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未乱的法治思想——《商君书·说民篇》解译

 扫地僧一一 2023-10-11 发布于江苏

题解:        

本篇商君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法治思想:治未乱。“民不治则乱,乱而治之,又乱。故治之于其治,则治;治之于其乱,则乱。”防患于未然的治未乱,才能治理得好;马后炮式的治已乱,只会增加新的混乱。        

如何才能取得治未乱的效果呢?那就是商君一贯主张的轻罪重罚。“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者。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       

轻罪重罚的思想,与当今罪刑相当的法治理念是冲突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今天我们面临的法治问题往往是处罚太轻,也就是犯罪成本太低。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受了西方“轻刑主义”的影响。大法党不是一直在推废除死刑吗?幸好这个底线我们还没有失守。其实西方对经济犯罪的处罚有时比我们严厉,至少刑法规定更严厉。大法党对这些当然是选择性失明。        

同时,我们一定要在当时的背景下考察古人的思想。在大乱斗的战国时代,臣弒君、子害父,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虽说“乱世用重典”不一定100%适用,但多数情况下是对的。秦国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变法成功了,而且执法严明。山东六国都变法,但变法本身就不彻底,而且,有限的变法成果也没有存活下来,玩的依然是权贵分赃制。        

正是因为洞察了战国时代这一根本症结,商君明确指出,强国的第一要务是严明法治,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公卿大臣,乃至君王,都不能以私心妨害法律的公正严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大提高法律的威慑力。        

怎样才能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呢?就是轻罪重罚。严峻的刑罚,配上违法必究的执法,臣民因为畏惧严厉的刑罚,连轻罪都不敢犯,重罪更无从谈起。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的法令必须清晰透明,尽人皆知。要做到,上至国君,下至全体臣民,都明白如何做才是奉公守法。这样才能建立法治的威严,整个国家才能有秩序、守规矩。社会有秩序、守规矩,君王才能做到“壹赏、壹刑、壹教”,才能汇聚民力,国家才能强大。所谓“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归根到底,法治严明是富国强兵的源头。        

至于商君猛烈排斥诗书礼乐,也事出有因。在那样的大争乱世,不积聚农战实力,靠礼乐教化,国家不会强大,更不可能一统天下。儒生们奔走四方,兜售诗书礼乐,则是搞乱了国君的思想。        

其实商君并不反对教化本身,因为他反复讲壹教的重要性,只不过商君要推行的教化,跟儒生讲的诗书礼乐是两回事。但那也只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从法家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来看,如果商君活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他完全有可能提出一整套全新的教化主张。        

法律公正严明,又能违法必究,就能做到治未乱。达到了治未乱的境界,百姓人人都知道该怎么做,官员们也就没有开不完的会,君王甚至可以垂拱而治。“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因为这样的国家,一切都井井有条,一切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先圣描绘了治未乱的理想状态。今天,借助大数据和平台化管理等科技手段,也许我们真的可以实现治未乱的伟大理想。当然,前提是必须有公正严明的法治。        

————        

原文:        

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徵也;慈仁,过之母也;任誉,奸之窜也。乱有赞则行,淫佚有徵则用,过有母则生,奸有窜则不止。八者有群,民胜其政;国无八者,政胜其民。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故国有八者,上无以使守战,必削至亡。国无八者,上有以使守战,必兴至王。        

译文:        

辩才和巧慧是乱法的助手,礼和乐是放逸的引导,慈和仁是滋生过错之母,任侠和声望是包藏奸邪的洞窟。乱法有了助力就会发生,放逸有了引导就会流行,过错有了孕育的条件就会出现,奸邪有了庇护就止不住。这八种乱象成了气候,民众就会压倒政令;国家没有这八种乱象,政令就会引领民众。民众压倒政令,国家就虚弱;政令引领民众,军队就强大。所以,有这八种乱象,国君就无法调动民众守土攻战,国家一定会削弱,直至灭亡。没有这八种乱象,国君就可以调动民众守土攻战,国家一定兴盛,直至称王于天下。        

————        

原文:        

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合而覆者,善也;别而窥者,奸也。彰善则过匿,任奸则罪诛。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        

译文:        

所谓“善”,就是亲私相护,彼此包庇罪行;所谓“奸”,就是彼此区分而相互监视。用“善”来治国,民众就会维护亲朋好友;采用告奸之法,民众就会维护法治。表彰所谓的“善”,罪行就被掩盖了;采用告奸之法,则有罪必罚。罪行被掩盖,民众就会压倒法令;有罪必罚,法令就会引领民众。        

————        

原文:        

