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祖武:《清代学者象传校补》举要

 skysun000001 2023-10-1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清代学者象传校补》举要

  ◆    

作者/ 陈祖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按 语

叶衍兰与叶恭绰先生祖孙二代合著之《清代学者象传》是一部未竟学术文献,该书第二集有象无传业已过去半个多世纪。本文作者历时六年有余,完成《清代学者象传校补》。此次选取其中之《校补缘起》、《校补凡例》、《校勘举例》,以及山东籍学者赵执信、孔广林、丁以此补传三篇,联缀为文,先行问世,藉以窥见全书之大要。


一、校补缘起

叶衍兰先生与叶恭绰先生祖孙二位合著之《清代学者象传》(以下简称《象传》),凡作二集。第一集为叶衍兰先生著,上起清初顾炎武、黄宗羲,下迄道咸间姚燮、魏源,共著录清代前期学者一百六十九人。所著录学者,大抵人自画像一帧,各撰小传一篇,像传辉映,相得益彰。衍兰先生乃晚清文献学家,诗书画俱工,《象传》之画像、传文及书写,皆出先生一人之手,历时三十余年而成。大家手笔,弥足珍贵,一时学林共推“三绝”。惟先生生前未及刊行,清亡,民国十七年(1928),始由其孙恭绰先生在上海交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第二集为叶恭绰先生著,上起清初钱谦益、孙奇逢,下迄清末民初江标、李希圣,共著录有清一代,尤其是第一集所缺之晚清同、光、宣三朝学者二百人。除去与第一集重出之侯方域外,实为一百九十九人。经顾廷龙先生编辑安排,于一九五三年,在安定珂罗版社影印出版。惟国家多故,世变日亟,虽经恭绰先生二十年之苦心搜辑,而是时所影印问世者,仅为江西画师杨鹏秋摹绘之各家画像。至于二百家之传文,则尽付阙如。

20世纪二十年代中,清史馆所修《史稿》争议正炽,董理一代学术史风气方兴。《象传》第一集的问世,顺乎潮流,引领风气,颇为四方瞩目。一时学坛及社会名流,若康有为、王秉恩、樊增祥、沈尹默、冒广生、蔡元培、于右任、罗振玉、谭延闿等,皆有序跋或题签。二十余年之后,《象传》第二集出。时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废待举,困难重重,虽由叶先生自费仅印二百部,但亦得郭沫若、陈叔通二位先生题签。据知,叶先生曾以此集一部送毛泽东主席,毛主席有答书致谢,且索观第一集。恭绰先生原拟续事纂辑,将第二集所缺各家传文补齐,然而迄于一九六八年八月病逝,此愿终未得一践。

一九八六年一月,顾廷龙先生将《象传》之一二集合为一编,亲笔题写《清代学者象传合集》书名,敦请潘景郑先生撰序,交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顾、潘二位先生此举,一则是对两位叶先生卓著业绩的纪念和表彰,再则亦把传承文明,完成前辈文献大家未竟事业的任务,交给了后起学人。祖武早先读《象传合集》,既于两位叶先生之筚路蓝缕而深致景仰,亦以《象传》之未成完帙而惋惜。此后二十年间,将《象传》续成完书之想,每每萦迴脑际。二〇〇八年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卸去兼任行政职务,得以专意读书问学。恰逢商务印书馆丁波博士来询《象传》整理事宜,于是多年夙愿得此机缘遂告付诸实践。天乎?人乎?实乃时代使然也。

五历寒暑,朝夕以之,至二〇一四年秋,《象传校补》粗见眉目。由于祖武生性迂腐,保守落伍,既不识互联网,亦不知如何使用电脑,经与丁波博士商议,拟即以专用稿纸影印手稿出版。此议既定,承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教授俯允,是冬,专用竖格稿纸送至案头,书稿謄正旋即开始。

