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曲入声客问 作者:毛先舒

 新用户4541Ay47 2023-10-10 发布于上海

昆曲声韵论著。清毛先舒撰。最初收入康熙年间张潮所辑的《昭代丛书》中,今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集排印本。全文仅三千多字,是补述作者所著《南曲正韵》未尽之言,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谈昆曲的歌唱。该文专门探讨了南曲歌唱中入声字之唱法。北曲入声字已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南曲仍有入声字,理论上可以押韵,但实际上在歌唱时,都将入声字按平、上、去三声发音。这样似乎给人们这样一个看法:南北曲唱法无别。而客观上又确实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对此现象,文中剖析道:北曲入声乃“音变腔不变”,而南曲入声则“腔变音不变”。因为北方语音中已经没有了入声字,故称“音变”,而南方语音中仍有入声字存在,歌唱时须出字即断,不好作腔,而断后仍需以三声作腔,故称“腔变”。这就是南北曲的主要不同之处,也是南曲不能“派入三声”的原因。毛先舒主张用单押之法,使之随谱变腔。他所提出的方法,对当时歌坛上如何处理南曲入声的纠纷,颇有参考价值。

章节列表

南曲入声客问提要

南曲入声客问题辞

南曲入声客问

南曲入声客问提要

《南曲入声客问》一卷,清毛先舒着。毛先舒,字稚黄;后更名骙,字驰皇。浙江钱塘人。明末诸生。父殁,弃诸生不求闻达。少年曾师事陈子龙,又从刘宗周讲学。与毛际可、毛奇龄齐名,时人称为:“浙中三毛,文中三豪。”卒于清康熙间。生平著述极富,有《思古堂集》、《东苑文钞》、《诗钞》、《蕊云》、《晚唱》诸集;又精于音韵之学,着有《声韵丛说》、《韵学通指》、《韵问》、《南曲正韵》等。《南曲入声客问》一卷,是补述《南曲正韵》所未尽,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谈歌唱的书,所提出的方法,对当时歌坛上如何处理南曲入声的纠纷,颇有参考价值。

《南曲入声客问》有全集本,未见。此外则有:

(一)《昭代丛书》本。

(二)《新曲苑》本   此本据世楷堂本《昭代丛书》排印,删去张潮序文,字句间亦有改动。

(三)《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本   此本据初刻《昭代丛书》排印。

本编重印,以初刻《昭代丛书》本作为底本。*

南曲入声客问题辞

往古之天下,偏于西北,故其为音,有平、上、去而无入。后世之天下,既有东南,以补宇宙之全,则亦必多入声之一部以补之,而后天地之元音,始无缺而不全之憾。独是南方之人,其于入声也,不能如平、上、去之画一。愚谓:欲调入声,必先定其为平声何部之所隶。其无所隶者,亦不妨听其孤行,而不必强读之于平、上、去之余;而平、上、去之无入声者,亦不必以不相协之入声强为之配。而无如言人人殊,迄无一定之部位,如“役”之为音,或读为“于”之入,或读为“衣”之入;如“菊”之为音,或读为“鸠”之入,或读为“居”之入;如“合”之为音,或读为“黑”,或读为“蒿”之入,或读为“呵”之入;如“绿”之为音,或读为“罗”之入,或读为“卢”之入——姑举数字,以例其余——吾不知其将何音之从,乃为得其正也。周德清以入声派入三声,为北曲者,自应奉为绳尺。今南方既有入声,而编南曲者必欲废之,何欤?毛君稚黄,以入声单押,随调之所宜而唱之,虽曰自我作古,然其论则极正当而可行也。歙县张潮题。

吏民叩阙请留者八万人。有儒生为歌曰:“叫况太守,民父母。早归来,慰童叟。”又曰:“况青天,朝命宣。早归来,在明年。”时已有代锺者,竟易去。文贞公赠以诗云:“十年不婉赵清献,七邑重迎张益州。”又数年,锺卒,吏民多垂泣送柜归。其政绩具见张修撰洪所著传,及阳穆西墅杂记。今所演双熊梦剧,杂见稗官小说,而“况青天”实本于此;宾白词曲,俱极当行,一名十五贯。