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故曰: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        

译文:        

民众压倒法令,国家一定混乱;法令引领民众,军队就会强大。所以说,任用讲私情的“良民”来治国理政,国家一定陷入混乱,直至战败割地;任用遵从告奸之法的“奸民”来治理,国家一定治理得好,而走向强大。        

————        

原文:        

国以难攻,起一取十,国以易攻,起十亡百。国好力,曰以难攻;国好言,曰以易攻。民易为言,难为用。国法作民之所难,兵用民之所难,而以力攻者,起一得十;国法作民之所易,兵用民之所易,而以言攻者,出十亡百。        

译文:        

国家以难以获得的农战实力来进攻,投入一分,会收获十分;国家以容易获得的空谈来进攻,投入十分,会损失百分。国家推崇实力,这叫以难以获得的实力来进攻;国家崇尚空谈,这叫以容易获得的空谈来进攻。民众容易学习空谈,难于为国家努力耕作战斗。国家的法令激励人们艰苦耕作,军队的奖惩制度鼓励人们英勇作战,这都是用难以获得的实力来进攻,这样投入一分,会收获十分。国家的法令鼓励民众追求容易获得的空谈,军队也利用人们容易获得的空谈,这就是以空谈来进攻,这样投入十分,会损失百分。        

————        

原文:        

罚重爵尊,赏轻刑威。爵尊上爱民,刑威民死上。故兴国行罚则民利,用赏则上重。法详则刑繁,刑繁则刑省。民不治则乱,乱而治之,又乱。故治之于其治,则治;治之于其乱,则乱。        

译文:        

刑罚重,爵位才显得尊贵;赏赐轻,刑罚才显得威严。爵位尊贵,主上赐爵才是真正爱护民众;刑罚威严,民众因为畏惧刑罚,才会为主上出死力。因此,兴盛的国家执行刑罚,民众也会获利;赏赐官爵,主上就会受到拥戴。法律详尽,则刑罚繁多;刑罚繁多最终却会省去刑罚,因为民众畏惧刑罚而不敢犯罪。民众不治理就会混乱,乱了就治理,治理不好,又会造成新的混乱。所以,采用防微杜渐式的治未乱,就会治理得好;采用马后炮式的治已乱,就会造成新的混乱。        

————        

原文:        

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乱。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者。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译文:        

民众的心理是渴望得到治理的,但是他们的行事却往往造成混乱。所以,轻罪重罚,民众因为畏惧重罚,轻微的犯罪也不会发生,那么重罪更无从发生了,这就叫防患于未然的治未乱。重罪重罚、轻罪轻罚,那么轻微的犯罪也止不住,重罪就更无从制止,这就叫马后炮式的治已乱。所以,轻罪重罚,最终会省去刑罚,而成就事业,这样的国家会强大。重罪重罚、轻罪轻罚,刑罚就不可避免,而犯罪也不可禁止,这样的国家会战败割地。        

————        

原文:        

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民怯,则杀之以其所恶。故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        

译文:        

对勇敢的人,就用他们所追求的东西来赏赐,以激励他们;对怯懦的人,就用他们所憎恶的东西来处罚,以减少他们的怯懦。所以,用刑罚处置怯懦的人,他们就会变得勇敢;用赏赐激励勇敢的人,他们就会为国死战。怯懦的人变得勇敢,勇敢的人为国死战,国家就会天下无敌而称王。        

————        

原文:        

民贫则国弱,民富则淫,淫则有虱,有虱则弱。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三官无虱。国久强而无虱者,必王。        

译文:        

民众贫困,国家就虚弱;民众富有就会放荡;民众放荡就会产生六种虱害;有了六种虱害,国家也会虚弱。所以,对穷人,国家要用刑罚迫使他们努力生产,这样他们就会变富;对富人,要用官爵赏赐鼓励他们捐出钱粮,这样他们就会变穷。治国的关键就在于,让穷人变富、富人变穷。穷人变富、富人变穷,国家就会强大,农民、商人、官员这三种职业就不会产生六种虱害。国家长期强盛,又没有六种虱害,就一定能称王于天下。        

————        

原文: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故刑多,则赏重;赏少,则刑重。民之有欲有恶也,欲有六淫,恶有四难。纵六淫,国弱;行四难,兵强。故王者刑于九而赏出一。刑于九,则六淫止;赏出一,则四难行。六淫止,则国无奸;四难行,则兵无敌。        

译文:        