近六七年间,《象传校补》工作之得以顺利进行,始终要感激四方友人的指教、帮助和支持。扬州大学已故前辈祁龙威教授,虽素未谋面,然先生生前不惟多次来信来电赐教,而且转赠当地学者之最新论著。南京师范大学江庆柏教授,以往亦无一面之缘,竟枉驾寒舍,颁赐大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进士题名录》。北京友谊出版社王逸明先生,则馈赠稀见抄本影印件,使难觅依据的《孔广林》一传得以动笔。安徽大学诸伟奇教授、彭君华教授,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林金水教授,福建省文史馆卢美松、魏定榔二位先生,贵州省文史馆顾久、靖晓莉二位馆长,皆不时颁来各地古籍整理之新成果。历史所诸位友人,若袁立泽、林存阳、杨艳秋、李立民、梁仁志等,或购置图书,或搜寻资料,助我最多,亦受累最多。尤为感念不忘者,是台湾友人“中研院”史语所陈鸿森教授、文哲所林庆彰教授,二位先生专攻清代经学,多次颁赐研究论著,受教至深,终身得益。

《清代学者象传校补》六易春秋,蒇事在即,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先生厚谊,挥翰题签,鼓励鞭策。20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央文史研究馆肇建,首任副馆长、代理馆长叶恭绰先生之未竟遗著,六十余年之后,承现任袁馆长题签,由忝侧馆员之列的后学续成完书,薪火相传,后先一脉,或可目为今日文化建设之佳话一则。

二、校补凡例

(一)、本书题为《清代学者象传校补》,顾名思义,乃系就叶衍兰先生与叶恭绰先生祖孙二位合著之《清代学者象传》一、二集(以下简作《象传》),进行校点、补缺。

(二)、本书之所谓校,系指依照古籍整理之通行规范,对《象传》第一集之各家小传,以繁体字重行謄写,施加新式标点,并做必要校勘。补之云者,则是对《象传》第二集所缺之一百九十九家小传,遵循第一集体例,悉数补齐,以使原书克成完帙。

(三)、《象传》第一集所撰各家小传,篇幅长短不一,长者近千言,短者不过三五百字。此番补写各传,统以千字为限,间有参差,上下亦不出一二百言。

(四)、《象传》第一集各传文字,为晚清习见之史传文。此番补写各传,亦使用浅近之语体文,以求行文风格大体相接。惟事类续貂,自惭形秽,是否得体,惴惴不安。

(五)、《象传》第一集各家小传,引据史料例不注出处,然事信言文,可据可依。此次补写各传,恪遵前例,严格缀裁史籍,贯串成文,以保持全书体例之画一。

(六)、《校补》之幸能蒇事,仰赖前辈学者数百年之积累。有清一代之官私史籍、碑志传状、年谱日记、学案等等,皆为《校补》之依据,教益至深,感恩不尽。恭置案头,朝夕受教之晚近学者大著,则主要有钱仲联先生《广清碑传集》、卞孝瑄先生《民国人物碑传集》、张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别录》、袁行雲先生《清人诗集叙录》等等。《校补》工竣,饮水思源,谨向前哲时贤之辛勤劳作致以深切谢忱。

(七)、清代学术宏深,以总结整理我国数千年学术为特质,二百数十年间,才人辈出,著述如林。祖武不学,虽以读清代学术文献为毕身功课,然未明要领者尚多,所知不过其间之一二而已。因之此次《象传》之《校补》,错误遗漏当所在多有。敬请方家大雅多赐教言,俾便他日幸能再版,一一遵教订正。

三、第一集校勘举例

1
《冒襄传》。

传凡二稿,第一稿云: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南如皋人。副宪起宗子,为“四公子”之一。中明崇祯壬午副榜。年仅十有三,用台州府推官,不就。家有水绘园,四方名士毕集,风流文采,照映一时。尝辑同人投赠诗文,为《同人集》十二卷。年六十有三卒,私谥潜孝。先生所著有《水绘园诗文集》。

