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第一届高三语文答案解析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10 发布于甘肃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错误,于文无据。从原文第二段“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可以看出,原文只是强调“充足主义”的重要,并没有比较平等与不平等的重要程度。

2.C【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作合理推断的能力。

C项“是因为他不认同平等的道德正当性”错误,因果关系不当。依据原文第四段,法兰克福反对根据平等主义来制定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是因为“根据相对的非根本性的价值来制定的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都是外在价值,只有基于人的独立本性而成就的价值才具有价值优先性”。

3.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论点并选用适当论据的能力。

第三段的主要观点是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D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应的正是文本“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实际的。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无限的”相关内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A项“贝勃定律”支持的正是“边际效益递减”理论,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B项“霍曼斯成功命题”认为“激励”是“行动”以至“成功”的重要因素,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C项“帕累托改进”突破了“帕累托最优”的零和限制,也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

4.①如果将平等转化为尊重,平等就超越了它自身,具有了道德优先性。

②尊重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个人的独立自主,具有内在价值属性。

③平等与尊重是相互关联的,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可以引向尊重。

④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树立个人的价值自主性。

【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是论述文考查重点之一。一般而言,可以考虑以下答题步骤。第一,分层,并概括层级大意。根据文章论述内容划分具体层次,就本段而言,可以划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出平等与尊重的关系,尊重比平等更为根本;第二层次具体论证尊重的内在价值属性;第三层次进一步指出平等与尊重相互关联,从平等可以开出尊重的路径;第四层次总结论证,认为通过尊重,可以树立每个人的价值自主性。第二,根据命题要求,确立概括的方向与要点。依据本题,应围绕“平等”与“尊重”简要概括,既要指出“平等”与“尊重”各自的属性与价值,也要建立“平等”与“尊重”之间的关系,形成答案。

5.①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传统社会,倡导财富分配的平均是合理且积极的平等诉求;②与谋求经济创新与发展的“充足主义”相比,这种过分强调平等而忽视财富充足的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③我们要努力促进社会“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从而消除贫困问题导致的不平等问题。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文化现象的能力。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国传统的平等观,一向具有道德正当性。但对照法兰克福的分析,其中之利弊显而易见。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贫乏,要求平等具有天然的正义性和人道意义。在当今社会,如果再执着于“平等”而忽略“充足”,显然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考生必须从下面三点考虑问题,答案分别指向:第一,考虑“不患寡”产生的社会环境,肯定其正面性;第二,对照“充足主义”,“不患寡”的局限性;第三,结合两者,对当下有参考或借鉴意义。

6.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中“也是为了改变母亲对我毫不领情的现状”属于强加关联,不合文意。

7.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语句的能力。

B项中“看似矛盾的表述传递出“我'对母亲拒绝“吃亏是福”观念的不满”于文无据。画线句强调母亲以个人利害为行事标准,拒绝“吃亏是福”的观念,并不能从中看出“我”的态度。

8.①少年时,反感母亲对自己的“威压”,心有怨恨甚至产生报复念头。

②成年后,对母亲情感纠结,努力孝顺母亲内心却难以释怀。

③历经坎坷后,感谢母亲,继承母亲不管不顾的血性让自己度过许多人生关卡。

④当下,体谅母亲,竭力保护母亲,并期待母亲永恒的保护。

【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情感脉络、概括情感内涵的能力。

文章并没有按正常时间顺序依次呈现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学生需要对文章内容加以梳理,大体按照“我”从青少年时期到成人阶段再到现在的顺序梳理相关内容,并分析概括其中蕴含的情感。

9.①梦境描写把复杂的内心世界情境化,折射出“我”对母亲微妙复杂的情感,担心牵挂又心存嫌隙。②“梦回老屋”是“我”对母亲情感态度转变的关键,梦醒后“我”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母亲的依赖。③梦境与现实相互照应,虚实结合,错落有致,使得叙事更有波澜,行文更有张力。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表达效果的能力。

表达效果题作答要兼顾内容与形式,注意在整体中把握局部。其一,要梳理这部分梦境描写的具体内容,分析梦境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文中写“我”急切地奔回老屋,表现出对母亲的牵挂担心,在梦中见面后又形同陌路,写出了母子间的心理隔阂,折射出“我”对母亲微妙复杂的情感,作者借助梦境描写把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展示出来。其二,要关注这段梦境描写所处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梦境描写的功能,梦醒后“我”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母亲的依赖,正是这一认知促成了“我”对母亲情感态度的重大转变;其三,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叙事特色和行文节奏,全文叙写母子之间的关系大部分为写实,中间穿插“夜回老屋”的梦境描写,虚实相生,有起有伏,使得叙事节奏有变化,行文更有张力。