刑罚生出实力,实力生出强大,强大生出威势,威势生出恩德,可见恩德源自刑罚。所以,刑罚多,赏赐就显得贵重;赏赐少,才能显出刑罚的威严。民众有贪图,也有憎恶。贪图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的过分刺激;憎恶的是,耕作、战斗、捐出钱粮获得官爵、告奸这四种难事。放纵民众的感官刺激,国家就会虚弱;推行四种难事,军队就会强大。所以,成就王业的国家,在各个方面实施刑罚,而赏赐则出于农战一个渠道。在各个方面实施刑罚,放纵感官刺激就会停止;赏赐出于农战一个渠道,四种难事就会推开。民众不放纵感官刺激,国内就没有奸邪;民众遵行四种难事,军队就会天下无敌。        

————        

原文:        

民之所欲万,而利之所出一。民非一,则无以致欲,故作一。作一则力抟,力抟则强。强而用,重强。故能生力,能杀力,曰攻敌之国,必强。塞私道以穷其志,启一门以致其欲,使民必先行其所恶,然后致其所欲,故力多。力多而不用,则志穷;志穷,则有私;有私,则又弱。故能生力,不能杀力,曰自攻之国,必削。故曰:王者,国不蓄力,家不积粟。国不蓄力,下用也;家不积粟,上藏也。        

译文:        

民众的欲望有万种,但上升通道只有一个。民众不走农战这唯一的上升通道,就无法满足欲望,所以他们一定会专心农战。民众专注于农战,就能集中力量;集中力量,国家就强大;国家强大,就要消耗这些力量,这样国家就会强上加强。所以,能积蓄力量,还要能消耗力量,这样的国家就叫“攻敌之国”,一定会强大。堵塞走权贵门道上升的通道,以杜绝民众的私心;开启农战这唯一的上升通道,以满足民众的欲望;促使民众先做自己所憎恶的四种难事,然后再满足他们的欲望,这样的国家才能积累实力。国家实力强大而不消耗力量,就会挫伤民众的志向;民众的志向受到挫伤,就会走权贵的私家门路;权贵的私家门路大行其道,国家又会变弱。所以,能积蓄力量而不能消耗力量,这样的国家就叫“自攻之国”,一定会削弱。所以说,成就王业的国家不储蓄力量,百姓不储蓄粮食。国家不储蓄力量,因为这些力量通过民众在战争中释放了;百姓不储蓄粮食,因为国家的粮仓已经堆满了。        

————        

原文:        

国治,断于家,王;断于官,强;断于君,弱。重轻刑去,常官则治。省刑约保,赏不可背也,有奸必告之,则民断于心。上令而民知所以应,器成于家,而行于官,则事断于家。故王者刑赏断于民心,器用断于家。        

译文:        

治国理政、推行政务,百姓自己就能判断该怎么做,这样的国家能成就王业;需要依赖官府裁断,这样的国家强大;事事都要国君决断,这样的国家虚弱。轻罪重罚,百姓因为敬畏法律而不敢犯罪,这样刑罚反而成了摆设。选用官吏有常法,国家就治理得好。省去刑罚,需要邻里的保甲连坐制度;许诺的赏赐一定兑现;罪行就一定会被告发;这样,民众自己心里就会判断是非善恶。君上发布政令,民众就知道该如何响应。器物在家里做好了,达到官府标准,就可以通行于市,这样,百姓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成就王业的国家,民众心里自有判断赏罚的标准;制作各种器物,百姓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        

————        

原文:        

治明则同,治暗则异。同则行,异则止。行则治,止则乱。治则家断,乱则君断。治国者贵下断。故以十里断者弱,以五里断者强。家断则有余,故曰:日治者王。官断则不足,故曰:夜治者强。君断则乱,故曰:宿治者削。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译文:        

法令规章流程清晰明了,则上下同心;政令昏暗混乱,则上下异心。上下同心,政令就会畅行无阻;上下异心,政令就会阻塞不通。政令畅行无阻,国家就治理得好;政令阻塞不通,国家就陷入混乱。国家治理得好,百姓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国家治理得不好,事事都要国君来裁断。治国理政,最好的状态是在基层就把问题解决了。所以,基层就能解决问题的国家强大,需要上报上级才能解决问题的国家虚弱。百姓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处理政务就绰绰有余,所以说,当天就能处理完政务的国家,能成就王业。需要依赖官府裁决,处理政务就有些不足,所以说,连夜加班处理政务的国家,也会强大。事事需要国君裁决的国家,会陷于混乱,所以说,政务拖延不决的国家,一定会削弱。所以,治理得法的国家,政务不用等国君来裁决,民众也不必遵从官府,因为一切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风铃

2023年9月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