第二稿云: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南如皋人。父副宪公名起宗。先生生而颖异,举崇祯十五年副贡生。年才十二(一),即与云间董太傅、陈征君相唱和。又与张公亮、陈则梁等四五人,刑牲称雁,序于旧都。时尚未弱冠(二),姿仪天出,神清彻肤,见者目为“东海秀影”。应试来金陵,寓秦淮水阁,与方密之、陈定生、侯朝宗称“四公子”,琴歌酒讌,觞咏流连。秦淮故佳丽地,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先生顾高自标置,每遇狭邪掷心卖眼,皆土苴视之。有董姬小宛者,容貌艳绝,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先生一见悦之,姬喜甚,欲委身焉。时副宪公官衡永兵备使,先生前往省视。会献贼突破襄、樊,特调公监左镇军。先生痛父身陷兵火,上书万言于政府言路,历陈公刚介不阿,逢怒同乡同年状,倾动朝堂。其后公复得调,不赴,请告旋里。先生归吴门,于月夜泛舟,游至桐桥,邂逅遇姬,惊喜欲狂。遂与之渡浒墅,游惠山,历毘陵、阳羡、澄江,抵北固,登金、焦。姬著西洋布退红轻衫,观競渡于江上最胜处,千万人争步拥之,谓江妃携偶,踏波而上征也。先生旋赴白门秋试,姬买舟直抵秦淮。先生试毕,诸名贵置酒,宴先生与姬于河亭,演《燕子笺》。女郎满座,皆激扬叹羡,以姬得所归,为之喜极泪下。榜发,先生复中副车,而副宪公请假适归,姬父又积逋数千金,索者甚众,悉欲于姬身取偿,事久不集。虞山宗伯亲为规画,以手书并盈尺之券,送姬至如皋。闻者称快,而并颂宗伯之高谊也。

甲申变起,先生举家避难渡江,遁浙之盐官。国朝定鼎,始还故里。姬以劳瘁卒,先生痛之,为撰《影梅庵忆语》。先生诗文、书画俱工,性豪迈,喜宾客。尝辟台州府推官,不就(三)。家有水绘园,四方名士毕集,风流文采,映照一时。尝集同人投赠诗文,为《同人集》十二卷。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六十有三(四),私谥潜孝。先生著有《水绘园诗文集》若干卷。

校记:

(一)据冒广生辑《冒巢民先生年谱》,谱主以诗见赏于董其昌、陈继儒,事在天启四年,先生时年十四。

(二)据冒广生辑《冒巢民先生年谱》,谱主与张公亮、陈则梁等五人盟,事在崇祯九年,时已二十有六岁。

(三)据冒广生辑《冒巢民先生年谱》,谱主崇祯十五年中式乡试副榜,时已三十有二岁。明年始有授台州司李不就事。非如第一稿所云:“年仅十有三,用台州府推官,不就。”

(四)据冒广生辑《冒巢民先生年谱》,谱主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三月,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享年八十有三。叶先生疑为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所误,吴氏记冒襄生年为明崇祯三年。

2
《吴历传》。

吴历,字渔山,江南常熟人。诸生。居近言子墨井,因号墨井道人。以画名重海内,世称“三王吴恽”。尤善山水,宗法大痴,心思独运,丘壑灵奇而气韵沉郁,魄力雄杰。又深得王奉常之传,故能俯视诸家,独树一帜。所画《天池石壁》,曾邀仁庙睿赏。麓台论画,左石谷而右渔山,然非确论也。工诗,善鼓琴,书法坡翁,神韵极肖。初与石谷为画友,相得甚深,后假去石谷所模大痴《陡壑密林图》,日久不还,因之隙末。康熙五十四年,年八十四,强健如壮时。张汉瞻先生为作传,后浮海不知所终。或云卒年八十有六(一)。著有《墨井诗草》若干卷。

校记:

(一)据《重修常昭合志》之《吴历传》,先生卒于康熙五十七年,年八十有六。《清史稿》之先生本传,则记卒年为康熙五十七年,年八十七。据陈垣先生著《吴渔山先生年谱》,谱主生于明崇祯五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 ,享年八十有七。言之最确,足以信据。又据是谱,《传》称谱主“邀仁庙睿赏”,假石谷画,“日久不还,因之隙末”及“浮海不知所终”云云,皆不确,实系张冠李戴,以讹传讹。谨将援庵先生相关之考证文字,恭录如后。

据谱末《补白》记:

