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山居仙卧龙,传神离奇,流传着八仙过海与山神治恶龙、孙膑书院读春秋、九仙老母定座等传说,在历史上还是著名的“文章之府”,孙膑、丁惟宁、张侗、李澄中等名士归隐于此,留下了白鹤楼、孙膑书院、丁公石祠等大量风格别具的遗址遗迹,形成了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 白鹤楼 苏子题书处,白鹤高飞远。 楼台留胜迹,落叶满空山。 ![]() 注:在九仙山之阳,丁家楼子村西的山崖上,有一块长约两丈,宽约一丈余的长方形平整磐石。当年,这上面矗立着一座洁白的玉楼,就是白鹤楼,后来由于遭到大自然的毁坏或者人祸兵燹的摧残,如今已是“白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巨石的东侧,竖刻“白鹤楼”三个楷体字,上款已剥蚀,下书“熙宁九年(1076)九月……”正是苏东坡任密州太守期间游览九仙山时所题。 九仙山侔云寺 谷深藏侔云,钟声久不闻。 山水此绝胜,庙貌曾巍巍。 沧桑历劫尘,浮云变古今。 丹崖寻古篆,苔生断句存。 ![]() ![]() 注:侔云寺建于宋代,位于万寿峰下,与五莲山护国万寿光明寺隔壑相望,宋时建筑规模宏大,虽历经沧桑,遗址仍依稀可辨。史载,五莲山原为九仙山之五朵峰,自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赐名五莲,乃自成一山。自此,五莲山护国万寿光明寺的香火一天繁盛一天。因此,九仙山和尚即将其所住持之“侔云寺”,改为“兴云寺”。“兴云”即含有遮盖““光明”之意。五莲山和尚知其用意,遂筑“寥天阁”、“卧云亭”、“镇云亭”等,以制胜兴云寺之“云”,从此九仙山香火日渐颓废,终至衰败。 丁公石祠 石室嵯峨疑鬼工, 九仙高士数丁公。 烟标月格不染尘, 千秋仰止瞻其名。 ![]() 注:丁公石祠位于九仙山南麓的丁家楼子,系明万历乙巳科进士、诰敕房中书舍人丁耀斗为颂扬其父丁惟宁的功德,以昭后世而兴建。石祠始建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全部用石料建成,祠前建有石坊“仰止坊”。 洗耳泉看花 鸟道盘空入翠微, 看山无处不忘归。 洗耳泉下水潺潺, 花暖蝶闲游人醉。 ![]() 注:洗耳泉,也称吕公泉、神泉,位于九仙山东麓山涧中,为九仙山名泉。泉水自石壁下泻,涓涓长流,汇成一泓碧水,常年不涸,泉后有洞曲折幽深。泉侧石壁镌有“洗耳”巨书,楷书,字高2.15米、宽1.76米,上款“明崇祯三年十月” ,下款“主人吕一奏书”,为九仙山古代摩崖石刻之最。 九仙山万寿峰 一峰壁立四峰低, 亦仙亦佛古亦奇。 灵掌排空入幻境, 白云深处隐莲池。 ![]() 注:九仙山万寿峰,旧名万岁峰,位于老母阁景区内,山峰挺拔屹立,直插云霄,整座山峰状如巨佛端坐,气势巍峨,为九仙山主峰。峰下石壁上有明代题刻“万岁峰”,峰前有宋代古寺侔云寺遗址。 九仙山靴石 谁留石靴蹈虚空? 黛抹霞披紫气浓。 兀立山巅成神迹, 九仙于此伏恶龙。 ![]() 注:靴石位于靴石村西山埠上,高约3米,重有百吨,底部有巨石似龟,又称镇龟靴石、龟驮靴。 孙膑书院 围魏救赵出奇谋, 九仙书院悟道机。 靴谷深处隐孤踪, 花开花落任所之。 ![]() 注:孙膑书院位于九仙山靴谷内抱犊峰下,亦称九仙书院,原有遗址,现已修复。相传孙膑晚年隐居九仙山,写成了著名的军事巨著《孙膑兵法》。 龙潭大峡谷(二首) 烟锁云深峡谷幽, 十八瀑布挂飞流。 奇景历历迷人眼, 四时佳处是霜秋。 龙潭飞瀑生响雪, 天半龙湫一线流。 最爱霖谷溪色好, 春花看罢又霜秋。 ![]() ![]() 注:龙潭大峡谷位于九仙山西北,是华北罕见的地中山,以奇、秀、险著称于世。峡谷内有六洞、九峰、十六潭、十八瀑等七十五景,有齐鲁小三峡、小武陵源之称。 九仙山老母阁 奇峰突起插天际, 万仞壁立白云封。 天成石阁类禅室, 观音肖像似鬼工。 安座九仙为神祗, 时有灵异传美名。 好护名山增秀色, 千古悠悠共山青。 ![]() 注:老母阁位于九仙名峰观音峰上。观音峰突兀峭拔,高与云齐,峰巅绝壁上有一个石洞,口小腹大,高约2.5米,为观音洞,俗称老母阁、蛋壳洞。 九仙大佛(二首) 琢石何人疑神工, 群峰拱列似环听。 独立千载甘寂寞, 花开花落任晚风。 九仙大佛古且奇, 安禅深山少人知。 群峰列峙若环立, 日色明灭石欲起。 空林落落鸟作伴, 烟霞茫茫水为篱。 千载悠悠坐幽谷, 浮云杳杳无甲子。 ![]() 注:九仙大佛,位于九仙山槲林峪西侧山坡上,为卵石立雕,据考证为宋代石佛。 九仙山十八盘 九仙奇景情侣峰, 烟笼雾锁藏山中。 洗耳泉畔隐樵径, 石仄路险少人行。 谁人倚岩开石壁, 险隘雄关一朝通。 盘道凌空走蛟龙, 但见白云足下生。 ![]() 注:九仙山十八盘,位于九仙山情侣峰景区以东,为盘山公路的险段,连续有十八个转弯,弯急坡陡,已成为景区一大景观。 九仙山龙王庙 峡谷深深何离奇, 黑白二龙此幽栖。 云霞常护多瀑水, 草木发荣足生机。 珑塔铁壁青嶂立, 太古摩崖石纹起。 张侗渔村烟波客, 留仙榻上饭青泥。 ![]() 注:龙王庙位于九仙山龙潭大峡谷中段,始建于明代,清末废圮。1988年进行了修复,大殿三间,殿前建有牌坊,屋脊上卧有一条白龙、一条黑龙,庙西为珑塔嶂、铁壁峰,其下有平石“留仙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