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德之魂是身正

 课程教学研究 2023-10-10 发布于浙江

师之魂是师德,德之魂是身正。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先育德,正人先正己”“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名言古训,都阐述的是“身正”的重要意义,今天看来,仍可奉为师德建设之灵魂。因为,教育不仅是知识、智慧的再生产,更是道德文明的再生产。

身正为何解?何以称身正?

一、“身正”分而说之,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正”字的含义并把它与职业道德联系起来

身正之“身”,不难理解,意即“自身”、“教师之身”;身正之“正” 的理解和掌握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它的内涵十分丰富,理解、掌握这个“正”字,并能用自身的这个“正”来教育学生,对于一名教师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正”从总体的精神实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它包含教师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要素。身正的具体体现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刻苦钻研、严谨笃学,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正”从具体所包含的义项来说,它是一种内在的具体而人格化的高尚品质。如正直、正派、方正、光明正大等。把这些具体的义项用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上,就是要——

图片

1.讲正气,行正义。目前,社会大环境,教育小范围还有许多歪风邪气没有得到根治,正气不足、正义孤寂等现象还存在,作为社会正义和良知守护者的知识分子——教师,相当一些人对这种不良现象甚至是邪恶视而不见,保持缄默,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的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试想,这样的思想行为又怎能教书育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培养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比培养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人重要得多,也艰难得多。讲正气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讲学习、讲政治的重要保证。

纵观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讲正气,行正义,重名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大量千古传诵的名言警句和苏武留胡不辱节、岳飞精忠报国等感人的故事,无不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国家民族的正义,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无私无畏地拼博,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弘扬民族正气、正义的宝贵遗产。

正气从何而来?“吾善养吾浩然正气”,正气需要培植,需要养育。正气源于正确的世界观。有了正气,才能有正义之举。

为人处事的基本点就是要有正义感。在是非面前我们要处正断直,切不可人云亦云;在对错面前,我们要旗帜鲜明,切不能混淆视听……

一个讲正气、行正义的人,必然能够抵制住各种邪气的诱惑,出污泥而不染,始终做到防微杜渐,始终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规范。

教师的讲正气,行正义不仅仅是自身道德水准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以自身的言谈举止来使学生明辨是与非。使学生懂得对邪恶的姑息,就是对善良的亵渎;对卑劣的容忍,就是对高尚的玷污;对腐败的迁就,就是对操守的放弃。使学生懂得面对歪风邪气及邪恶该如何施行正义,战胜邪恶。

讲正气,行正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幸福。

2.走正道,办正事。教育的正道、正事是什么?教师的正道、正事是什么?教育的正道、正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动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与此相适应的教师的正道、正事就应该是刻苦学习、钻研业务,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将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使每名学生都能成人、成才。

可是目前的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受中高考选拔人才等机制的影响,应试教育还大行其道,中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中高考考什么就抓什么的现象还很普遍;受学校领导行政化、官场化的影响,跑关系,走后门,事务缠身,无暇或无力顾及教育教学的现象还很严重;受教育评价体制虚幻化、理想化的影响,学校上下应付检查,忙于检查,弄虚作假的想象还屡见不鲜;受社会追求功名利禄的浮躁环境的影响,热衷于参加各种民间组织的,以营利为目的各种大赛,什么百家名校、百佳文学社团、百佳校长、百佳教师、十佳少年,少年作家,特等奖,一等奖等荣誉铺天盖地,捷报频传,天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飘飘的现象还存在;心浮气燥,不专心教育教学,一门心思沽名钓誉,搞虚假学术、泡沫成绩,甚至剽窃他人成果者有之;有了一点成绩就固步自封、自满起来,热衷于到处讲学,到处讲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干劲已荡然无存的“作秀”者还大有人在;有了工作,就忘记了努力工作,处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状态,热衷于吃喝玩乐的现象还没有杜绝……凡此种种,都是不走正道,不办正事的具体体现。

图片

走正道,办正事,又是正派做人,秉公办事正派做人,就是为师者必须行得端、坐得正,不在歪风邪气面前低头;就是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就是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心待人、诚实为人;就是要顾全大局,助人为乐;就是要正视他人的成绩,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秉公办事,就是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应该因学习成绩,家长权势,亲朋好友的原因而对学生有所区别;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就是要关注差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问题学生”,使他们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转变自己。

3.讲正理,念正经。讲正理就是讲真理,追求真理。学校是传播科学知识、追求真理、弘扬真理的高雅殿堂。教师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都要传播真理,批判谬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追求真理,上下求索;捍卫真理,战胜邪恶……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的两句名言。要教学生求真,做一个真人,那么教师首先得求真,先做一个真人。

念正经,就是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讲究自己的学习方法;念正经,就是要不断学习,掌握甚至是精通自己本专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念正经,就是要善于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善于总结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做到“心无旁骛”。为了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卓有成效,还要将学习的视角拓展到与此相关的广博的知识领域上来。只有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教育工作才能游刃有余。

二、“身正”合而说之为之,关键是把“正”的职业道德精髓化解落实到“身”的方方面面

综合上述“身”与“正”的含义,合二为一,“身正”即为教师要讲正气,行正义;要走正道,办正事;要讲正理,念正经。就是品德要高尚,一心要扑在事业上,行得端、坐得正;就是不为私利,不徇私情,把事业的利益、学生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身”与“正”合二为一,就是要把“正”的精髓化解落实到“身”的方方面面——

1.心正。心正是身正的基础。所谓“心正”,就是为人处事以及教育教学的思想要端正,即要符合道德规范、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它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古人云:“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求“心正”,必须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图片

爱岗敬业,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树立热爱、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这是教师的基本规范,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因为她塑造的是人类的灵魂;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因为她需要充满无私的爱;教师的职业是伟大的,因为她造就的是未来。

既然选择了这个神圣、崇高、伟大的职业,就要“正心”劳作,树立宏伟远大的奋斗目标,甘于奉献、乐于奉献,不辞辛苦,奋然而前行。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行正。行正也就是走正道、办正事,正派做人、秉公办事,它是身正的关键。教师外在的行为表现,是师德的具体体现。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穿着打扮等都是学生效仿的典范。为此,教师要率先垂范地做学法、守法、用法的楷模。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力行公平与正义,扬善抑恶。要用自己的身教与言教告诉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纪律、有文明、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3.言正。言正也就是讲真理,追求真理;就是敢直言、敢说真话,不妄言,不说谎言。只有正直的人,才有正直的语言;只有行得正、坐得端的人,才能有正气、正义和言正。不妄言,是不随便说,不乱说,要说得到,做得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说谎言,就是不说不真实、骗人的话。

人们都知道“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行为,为后世传颂。

言正又是良好的内在气质和修养的外在体现,它不仅仅是指教师要用正确得体的课堂语言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教师的语言要文明,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做到“非礼勿言”,“言必信,行必果”。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儒家的思想道德占据着重要位置。知识分子中的教师的“尚和”、“中庸”思想还有一定的市场,个人的内省、慎独、超脱等自我修炼功夫还被许多人看好。为此,“身正”的师德培养和修炼还任重而道远。

在社会高度发展,依法治国的今天,培养知礼法、守礼法、捍卫礼法的品学兼优的“身正”一代,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把身正视为师德之魂也就更加必要了。(本文节选自我的教育专著《大教育要从小教育做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