程祖庆云,先生常熟文学生,以画名重海内。所画《天池石壁》,曾蒙睿赏云云。按:先生布衣,非文学生。天池石壁为吴山十六景之一,石壁上镌赵宦光书“华山鸟道”四大字。山半有池,横亘数十丈,景奇胜。乾隆二十二年,南巡至其地,有《题吴历天池石壁图》诗,云:“我登鸟道华山巅,一泓天池乃俯视。设从山下望石壁,虚无应在云端拟。乃知居高见自广,游于物内迷美恶。渔山写照即境披,评图莫若评其理。”见《乾隆御制诗二集》卷六十九。所谓“睿赏”,当即指此。《清代学术象传》于“睿赏”上加“仁庙”二字,似误。

据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八十三岁条记:

冬,石谷跋先生《仿黄鹤山樵立轴》云:“此渔山得意笔也。深入黄鹤山樵之室,兼追巨然遗法,要非浅近所能想见一一,佩服佩服。甲午冬日,识于来青阁,耕烟散人王翚。”见《吴越所见录》六。此跋可破张庚“石谷晚年与先生绝交”之说。翁同龢《题石谷留耕图用渔山韵》有云:“意在欧罗西海边,渔山踪迹等重烟。题诗岂解留耕趣,荒却桃溪数亩田。”注:“渔山晚奉景教,浪游不归,其志与先生殊途。其借画事乃后人傅会耳。”按:翁同龢不信借画说,而犹信浪游不归说,则此谱之作不容缓也。

据康熙二十年辛酉、五十岁条记:

随柏应理司铎往大西,至澳不果行。

《画跋》云:“墨井道人年垂五十,学道三巴,眠食第二层楼上,观海潮度日,已五阅月于兹矣。”

据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五十一岁条记:

在澳入耶稣会。

据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五十二岁条记:

《耶稣会士档》始载先生名。先生洗名西满沙勿略,入会后又取西姓雅古纳。

据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五十八岁条记:

在江宁。

据是谱其后二十余年所记,先生在上海、嘉定、苏州、虞山间往返,服务嘉定教区最久。

据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八十四岁条记:

张云章《墨井道人传》作于本年。后之为先生传记者,概以此为蓝本,故每不知先生卒年。张子曰:“余与道人无一日之旧,而交石谷甚欢。然道人之高致,非独余高之,即石谷子亦高之也。”

据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八十七岁条记:

圣玛弟亚瞻礼日,先生卒。见墓碑。是为阳历二月廿四日,即本年正月廿五日,计后卒于石谷者百一日。葬上海南门外,由同会修士孟由义立碑。碑存今圣墓堂,题曰:“天学修士渔山吴公之墓。”

四、第二集补传举例

1
《赵执信传》。

赵执信,字伸符,一字淡修,号秋谷,晚号饴山,亦号无想道人、抱膝居士、知如老人,山东益都人。先生少工吟咏,颖悟绝伦,有“圣童”之目。康熙十七年,以第二名举乡试。翌年,成进士,年方十八,才名大振。旋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是时方征鸿博之士,绩学雄文,麕集辇下。先生少年科第,睥睨其间,纵横挥洒,倾倒座人。老宿若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诸先生,尤所引重,订忘年交。二十三年,典山西乡试,得人称盛。二十五年,迁右春坊右赞善,充《明史》纂修官,预修《会典》。先生好纵酒,喜谐谑,士以诗文贽者,合则投分订交,不合则略视数行,挥手谢去。以致不知者谓狂,知者则赞为旷世逸才。先生俯视侪辈,不轻许可,才益高,望益著,忌者亦益多,乃至竟有衔恨而落井下石者。二十八年,国子生洪昇新撰《长生殿传奇》成,送稿请质。先生雅好元曲,喜见佳构,同调共鸣,于是邀聚朝中友好,宴饮观剧。时值皇后卒,大丧未除,依清廷定规,京朝官百日内不得作乐。先生此举授忌者以柄,遂为给事中黄仪劾奏削籍,时年未及三十。一时文苑有诗云:“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先生既罢官归,益放情于诗酒。所居因园,依山构亭榭,怡情养志,不复为仕进计。独笃于气谊,济人缓急。莱阳同年友张重启削职归,为有司所窘,避迹依先生。先生馆之数年,经纪其丧,妥为善后。常熟诸生仲是保,走二千里追随,先生留馆十九年。及卒,亲笔论定诗文,择地安葬。先生工书法,真、草、八分,世所珍赏。性好游,尝远逾岭表,再涉嵩少,五过吴阊、维扬、金陵。所至以文会友,流连酬接,乞诗文、法书者踵至。徜徉林壑逾五十载,登山临水,兴会所触,直抒胸臆,每寄于诗。先生之诗自写性真,力去浮靡,得法于虞山冯班,称私淑弟子。时王士禛以显宦主盟诗坛,鸿生俊才多出门下。先生娶士禛甥女,初两家犹相重,后论诗不合,日渐疏远。先生终掉臂其间,自树一帜,著《声调谱》、《谈龙录》而唱为别调。乾隆九年卒,享年八十有三。所著有《因园集》、《饴山文集》、《谈龙录》、《声调谱》、《礼俗权衡》,凡五种三十九卷,合称《饴山堂全集》。乾隆中修《四库全书》,著录先生所撰《因园集》、《声调谱》、《谈龙录》三书。于王士禛、赵执信二位先生之论诗公案有云:“王以神韵缥缈为宗,赵以思路劖刻为主。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力锐于王,而末派病于纤小。使两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见所长,正不必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

