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褐斑

 漆智文 2023-10-10 发布于广东

黄褐斑

黄褐斑是指颜面皮肤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色素改变的一种皮肤病,是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之一,多见于女性。西医认为本病与妊娠、内分泌、日晒、药物、表皮菌群失调以及原发疾病有关。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劣质化妆品的泛滥,药物的滥用,本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一)病因病机冯宪章总结各家经验,认为本病属于中医“黧黑斑”范畴,主要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肝藏血,主疏泄,若情志不遂,或暴怒伤肝,肝气郁结,疏泄失调,气血悖逆,不能上荣于面,则生黄褐斑片;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若饮食失节,偏食偏嗜,或忧思过度而伤脾,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气血无以化生,水湿内蕴,以致气血失荣,水湿之气上蒙于面部而生斑片;肾为水火之脏,久病伤肾,或房事过度,损伤肾精,使水亏火旺,虚火上炎,郁结不散而生黄褐斑片;或损伤肾阳不能温煦,肾之本色外露而生色斑。

(二)辨证论治

  1. 肝郁型证候特点:面部出现深褐或略青紫的色素沉着,弥漫分布,兼见情志不遂,暴躁易怒,胸胁胀满,月经不调,经期乳胀,纳呆,消瘦,舌质红,苔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基础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10g,桃仁10g,红花10g,僵蚕10g。分娩后斑色经久不退者加菟丝子30g,枸杞子15g。

2.脾虚型证候特点:

色斑黄褐色,边缘不清,兼见面色萎黄,脘腹胀满,神疲乏力,纳呆,便溏,或带下清稀,或痰涎较多,舌质淡,苔滑腻。治法:健脾祛湿。基础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甘草(炙)10g,半夏10g,白扁豆30g,薏苡仁30g,砂仁6g,白附子10g,川芎10g,泽兰15g,白芷10g。

3.肾阴虚型证候特点:色斑褐色,边界清晰,状如蝴蝶,兼见头晕目眩,腰腿酸软,五心烦热,经血稀少,舌质红,苔少,脉细。

治法:滋阴补肾。基础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熟地黄30g,山药30g,山萸肉10g,茯苓15g,牡丹皮10g,泽泻10g,白蒺藜2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丹参30g。

4.肾阳虚型证候特点:斑色褐黑,常伴形体虚胖,怯冷神疲,白带清稀,口淡乏味,小便频而清,腰脊空痛,舌质淡白,苔薄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肾温阳。基础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味。

桂枝6g,附子6g,熟地黄20g,山药20g,山萸肉15g,茯苓10g,牡丹皮6g,泽泻10g,淫羊藿20g,菟丝子30g,当归15g,红花10g,荆芥10g。外用:白茯苓30g,白芷30g,僵蚕30g,白附子30g,白薇30g,珍珠粉5g。

打粉,水调敷,每天1次,每次1小时。以上治疗一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6个疗程。

冯宪章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

制定了治疗黄褐斑的经验方:

当归20g,白芍30g,夏枯草30g,丹参20g,枸杞子20g,杏仁(炒)10g,冬瓜子30g,白芷10g,生牡蛎20g,白茯苓20g,僵蚕10g,蝉蜕10g,玉竹10g,郁金10g,菊花10g,细辛8g,生石膏20g,甘草10g,珍珠粉1g。有健脾补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斑增白之功。

方中枸杞子、白芍滋补肝肾;杏仁、冬瓜子、白芷、生牡蛎、白茯苓、僵蚕、夏枯草、细辛、珍珠粉消斑增白;蝉蜕走表,引药达表;

郁金疏肝理气;丹参活血化瘀消斑。临床发病部位不同,所属经络不同,用药也不同。左颊属肝,加蒺藜、牡丹皮疏肝清火祛风;右颊属肺,加桑白皮清金肃肺;

鼻属脾,加苍术、陈皮运脾畅中;

眼眶周围区大多属肾虚,加山茱萸、枸杞子补益肝肾;

鼻唇区属胃,加生石膏、玉竹、麦冬清胃滋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