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腿后面不可忽视的肌肉:腘绳肌

 1587hujili 2023-10-10 发布于广东

图片

股部整体后面观

1.阔筋膜张肌 2.臀大肌 3.股二头肌长头 4.半腱肌 5.半膜肌 6.大收肌 7.股薄肌 8.收肌腱裂孔 9.骶结节韧带 10.骶棘韧带 11.臀中肌 12.臀小肌(臀中肌深层) 13.梨状肌14.股方肌15.坐骨神经16.股二头肌短头

腘绳肌并不是一块单独的肌肉:而是由半腱肌、半膜肌组成的内侧腘绳肌;由股二头肌长头也称外侧腘绳肌共同组成;这些肌肉共同的起点位骨盆的坐骨结节,均跨越膝关节,半腱肌和半膜肌向下止于胫骨内侧,而股二头肌止于膝关节外侧的腓骨头。

附着点参考:

图片

内侧腘绳肌:半腱肌

半腱肌附着点:

1.近侧端:通过与股二头肌长头和半膜肌的共同肌腱,附着于坐骨结节的后面。

2.远侧端:附着于胫骨内侧面的上部,缝匠肌的后方和股薄肌的下方。

图片

半腱肌的运动:

膝关节:

1.屈曲膝关节。

2.半腱肌和半膜肌(作用较弱)可使膝关节旋内。

3.腘绳肌共同作用,可以在膝关节旋转运动时稳定关节。

髋关节:伸直髋关节,尤其是当膝关节伸直时。

骨盆:1.在矢状面固定骨盆。2.使骨盆后倾。

神经支配

半腱肌:坐骨神经(第5腰神经、第1、第2骶神经)。

触诊胫骨内侧缘的半腱肌肌腱:

图片

如左图所示,检查者右手握持胫骨内侧缘,中指勾住半腱肌肌腱(1)。在此体位(膝关节屈曲),股薄肌腱(2)位于半腱肌肌腱的前方。

触诊大腿后面的半腱肌:

图片

检查者左手斜靠被检查者足的内侧面握住足跟,以对抗膝关节的屈曲和内旋,右手即可在大腿后面中部触及半腱肌的收缩。在大腿后面,半腱肌位于股二头肌内侧、半膜肌之后。

注:如本图所示,半腱肌的特点是其肌腱在大腿后面向近端延伸,在近端附着于坐骨结节。

半膜肌:作用,神经支配同半腱肌。

触诊半膜肌肌腱:

图片

此处的骨性标志是由胫骨内侧髁的内侧面和后面形成的角,小腿处于外旋位有利于定位此骨性结构。

检查者左手对抗膝关节的屈曲和内旋,右手寻找手指下扁厚的条索状的肌腱。在远侧,此肌腱反转位于胫骨内侧水平沟内、胫侧副韧带的下方。

只要放置小腿于正确的外旋位,使膝关节远离肌腱,即可很容易地触及此肌腱。

胫骨前内侧部(胫骨粗隆内侧)的鹅足肌的整体触诊:

图片

检查者置右手指于被检查者胫骨内侧髁的下方,握持胫骨粗隆上方的肌腱。屈曲膝关节,下肢外侧面被支撑,并被带动使足尖转向内侧,由于鹅足肌是小腿的旋内肌,所以手指可在皮下触及鹅足肌。

鹅足肌的肌腱分为两层:

图片

1.浅层由缝匠肌腱组成,它与小腿筋膜相融合。

2.深层位于后方,它由前面的股薄肌腱和后面的半腱肌腱组成。

临床:

当触诊胫骨内侧髁前面、胫骨粗隆内侧时,引起疼痛;或上楼梯、步行等引起疼痛,要考虑鹅足肌腱性滑囊炎的可能。

外侧腘绳肌(股二头肌长头):

图片

附着点:走行于大腿后部外侧浅层的厚实肌肉,近端有2个连接头:一个是长头,通过一个和半腱肌共享的肌腱,从坐骨结节上面的下中压迹和骶结节韧带的下部出现;一个是短头,在大收肌和股外侧肌间从股骨外侧唇出现。远侧端,股二头肌附着于腓骨头,腓侧副韧带附着点的外侧。两附着点之间被滑液囊分隔。股二头肌同时也附着于胫骨外侧踝,靠近腓骨头和胫骨斜嵴的下方。 

图片

运动:

1.膝关节:屈曲膝关节,半屈膝时可使小腿外旋;当旋转运动时固定膝部。

2.髋关节:使髋关节伸直,尤其在膝关节伸直的状态。

3.骨盆:在矢状面参与固定骨盆;使骨盆后倾。

神经支配:坐骨神经(第5腰神经,第1、第2骶神经)。

触诊股二头肌的远侧部:

图片

1.股二头肌长头 2.股二头肌短头 3.股二头肌肌腱附着处

检查者左手握持被检查者的足跟,对抗膝关节的屈曲,同时以前臂前面支撑足的外侧缘并对抗膝关节的旋外。如图,检查者右手示指所显示的肌腱,即是股二头肌腱,出现在膝部外侧,其附着点恰好在腓骨头的前方。

触诊股二头肌短头:

图片

股二头肌短头肌腹,沿着其远侧端与股二头肌长头共同附着点,垂直向上、向外,然后附着于股骨粗线。

触诊股后面的股二头肌:

图片

被检查者俯卧,检查者右手握持其足跟,以便阻止膝关节屈曲和外旋。在股后面,股二头肌的长头和短头汇集成外侧腘绳肌。

腘绳肌在坐骨结节附着处的肌腱:

图片

被检查者俯卧,此处的重要标志是皮肤臀裂(1)。此高度是腘绳肌在坐骨结节的附着处。如图所示,检查者拇指稍微向外移动即至腘绳肌在坐骨结节的附着处。 

附着:

1.股二头肌长头通过与半腱肌的共同肌腱附着于坐骨结节。此共同附着点位于半膜肌附着点的内侧。

2.股二头肌短头在大收肌和股外侧肌间从股骨外侧唇出现。

图片

▶ 版权声明:

文章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