2
《孔广林传》。

孔广林,原名广枋,后更广林,字丛伯,号幼髯,晚号赘翁,山东曲阜人。先生乃孔子七十代孙。父继汾,以乾隆十二年举人官户部主事。先生自幼随父官京师,后奉母返里,读经史及诗古文,学为举子业。乾隆二十九年,补博士弟子员,时年十九。明年,补廪膳生员。迭经乡试不中,进取功名之心渐衰。三十四年,究心《三礼》,搜汉义,兼学篆,撰《说文形篇》,集石鼓文。翌年,乡试复荐而不售,乃应宗子命,署太常寺博士。三十六年春,高宗南巡,先生随宗子恭迎,旋充复圣位捧帛官。秋,乡试再黜,仕进之念已灰。从此尽弃帖括,专意礼学。三十九年,其父为先生捐资得贡生,然先生进取意绝,不为所动,依然致力搜求郑玄经学遗著。迄于四十二年,所辑郑玄《六艺论》、《易注》、《书注》、《毛诗谱》、《三礼目录》、《郑志》诸书粗成,凡十八种、七十二卷。

乾隆四十九年,家难起。七月,因安葬祖母事忤宗子意,先生父遭劾奏。奉旨自议罚银,交豫工充用。后自认罚银五万。十一月,横祸再至,怨家挟嫌诬控,指先生父所撰《孔氏家仪》语涉悖逆。五十年三月,奉旨交刑部严讯。后以“撰述沽名”,交部议发伊犂。改请交银万五千代赎,得旨报可。八月,为筹措罚银,先生父南下江浙,乞援诸亲友。五十一年八月,病卒杭州。三弟广森为豫工解银,南北奔波,是年十一月,亦殉其父于九泉。老父及爱弟含恨而殁,先生痛叹:“我生一日,即抱憾一日也!”

嘉庆元年春,先生挈眷南游杭州。时曾姪孙婿阮元督学在浙,常于公馀过访。先生亦得与一方饱学之士,如丁杰、陈鳣、臧庸诸贤论学谈艺,往复辨证郑玄经说,颇闻所未闻。二年五月,返乡。先生念在杭得见诸君子所辑汉义,自愧不能競胜,表彰郑学之志搁置,转而游心词曲,排解烦闷。五年,撰《女专诸杂剧》成。七年,《斗鸡忏传奇》九易其稿,录成清本。八年,将先前所成之杂剧传奇、散套小令共录一集,凡八卷,题曰《游戏翰墨集》。十一年秋,始自叙年谱。明年,自号赘翁,撰《赘翁说》书之座右。先生最爱《元人百种曲》,而惜其择焉不精,十四年,择其尤者四十种,录存箧中。十五年,貤封奉直大夫。十七年,通录历年词曲诸作,彙为《游戏翰墨》二十卷。重录经学旧稿,题曰《幼髯孔氏说经五稿》。十八年,重行审校所辑郑玄经说,录成《通德遗书所见录》清本七十二卷。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卒,年六十有九。所著除前述诸书外,尚有《延恩集》、《幼髯韵语录存》、《温经楼年谱》等。

