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养出精神病孩子?心理学家:这三种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过衡量人体健康的十条标准,
从这十条标准可以看出,除了生理意义上的健康外,
心理健康也被纳入到人体健康的范围之内。
近几年来,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人们的内心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痛苦。
而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冲突。
其中,原生家庭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幸福的童年可以疗愈人的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则要用人的一生去治愈。”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是多么地重要。
心理学家认为,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
其中,家庭也是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家长们必须要重视起来。
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现代社会,精神疾病的问题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
同时,很多未成年人也受到了精神疾病的困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具有精神问题的孩子呢?

虐待孩子的家庭

在犯罪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很著名的精神分裂案例。
这个案例被写成了一本书,叫做《24个比利》。
比利的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和哥哥妹妹改嫁,住到了比利的继父家里。
他的继父是一个很恶心的人,不仅会对比利和他的哥哥实施暴力,还会对比利进行侵犯。
也就是说,比利遭受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虐待。
长大成人后,比利进入大学读书,但是最终却因为被指控侵犯女性,被警方逮捕。
在审讯的过程中,警察和律师有了震惊的发现。
他们看到的比利并不像是一个人,反而像是被某个人附体了一样,做出完全不同的举动。
通过心理医生的诊断,比利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通过长时间的治疗与沟通,心理医生发现,在比利体内,竟然出现了24个不同的人格,
这些人格都是在比利受到打击或是伤害时分化出来的。
比如,有一个人格是专门负责承受痛苦的,他的本质是一个孩子。
每当继父侵犯他的时候,这个人格就会自动跳出来帮助他承受痛苦。
但是比利本人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痛苦,由于不同人格的交替,
他的记忆被切割成一段一段的。
比利是一个很典型的在暴力家庭下成长起来的案例,心理学家通过对犯罪分子的调查发现,
很多犯罪分子都具有精神方面的障碍,而他们都曾经生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
武志红老师曾今在《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个虐猫的案例,
有个男性具有虐猫的倾向,而他这么做的原因。
是因为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就曾经对他进行过虐待。
而在他看来,虐待是一种爱,所以在他的认知中,虐待动物就等于爱它们。
这是一种十分扭曲的认知。
在暴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产生一种“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认知。
他们会表现出很强烈的攻击行为,
最终很有可能会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孩子过度严厉和过度控制的家庭

艾德·盖因是美国温斯顿著名的连环杀手,他以残忍的手段对受害者进行肢解等各种操作,
还把受害者的肢体制成了所谓的“艺术品”,最后被警方逮捕,事件曝光后震惊了整个世界。
而艾德就生长在一个过度严厉、过度控制的家庭。
他的母亲是一个过于狂热的基督教徒,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厉。
她不仅不允许孩子喝酒抽烟,还要求两个儿子不能发生婚前性行为。
后来,母亲还带着他们搬到了更加偏远的农场,艾德几乎没有和外人交流的机会。
过了不久,艾德的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母亲也因中风过世。
此时的艾德并不具有一个独立的自我,母亲强大的自我一直压迫着他,
母亲过世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控制他了,可是他却感到更加迷茫。
在这种情况下,艾德受到纳粹思想的影响,他的自我又找到了新的主人。
在学习了一系列的解剖知识后,艾德开始了他的犯罪之路。
在过度严厉和控制的家庭,孩子的自我很容易被控制性的父母压制。
他们没能形成独立的自我,父母的意志就是他们的意志。
因此,在控制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都是没有主见的。
在比较严重的家庭中,孩子会把父母的自我当成是自己的,他们会过度依赖父母,
当他们的父母有一天不再能够控制他们的时候,
他们就很容易被其他东西所控制,最终走向歧路。
不仅如此,在控制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还很容易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
他们的自我会和父母产生激烈的冲突,他们会感到非常痛苦和压抑,
尤其是在父母特别强势的情况下。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会压抑自己,从而出现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
而有一些孩子会变得特别叛逆,无论父母说了什么,无论父母对与不对,
他们都会做出和父母的期待相反的行为。这属于过度叛逆,其实也是一种服从的表现形式。

被父母忽视的家庭

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母婴关系往往是一个人的命运雏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母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往往就是孩子以后和他人之间的相处模式。
在孩子三岁以前,母亲的陪伴和回应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在孩子需要母亲回应的时候,母亲采取的是忽略的态度。
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挫败感,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他们会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事都不配被爱,无论自己做什么事都会失败。
所以在他们长大后,他们可能很难和他人真正建立亲密关系。
因为他们很容易怀疑自己,很难有勇气和能力去承受亲密关系中的挫折。
同时,他们还可能出现讨好型人格。
因为父母的忽视,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他们不懂得爱是无条件的。
所以他们会采取各种行动去讨好父母,获得父母的认可和爱。
过度讨好他人其实也是一种精神障碍,一方面,他们会对他人的看法高度紧张,
时时刻刻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控制自己讨好他人的行为。
所以说,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会对孩子产生难以想象的影响。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后海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