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恩绵绵伴我行

 华文国雅科研院 2023-10-10 发布于江西

    虽然已离开校园多年,但我仍时常想起当年的校园生活,想起我的写作引路人廖涛老师。

    廖老师是我高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为了锻炼我们的写作水平,他不仅在班里成立了“五彩梦”文学社,还常常布置一些稀奇古怪的课堂作文,比如《排骨·菜汤·考试》《秤杆·手术刀·独木桥》之类的,让人感觉“头皮发麻”。

    那时,我刚从农村初中考入县一中,举手投足间处处流露出乡下孩子的“土劲儿”,在一群打扮入时的城里同学面前,显得格格不入。自卑像庄稼地里疯长的野草,占满了心田,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出现了退步的迹象。廖老师知道后,把我叫到他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瑞华,平时要多跟同学们交流,周末抽空去新华书店看看书,既能开拓视野,又能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学习越来越有滋味,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在廖老师的耐心教诲下,我渐渐爱上了阅读,并痴迷于写作。于是,我省下吃早餐和吃零食的钱,与同学合订了《读者》《青年文摘》《散文》《语文报》等刊物。为了使语言更优美生动,我常常把一些著名作家的名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以便写作时能够信手拈来。

    看多了别人的故事,我的心便蠢蠢欲动。记得有一次,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我就是我》的文章,于是在晚自习时,依样画葫芦写了一篇《我还是我》的文章。我洋洋得意地在文章开头写道:“记忆是个冰冷的女人,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文章写好后,我请廖老师点评。廖老师笑了笑,说:“瑞华呀,写文章时引用名人名言固然没错,但是不能生搬硬套,为引用而引用呀,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接着,他耐心地指导我把文章修改到满意为止。

    时光荏苒,步入社会后,我常年在异乡打拼,很多年没有回过母校,也渐渐和廖老师失去了联系。2012年3月,我终于从同学那里打听到廖老师的手机号码,得知他还在母校教书,已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廖老师在短信中对我说:“瑞华,谢谢你还记得我,那么多年过去了,还未忘师生情谊,知你在外宏图大展,老师很高兴,也很自豪。欢迎回家乡时回母校看看。”看完,我的眼眶湿润了。

    那年暑假,我趁回老家之机,去母校拜访廖老师,想不到时隔多年,他还能一眼认出我。廖老师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们紧挨着坐在长沙发上,谈起当年课堂上的一些趣事,畅谈文学和写作。我坦言已经辍笔好多年了。廖老师用充满期盼的眼神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瑞华,要在纷扰的尘世中坚持写作确实不容易,但我希望你能一直写下去,只要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终会取得一定的成就……”我微笑着点了点头,暗暗下定决心:我定会不负心中的梦想,不负恩师的殷切期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