10.CEG【评分细则】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整体句意为:“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句中的“群臣”“高帝”两个名词分别是两小句的主语,而“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是三个并列的短语,表述群臣的不同行为。所以,原文标点为: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的能力。

A项“乐先王之道”的“乐”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句意是“以先王之道为乐”,即“喜欢先王之道”;而“渔人甚异之”的“异”也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句意为“渔人甚以之为异”,即“渔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乐”“异”两者用法相同,故A正确。C项“进取”在文中的意思是“进攻、夺取”,并不是现在所说的“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意思,是古今异义词,故C项正确。D项“左右”意为“皇帝的侍从”,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们在叔孙通的指导下在郊外协同进行了新礼仪的演练”也是符合文意的,故D正确。B项“为简易”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谏太宗十思疏》“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易”也是“容易”的意思,两者词义相同,故B项错误。

12.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准确理解相关信息。B项不符合文意。锁定材料二第一段的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叔孙通不推荐跟随自己的儒生弟子,却推荐那些旧时的盗贼壮士,这让他的弟子很不满”是符合文意的,而“在叔孙通的劝说下,他们最终理解了叔孙通”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

13.(1)你修习武事去帮助他们夺取天下,我修习文事来帮助他们稳固长久,不也是可以的吗?

【评分细则】译出大意给2分;“脩”与“不亦······乎”句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汉王正在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所以我先推荐能斩将夺旗的勇士。【评分细则】译出大意给2分;“宁”“搴”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要确定每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能准确翻译,再结合句式等知识流畅表达。(1)“脩”通“修”字,意为“修习”,这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测;“不亦······乎”为固定句式,译为“不也······吗”,这个句式关联教材,是考生比较熟悉的“不亦说乎”等内容的迁移运用。(2)“宁”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这是教材中常见的义项。“搴”这一实词需要根据造字法与上下文进行推测,意为“夺取”。

14.①放弃儒家之学,选择凭借法家之学到秦国做官。②汉王争夺天下时,选择推荐勇士帮助汉王平定天下。③汉高帝统一全国后,糅合古法与秦法,带领儒士制定适合汉的礼仪。

【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3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分析、概括能力,重点在于整合相关信息,准确概括信息。

根据题干,此题有两部分构成,一是明确“能见时变”的意思,“能见时变”是指叔孙通具备随机应变的才能,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二是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梳理材料,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事件,再结合题干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材料一主要叙述在子鱼劝说之后,叔孙通清醒认识到儒家之学在当时是无用之学,于是选择凭借法家之学到秦国做官,这件事体现了他“能见时变”的特点。材料二中主要叙述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叔孙通在汉王尚未统一天下时,他不推荐跟随自己的儒士,反而推荐勇士,因为后者更有利于帮助汉王夺取天下;第二件事是汉王统一天下后深为群臣无视礼法所扰,叔孙通提出重新制定朝廷礼法,并根据汉王要求在儒家礼法的基础上作了简化。这两件事也都能很好地体现他“能见时变”的特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从事这些无用之学,恐怕不是你的本意。”叔孙通于是向先生告辞离去,凭借法家之学到秦国做官。

材料二:

当初,叔孙通投降汉王时,跟随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孙通从来不说推荐他们的话,而专门推荐那些旧时的盗贼壮士。儒生弟子们都暗地骂他道:“奉事先生几年,幸好能跟他投降汉王,如今不能推荐我们,却专门称道特别奸狡的人,为什么?”叔孙通听到骂他的话,就对儒生们说:“汉王正在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所以我先推荐能斩将夺旗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汉王任命叔孙通做博士。

汉高帝五年,天下已经统一。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五帝有不同的乐礼,三王有不同礼节。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进行演练。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汉高帝七年,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十月大典。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五百斤黄金。

1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项曲解诗意,理解错误。颈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说的是梓州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的人们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这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暗示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而这些职事完成起来可能并不轻松,为尾联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有所作为蓄势。

16.①“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写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描绘出的是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蜀地山中雨景图。

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描绘出的是清新宜人而又幽静闲适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评分细则】每点3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

审读题干,把握关键信息为“画面特点有何不同”。首先,“画面特点”指向的鉴赏诗歌的意境;其次,“有何不同”强调的是两首诗歌中诗句的比较赏析。答题时,注意扣住诗歌整体理解诗句含义,再以简洁、准确、凝练的短语概括画面特点。

