酒”这样非常口语化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

如果用晦涩生硬的文言体来交流,百姓们肯定会一头雾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由此可以推论,古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口语应该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语言比较接近,而不是那种抽象典雅的文言文语体。

实际上,这一推测也得到了历史文献的佐证。比如15世纪时,韩国贵族为了学习汉语口语,编写了一部名为《老乞大》的汉语教材。

这部教材收录了大量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所使用的全部是非常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书中的一段对话是:“我先生不富,来请大夫。大夫要钱少些就好。”

这种朴实的口语,就连现代人读起来都不会觉得有任何障碍。足见当时民众日常口语沟通已经和今天比较一致,远非抽象的文言可以比拟。

一些古代著名学者的语录中,也留下了他们使用白话文的证据。

比如北宋理学家朱熹,他的名著《朱子语类》中就记录了这样一段话:“做学问呐,第一要有个诚心。我最看不上那么两三个呆子,整天将心比心的论,不指望他们要出个名堂。”

这段记录非常地口语化和通俗,如果你把音调加进去,就像一个老大哥在跟小弟调侃一样生动。

可见即使是大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时,也主要使用的都是较为白话的口语,而不是华丽的文言文。

既然古人日常口语并不使用文言,那么它作为古代典籍的主要语言形式又是如何确立的呢?专家表示,一方面与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有密切关系。

在造纸术尚未诞生前,古人记载文字主要依靠笨重昂贵的竹简。仅存数量有限,携带极为不便,严重制约了文化传播。

而造纸术的出现,犹如春风化雨,一张薄薄的宣纸便可承载更多文字,可谓燃尽竹简,点亮文明。“书写之便利由此可见一斑。”张教授如是说。

简洁凝练的文言文语法,得天独厚地契合了造纸术的优势。以最省墨的方式,在纸上铺陈和承载更多文化信息。自汉代始,文言文便以压倒之势,逐渐取代白话文,

成为典籍和传世书写的主流语体,其地位由此不断巩固。而白话文则退居口语沟通,鲜有流传至今。

张教授分析指出,造纸术为文言文提供了语言环境和载体条件。如果无此发明,文言文未必能成为汉字文化的“标配”。可见,语言形态的变迁,往往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

此外,专家还表示,文言文作为一种学术语言的崛起,也与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有关。在封建社会里,掌握文言文就是掌握了知识和权力的标志。

精通文言文的贵族可以通过应试出仕,进而参与统治和管理国家大权。文言文作为一种“专业语言”,代表着读书人的学识与地位。

贵族可以通过学习文言文,审阅奏折,进入仕途,掌控大权。而对于不识字的普通百姓来说,文言文就像天书一般难懂。他们只能听从贵族的指挥,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虽然文言文在传世著作中占主导地位,但即使是古代读书人,也不见得就能随意解读古文原著。

后世不少古籍都伴随着大量注释,这些注释往往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解释原文的意思。

这些注释本其实也可看作是文言文的“通俗读本”。

正如专家所指出,没有简单明了的注解,单靠文言原著也很难把握准确意思。由此可见,对古代人而言,文言文的理解也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文言文作为古代学术和统治语言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语言环境。但它毕竟不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工具。

要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征和历史地位,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深入细致的考证,以厘清历史语言发展的真实面貌。

今人误解文言为古语,实属无稽之谈。文言之美固然非凡,然其终究为书面语言,并非古人日常语也。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