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今之嵊州的越剧,早期曾有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称谓。而“越剧”名称最早出现的时间一直以来未有定论。近年来,随着越剧史研究的深入,出版了大量相关专著,均将越剧名称首次出现的时间定在1925年9月17日。诸如《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越剧大典》记载:“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人文嵊州丛书·越剧志》称:“1925年9月17日,由男班艺人金雪芳、王佩卿、夏莲卿等在上海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申报》专栏广告上,将的笃班改称越剧。”此外,嵊州越剧博物馆新馆展板介绍“越剧之名的由来”时这样写道:“绍兴文戏是媒体给予剧种的称谓,而非真正的绍兴戏。这一称谓流行数年后,一个更能反映其诞生地特色的名称---'越剧’应运而生。它最初见于1925年9月17日小世界游乐场在《申报》的广告,曾与绍兴文戏的名称并存。”亦采用此说法。 近期笔者在查阅民国时期文献时,在1923年5月10日出版发行的《新闻报》上检获一则报道:“嘉兴◎越剧勒令停演:嘉兴城内张家弄寄园剧场,因开演淫戏,即艺员亦多品行不端。旋经警所谕令品行卑陋之艺员童正初等三四人,不准登台,以维护风化。后童等又公然登台演唱,当被张警察所长闻悉,于七日令姚警长传谕该剧场停止演剧矣。”其中牵涉的演员童正初等人,当时在嘉兴城中登台唱戏,因有碍风化而被警所勒令停演。刊登此报道的《新闻报》为近代上海四大报纸之一,创刊于1893年,停刊于1949年。今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完整的报刊资源。上世纪20年代,该报销量一度超过《申报》,代表了当时上海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广泛报道政治消息、各地新闻和商业贸易的消息,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923年《新闻报》提及的越剧艺员童正初(谱名振初),乃嵊县逵溪村人。1941年第39期《绍兴戏报》有署名“寒影”者介绍其人:“男班中的老生童正初,确实可算首屈一指,像女班中的商芳臣一样,但是风头总及不到女班中的老生,须眉不及巾帼,不胜感叹。童伶唱句清朗,念白准确,做工老练。笔者常观童伶所演各剧,无懈可击,如此人才,埋没不谈,未见可惜。”1942年第85期《上海戏剧报》有署名刘寿元者刊文:“童正初,组织童姑班,任雅芳、陆慧芳是班中的佼佼。大世界越剧台柱兼后台经理,童正初绍兴籍,年已半百,演唱越剧已历数十年,为人和蔼,技术优秀,颇负盛名,为发展越剧光辉计,拟将组织童姑班并新收艺徒任雅芳、陆慧芳等,从其习艺,彼姝能孜孜不倦,随师学习,则前途未可限量也。”可知童正初为早期越剧男班老生演员,久负盛名。其在1923年时已到嘉兴城内表演,《新闻报》当时报道时已使用“越剧”之称谓。 需要注意的是,早期的“绍兴大班”亦称越剧,后来才易位给了绍兴文戏(的笃班),由于二者同郡,且关系密切,又常同台串演,故沪、杭一带群众笼统地称呼它们为“绍兴戏”,易致混淆,应加以区别。1921年9月14日《新闻报》广告出现了“绍兴的笃文戏”字样;9月16日即简称“绍兴文戏”。而从绍兴文戏演变而来的“越剧”名称,首次出现的时间可证在1923年5月10日。
1923年5月10日《新闻报》(第二张第三版) 1923年5月10日《新闻报》(嘉兴·越剧勒令停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