17.(1)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2)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3)【示例一】: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示例二】: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示例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评分细则】每空1分,共6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给分。

18.A:迅速破坏酶的活性 B:形成各种茶类品质特征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且切合文意,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上下文补写语句的能力。

A处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根据上文“绿茶的制造”与下文“黑茶的制造”等,前后应该是对应关系,再联系下文“在破坏酶活性的基础上”“先利用、后控制多酚氧化酶”等,结合A的下文“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应补写“破坏酶的活性”与“迅速”两个内容要素。B处考查学生对上文的概括提炼,依据上文对“绿茶”“黑茶”“乌龙茶”“红茶”等各种茶类不同制法及相应结果的介绍,应补写“形成各种茶类品质特征”这一内容要素。

19.①可修改为:从鲜叶通过各种制茶程序到最后干燥;

④可修改为:而这些联系是以一定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础的;

⑩可修改为:从而不断改进制茶技术,生产出为人们喜爱的优质茶叶。

【评分细则】改对一处给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考查语序不当,涉及主语判断;结合上下文,主语显然不能是“鲜叶”,介词“从”应置于“鲜叶”前。④句考查搭配不当,涉及词语组合;“通过·······为基础的”介词使用不当,应为“以······为基础的”。⑩句考查不合逻辑,涉及逻辑判断;上下文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应为“从而”,而不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因而”有误。

20.【示例】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的人去看,这些人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他们还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

【评分细则】三个短句1分,语言连贯1分,不改变原意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

本题要求将一个长句准确转换为三个短句。一般而言,长句拆分为短句,第一步是提取长句主干,形成第一分句。本句主干为“我这本书只预备给·······的人去看”,考虑到只允许拆分为三个短句,应该将“······的人”的限定或修饰成分“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一并附属,形成第一分句“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的人去看”。第二步是将原附属于长句的其它成分增删少量词语使其独立成句。例如“这些人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增加主语“这些人”可独立成句,形成第二分句;“他们还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可以形成第三分句。第三步是根据命题要求适当调整,形成答案。

21.①“一定”措辞坚决,表示对读者的信任,传达的是对阅读的鼓励。

②“也许”措辞委婉,表示创作者的谦逊,传达的是对阅读的期盼。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委婉或坚决是文学性语言的重要特征,有较强的情感内涵,能反映创作意图,这一点很不同于论述性语言的模糊或确定,可以根据其语言表层指意直接理解。该部分文字中“一定”主语是“他们”(读者),表达的是信任与鼓励;如果学生误认为是“判断”或“祈使”,则不正确。“也许”主语是“作品”,表达的是谦虚,指向“他们”,又表达出期盼;如果学生误认为是“不确定”或“犹豫”,则不正确。要密切联系题干中“态度”与“意图”回答。

22.D【解析】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理解。

文中引号的用法是强调。A项引号的用法是特殊含义,B项引号的用法是特定称谓,C项引号的用法是直接引用,D项引号的用法是强调。

23.【参考立意】“听景”获取的是间接经验,“看景”获取的是直接经验,对待“听景”与“看景”的态度关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据此,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看景”是一种可贵的实践精神,“听景”纵然美好未必真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听景”是间接经验的获取,藉此形成的审美或认知体验,有助于更好地领略“景”的美妙,因而自有其价值。③既听“景”又看“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可以获取更全面、更真实、更深刻的审美体验或实践认知。

【解题思路】所给材料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看景”与“听景”,“有人”暗示这是部分人的认知。第一层想告诉我们的是在这样的认知中,“看景”不如“听景”。

第二层次,“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这一层同样在谈“看景”与“听景”这两个概念,一个“但”字明确了这一层与上一层是转折的逻辑关系,而“更多的人”明确的是拥有这样认知的人群范围更大。第二层交代的是在更多数人的认知中,与其“听景”,不如“看景”。两个层次展示了对“看景”“听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赞成其中一种观点,也可以对“看景”“听景”哪一个更重要作辩证论述。论述时注意审读两层内容中的“有人说”“但”“更多的人”这些隐性的限定要素。

难点在于“看景”“听景”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与解读,理解的深度决定了立意的深度,解读的角度决定了论述的方向。首先,是对“景”的理解,“景”可以是实指的自然风景,也可以是虚指的个人人生的风景、国家建设的风景、民族发展的风景、人类文明的风景等等。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看”和“听”也同样具有实指与虚指两层解读空间,“看”可以指亲临实地的观赏、调查、参与、实践等,是直接的一种行为;而“听”可以指未能亲临实地的听闻、感受等,是一种间接经验的获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