朱素臣文星现传奇中事,多有据,唱莲花落、乞酒,本尧山堂外纪;挟位调文衡山,本说圃识余;佣书宦家,本蕉牕杂录。

山阴孟称舜,字子若。其柳枝集有花前一笑杂剧,即唐伯虎遇侍婢事。卓珂月本其事作花舫缘,改华为沈,改秋香为申慵来。古夫于亭杂录又谓:系江阴士口道人,非伯虎;秋香乃上海大家,非吴典华学士。桐下听然云:“华学士鸿山,尝〔一四〕■舟吴门,见邻舟一人,独设酒一壶,斟以巨觥,科头向之极骂。既而奋袂举觞,作欲吸之状,辄攒眉置之,狂叫拍案。因中酒欲饮不能故也。鸿山注目良久,曰:'此定名士。’询之,乃唐解元子畏。喜甚,肃衣冠往谒,子畏科头相对,谈谴方洽,举士浮白属之,不觉尽一觞,因大笑极欢。日募,复大醉矣。当谈笑之际,华有小姬隔帘窥之,子畏作娇女篱贻鸿山,鸿山作中酒歌答之,后人遂有'佣书配秋香’之诬;小说传奇,竟成佳话。”

南曲入声客问

毛先舒着〔注〕

〔注〕原本题“钱塘毛先舒稚黄着”。

客问:“子着《南曲正韵》,凡入声俱单押,不杂平、上、去三声韵中,是已。然单押仍是作三声唱之,如《画眉序》单押入声者,首句韵便应作平声唱,末句韵便应作去声唱,《绛都春序》单押入声者,首句韵便应作上声唱,岂非仍以入作平、上、去耶?则又何不仍隶入三声中邪?”余曰:“此论极妙,然却又有说:北曲之以入隶于三声也,音变腔不变;南曲之以入唱作三声也,腔变音不变。何谓音变腔不变?如元人张天师剧《一枝花》'老老实实’,实字《中原音韵》作平声,绳知切,是变音也;《一枝花》第五句,谱原应用平声,而此处恰填平字,平声字以平声腔唱,是不须变腔也。《东堂老醉春风》'倘来之物’,物字《中原》作务,是变音也;《醉春风》末句韵,谱应去声,而此处恰填去字,去声字以去声腔唱,是不须变腔者也。若南曲《画眉序》,《明珠记》'金巵泛蒲绿’,绿字直作绿音,不必如北之作虑,此不变晋也;《画眉序》首句韵,应是平声,歌者虽以入声吐字,而仍须微以平声作腔也,此变腔也。其《尾声》云'可惜明朝又初六’,六字竟作六音,不必如北之作溜,此不变音也;然《画眉序》《尾声》末句韵,应是平声,则歌者虽以入声吐字,而仍须微以平声作腔者也。* 此北之与南,虽均有入作三声之法,而实殊者也。又北曲之以入隶三声,派有定法,如某入声字作平声,某入作上,某入作去,一定而不移;若南之以入唱作三声也,无一定法,凡入声字俱可以作平、作上、作去,但随谱耳。如用'毂’字,而此字谱当是平声,则吐字唱'毂’,而作腔便可唱如'窝’;谱当上声,则吐字唱'毂’,而作腔便可唱如'窝’之上声;谱当去声,则吐字唱'毂’,而作腔便可唱如'窝’之去声;非如北曲'毂’字之定作'古’也——余皆可推——此又与北曲殊者也。故混入三声,则与北无别,且亦难于分派;如北曲法,竟废却入声,又四声不完;所以别出单押之法,而随谱变腔为定论也。又南曲系本填词而来,词家原备有四声,而平、上、去韵可以通用,入声韵则独用,不溷三声,今南曲亦通三声,而单押入声,政与填词家法脗合,益明源流之有自也已。”客曰:“子之《说韵》,微哉工已,抑何不更设一法,令歌者入作入唱,不变三声,讵不善邪?”曰:“斯固事理之不得已者也。夫入之为声,诎然以止,一出口后,无复余音,而歌必窈袅而作长声,势必流入于三声而后始成腔,是固自然而然,不可遏也。今试口中念一入字,而稍迟其声,则已非复入音矣,况歌者必为曼声也哉。”客问:“北曲既可派入声入三声,南曲何故又难派入声入三声?”曰:“北之人作平、上、去也,方音也。北人口语无入声,凡入声皆作平、上、去呼之。即如'毂’字,北人云呼为'古’,北曲自应从北音,故《中原音韵》'毂’字当以入作上而音'古’。凡入声皆然。此周挺斋氏之以入派归于三声,非任**臆强造也。若南曲,自应从南音。南人呼'毂’与'谷’、'谷’等音同,原不呼'古’,凡入声皆然,原未尝作平、上、去呼也,则南曲安得强派之入三声也!既难强派,别无归着,则自应更为标部而单押矣。歌须曼声,入便难唱,则自应随谱之三声作腔矣。客详斯理,夫复何疑。”

