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华文国雅科研院 2023-10-11 发布于江西
        “书画同源”,汉字的初文就是画画,就是观察、思考和表达。

  偶然,在一次讲授古典诗歌的课堂上,就像天神指引,如同鸿蒙初开,《诗经》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一句,让我面对经典时又多了几分敬仰,为诗人对形态、色彩、大小、速度、层次等的敏锐感觉和尊重常识而不失匠心的构思能力惊叹。

  抒情诗人自始至终在寻找形式美。一些意义明朗的诗歌,完全没有自我表现的欲望,而只凭纯粹的“物现”,就能带给人具体的美感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以无声的语言,教会人们绘画、摄影、作诗,乃至做梦。

  汉语诗人的写作,是同时生成影像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它是立体的、流动的。从“溯游从之”到“溯洄从之”,从“山一程,水一程”到“风一更,雪一更”,已经是动画的效果了。

  一首古诗,反复吟诵下,会激发人的精神活力,勾画起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场情景——“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明明是散点透视,但它似断实连的节奏和声线,就像博尔赫斯笔下彼此平行、互相交叉却永远不会相遇的道路,每一条各自显示它的偶然性。它的偶然性又预示和决定了立在它前方的、不可捉摸的、唯有沉默应对的命运。又恰似罗大佑歌词《海上花》中的意象,从那么“柔情的你”“深情的你”到“奇情的你”,梦游一般的温柔、缓慢、沉重,梦想一般真诚、执着、摇摆,飘忽不定,直至幻灭。对于诗人而言,意识的自觉伴随一个内心小宇宙的诞生和形成。它可能是一条悠游自在的小溪,一个茅屋三间、菜畦几垅的农家小院,也可能是一个想象中的神祇世界。诗人就靠这么一些琐碎的、小小的物象,来呈现他的那个小宇宙。

  与诗歌的写作理念一致,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房屋甚至人,总是隐在偏远的角落,或仅仅是寥寥数笔勾画一个轮廓,不占据主体的位置,以此表现士人内心的荒寒、落寞,或者疏离的谦卑心态。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不再相信自然天成的组合方式,而变成了一种人与自然之物心灵唱和的更复杂、更精致的伦理状态。相应的,诗歌和绘画,不再是对山水和自然的模仿,而是将山水和自然当做修炼知性和道德的、具有规定性和约束性的教科书和思政指南。自从有了刻在纸上的既成理念,真正的自然就开始退隐,拙政园、大观园等开始了它大兴土木的辉煌历史;对大自然的凝视和触摸,原本可以直接通过气味、声音、色彩、温度、方位、角度、时间、趋势、速度等来感觉,现在变成了模仿、测量、数量、形制、功能等可以规划和量化的事情。

  诗歌和绘画的美一样,赏析常可止步于“形象”。它的流水句,它的建筑格局,它的回旋往复又富于节奏变化,单是在牵引调动想象力方面,便足以销魂醉魄,抚慰凡心。而在追求知识的人那里,诗歌中意识的流动没有止境,诗在审美上高于任何说教、任何修行、任何劝诫和诱导——“道阻且长”,以脚步移位象征着意识流动,启示生命进程中幽玄的大道,那些凝结的情、纠结的义,最终会消解,只余下诗意盎然和想象辽远。这是古人的灵性智慧。

  基于早期农耕社会对牛羊关系和地位的共识,牛因为它辛劳苦作而所需甚少具有道德意义,其驯养价值远高于羊。当牛羊同时出镜,人们便习惯性地将“牛”放在首要或头排位置。有一个寓言式的例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为了鼓励齐宣王“保民而王”,牵出齐宣王生活中的趣事:齐宣王因为不忍心看到瑟瑟发抖的牛被牵去“衅钟”,而要求将其换成羊——以小易大,百姓便“皆以为王为爱也”,王因此有不被百姓理解的郁闷。孟子在这里表现了他杰出的心理学大师的能力,巧妙解开了齐宣王的心结:“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其实,不管怎么说,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指令,跟潜意识里认知的牛羊的价值和地位不无关系。

  美走向应用和社会经济效应无可厚非甚至是必须,只是,这个过程不应该忽略美的原初表现和美带给我们的最本真的感觉。“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固然可以看做是社会越发展,田园梦越不会褪色的内在追求和超越,但它以“羊牛”取代一般意义上的“牛羊”,就是为了将尚美和尚善达到平衡,实现真正的尽善尽美。经典的意义没有止境,今人发现和懂得古人的艺术用心和审美品味,不是维护秩序的需要,而是维护经典的尊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