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见齐宣王曰》、刘向《说苑·建本·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3-10-11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也。匠人斲而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

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

B. “匠人斲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

C. 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

D. 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邪剑”。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本。

B. 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C. 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 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安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4. 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10.BDF  11. B  A.正确。“任”,职责/任用。句意:认为工师能够胜任他的职责。/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B.错误。“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认为……小。句意: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众山就显得极为渺小。C.正确。“女”,第二人称代词,你/女儿句意: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只听见女儿在叹气的声音。D.正确。

12. C “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错,因果倒置。根据原文“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可知,刘向认为如果人因为他自己偷懒懈怠,无所事事,会使得他丧失做人的根本和名声。

13. 1)凡是有这四种发端(萌芽)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涌出。(“端”“扩充”“然”“达”每字1分)

2)所以那些把治理天下作为事务的圣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爱就能治理好国家,互相仇恨就是使天下混乱。(定语后置、“恶”“劝”“治”“交相”) 

14. ①孟子例举工匠和玉匠两个例子,来阐述君主治理国家时应当发挥贤人所学、尊重贤人所学。②建造大房子,工师找到了大的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③充分发挥玉匠的琢玉本领,璞玉经过玉匠的雕琢加工后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贤人充分发挥所学的治国之道,其理亦然。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孟子拜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的木料。工师找到了大的木料,大王就很高兴,认为工师能够胜任。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如果现在有块未雕琢加工过的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匠来雕琢加工它。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有什么不同呢?”

材料二:人在年纪小的时候,没有拜师学习以正根本,是不能立身处世保全天性的。幼小的人当然很愚昧,愚昧的人就会有荒诞的行为,愚昧的人荒诞行事,就不能保全自身。孟子说:“人们都知道用食物来充饥,却不知道用学习来医治愚昧。”所以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地学习和询问,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心性。现在人们如果真的能够磨炼自己的才能,使自己精神集中,细察事物的变化,通晓正道的要领,了解事物从始至终的究竟,游览广阔的境界,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逍遥自在,在尘世之外任意往来,高高地独自屹立,远远地超凡出世,这就是德才最高超的人心神得以自由驰骋的缘故。但是后世的人做不到这一步,避人独居,安静地思索,弹琴读书,追溯远古,结交贤德的大夫,学习、请教、讲解、辩难,每天以此自得其乐,还探寻引证世事,分别辨明利害,谋划得失,观察祸福,设立法度,制定法则,追本穷源,研究事物的真相,死后有留传的事业,生前也有显荣的名声,这些都是人的才能所能达到的。

但是也有不能做到这些的,那是因为偷懒懈怠,空闲日子太多而又无所事事的缘故,因此会丢掉根本而丧失名声。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仪容形状完全相同,但能修饰容貌的人会更加美好;天资禀性同属一个等级,但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因此用作打磨的磨石、玉石并不是金属,却可以使金属锋利,《诗》《书》上众多的言语虽不是我写的,却可以激励心志。那虚心提问请教的读书人,早起晚睡,磨砺精神,增长见识,以辨别不同的道理,所以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智意的本源,又凭什么来立身呢?骐骥虽然跑得很快,但遇不到伯乐是不能日行千里的;干将虽然锋利,但没有人的力量是不能自己折断东西的;乌号虽然是良弓,但没有排檠,是不能自行校正的;人的才华虽然很高,但不致力于学问,是不能成为圣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