客问:“南曲入声,既可随通三声,则凡应用三声者,皆可用入声邪?”曰:“否。音有四声,而大段尤重平仄。上、去、入,皆仄声。凡用入声,在曲头、腹者,止可于通上、去二声,若平声则不可以入声代之;若以入声押韵尾者,方可以平、上、去随叶耳。然亦须相牌名,不可浪施,亦仍须用入声部单押,不可与三声通押如北曲法。《幽闺记》'胸中书富五车’、'山径路幽僻’、'拜新月’诸曲,皆入与三声通押,是施君美作南曲,亦沿袭北曲之法,他家如此者亦多,然皆非也。君美'春风紫陌’出,引子、过曲,俱单押入声,此得之耳。且余谓南曲入可通三声,亦谓作腔耳;若吐字,亦自须分明,岂可竟溷唱邪!”

客曰:“子着《南曲正韵谱》,以为四声咸备,今平、上、去皆有闭口音,而入声独无,何也?”余曰:“势不可也。入之为声,诎然而止。凡曲出字之后,必须作腔,若入声而又闭口,则竟无腔矣。故三声可用闭口,而入声无之也。即据诗韵缉、合、叶、洽四部为闭口入声,而填词则已杂通他韵,不端于闭口中互通与独用;至元周德清皆隶入支思、齐微、歌戈、家麻、车遮诸韵,而不隶于侵寻、监咸、廉纤三韵者,亦此意耳。”

客曰:“南曲入声既可以唱作平、上、去,而此三声原有闭口,则唱入声者,又何不可依三声而收闭口欤?”余曰:“核哉斯驳!然又有两截、三截之分焉。唱入声不闭口,止是两截;唱入声闭口,便是三截。如'质’字,入之不闭口者也,唱者以入声吐字,仍须照谱以三声作腔,已是两截——两截犹可也;若'缉’字,是入之闭口者也,唱者以入声吐字,而仍须以三声作腔,作腔后又要收归闭口,便是三截,唇舌既已遽难转折,而亦甚不中于听矣!则废之诚是,而又符填词与北曲之例,当何疑焉。”

客曰:“三声之唱也,有吐字,有作腔,有收韵,亦是三截,而唱入声者独两截;且三声既可三截唱,而乃谓唱入声者三截即不便,何也?”曰:“又核哉!然凡入声之唱也,无穿鼻、展辅、敛唇、抵腭、闭口,而止有直喉。直喉,不收韵者也。都无收韵,故止两截也。三声有穿鼻诸条,是收韵也。收韵,故三截也。有收韵而三截,所以曰便;无收韵而收韵,是强为之也。强为之,故不便也。且三声作腔,止就其本声,故自然相属,而不费力;入声之作腔,必转而之三声,则费力,若更收韵,则益以不便。”

客曰:“然子着《韵学通指》、《唐人韵四声表》,何以但曰'入声无穿鼻、抵腭韵’,不曰'无展辅、敛唇、闭口’也?”曰:“诗与曲,不同也。”曰:“然则柴氏《古韵通》,何以标十四缉为独用,而合、叶、洽祗自相通,无别通邪?”曰:“余固云诗与曲不同。柴氏亦为诗、辞言之,而余为*曲言之。盖声音之道,古与今自不无间殊云。”

歌席解纷偶记(附)

酒客或作《黄莺儿》,首句云:“纤手白于绵。”即席善歌者歌之,谓“白”字不入调,却难上口。歌者颇精音韵,而作者又自负曲学,两人辩之不已。余适入坐,叩知其故,笑谓歌者曰:“此字、谱当用仄声,而'白’是仄声字,作者非误;但君守《中原音韵》太专,而不知通变于南曲耳。盖南曲唱入声,与北曲异。北曲'白’字定作平声,巴埋切;南曲'白’字不定作平,唱时但以入声吐字,而作腔则随谱之平、上、去三声可尔。据谱,《黄莺儿》首句第三字当用上声,则'白’字当以入声之'白’音吐字,而以上声作腔,不应如北曲之唱作平声也。今君泥北韵以唱南曲,故柄凿耳!”余语是已。又持《南曲入声客问》共阅之,两俱爽然云。*

入声之不通于三声也,自古然矣。如“度”之入为“忖度”之“度”,“告”之入为“忠告”之“告”,“厌”之入为“镇厌”之“厌”,“准”之入为“隆准”之“准”,使从入声逆而溯之于平声,宁不大相径庭乎?今毛君之论,随其调之平仄为平仄,则亦与余逆溯之说相合。但入声有孤行而无平、上、去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然余于此窃亦有法焉:于数说牌名用之,则并不须改唱三声,亦可安于入声之本位而无难也。心斋张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