3
《丁以此传》。

丁以此,字竹筠,山东日照人。丁氏为一方望族,书香传世。先生幼遭乱离,贫而好学。年十八,往谒同邑先翡许瀚。瀚博通经史,尤精金石文字,以治朴学而闻名遐迩。先生朝夕追随,得悉朴学门径。尝以诸生再赴乡试,不得中式,乃弃去举业,专意古学,潜心于文字音韵。有清一代之古音学,昆山顾炎武著《音学五书》而导夫先路。及乾隆间,江永、戴震、钱大昕、孔广森、段玉裁、王念孙诸家继起,遂由经学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诸家之离析古韵,皆自《诗经》始。间三为韵发于顾炎武,连章为韵、句中为韵则出自钱大昕,及孔广森为《诗声类》,乃得通例十、别例十三、杂例四,其法大具。王念孙最享高寿,集诸家大成,分古音为二十一部,洵称后来居上。先生出诸家后,以为孔氏《声类》韵例不完,乃潜心其间,又分单句、连句、间句、连章、隔章、变韵六例,都为七十三例,历时十数年,结撰《毛诗正韵》四卷、《韵例》一卷。书成,以知音者少,故存之笥中。先生仲子惟汾,友馀杭章炳麟、仪征刘师培、蕲春黄侃,三人皆悉于音韵之理。惟汾请先生以所著质炳麟,炳麟亟宣扬之。师培、侃亦各为之序赞。

先生一生虽专攻朴学,然未尝忘经世。既究心声音文字,亦博识史籍并百家杂说,且及论兵之议。同治十年前后游济南,遇朝鲜士人谒孔林者,询知彼国乱局,因悟日本之野心,亦潜为吾国忧矣。光绪初,清廷选派学生赴英法习海军术,先生欲以惟汾往而不得。三十年以后,各省书院奉诏改学堂,济南既立高等学堂,遂命惟汾学焉。其后,惟汾奔走国事,至触当国者怒,累濒于危,先生益勉之。清亡,先生目睹军阀割据,国无宁日,忧国之思既深,居常宛抑。晚年,以既成《毛诗正韵》,复欲推其法以治古韵语,惟年事已高,未克如愿。疾革,谓惟汾曰:“不徒《三百篇》字字皆韵,即古谚谣亦若是。'恤恤乎,湫乎,浟乎。深思而浅谋,迩身而远志,家臣而君图,有人矣哉。’恤恤迩韵,湫浟韵,三乎字与家图韵,身臣人韵,浅远韵,三而字与思谋志有矣哉韵。类此者本欲自订成书,今已矣。汝可语季刚,季刚能集以成书,当于古韵发明不少。”季刚者,黄侃字也。

民国十年四月,先生病逝,年七十有六。所著有《毛诗正韵》、《诗草》等。先生故世十年之后,章炳麟太炎先生闻先生临终语,以先生能于二十六言之古谣谚中,觅得入韵者二十五,深表叹服。恨不能起先生于九原,一以类似之心得相质。

图片

《清代学者象传校补 (全三册)

三代学人跨越百年的学术接力

薪火相传,后先一脉

续写画、文、书“三绝”的文化佳话

全部写真手法摹绘,369位学者的画像,

顾炎武、黄宗羲等诸位学人生动可感、亲切呈现。

叶衍兰、叶恭绰编,陈祖武校补。

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吾以谓兴起人心,足资观感,莫图画若也。

—— 《清代学者象传序一》

全书原分两集出版,第一集是叶衍兰积三十年之力搜集而成,并撰有小传,用小楷书写,但生前并未印行,其孙叶恭绰继承祖父遗志,先于1928 年将第一集交商务印书馆影印问世。以后即着手继续搜集,经二十年之久,又得200人,编为第二集,由江西画师杨鹏秋摹绘,并私人出资,由珂罗版社影印出版。

此次整理出版,对原图继续影印,第一集小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祖武先生手写誊录并加标点;第二集,原书有图象无文字,由陈祖武先生仿第一集小传风格,为第二集补出小传,并手写誊录。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