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笔记|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艾密尔 2023-10-12 发布于上海

“每学期教学一本课本的常规教学法统治教坛数十年,却是造就差生的源头。'课内海量阅读’才是消灭差生最重要的手段。”2017年7月,当我第一次在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中读到这句话时,内心是无比震撼的。要学好语文,光靠一本薄薄的课本根本不可能,相信大部分人都赞同。但是韩老师竟然将语文学不好直接归咎为课堂常规教学,这个批判味极重的结论略显大胆。

作为一个整天思考“怎样把语文课上好”,“怎样让孩子喜欢语文,学好语文”的老师,后半句话更是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课内海量阅读’才是消灭差生最重要的手段。”什么是海量阅读?怎么实施海量阅读?海量阅读真的有效吗?海量阅读能适合所有的孩子吗?海量阅读能作为普遍行为推广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半是心动,半是怀疑、审慎地开始读这本书,心动是因为我观照自身,认为自己学生时代优异的语文成绩就是得益于课外阅读,但同时,个体经验未必具有普遍意义,更何况教育原是手捧琉璃盏过独木桥,对任何理论的轻信,进而贸然在孩子身上实践,就是一种不负责任,不仅耽误了孩子宝贵的时间,更可能对他的成长造成巨大伤害。

书里的内容其实就是韩老师自2000年以来在班里开展“课内海量阅读”至今,共三届,计14年的实验教学笔记,包括海读实施设计方案、反馈、教师反思和修正、课例、成效等。

我越读越对韩老师感到信任、信服。

第一,我判断出书里的课堂是真实不加修饰的,是可信的。

第二,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把语文课的弊端反思得如此透彻、深刻。我自己的课堂上,有很多疑似无效的常规环节,一直让我存疑,而韩老师恰恰把它们都“揭露”出来了。

第三,韩老师所有的“颠覆式”改变看似惊世骇俗,却是完全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四,“海量阅读”施用星级目标,人人能达标,资质平平的儿童也能从中受益,而不会沦为“差生”,丧失学习信心。

第五,“海量阅读”不仅不和考试冲突,还有助于应试。

这一瞬间,“海量阅读”四个字好似黑暗中的一道光,为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我一下子想明白了究竟语文课该怎么上,该上些什么,不该上什么了。

……

这一个学期实践下来,感觉很多孩子都有了可圈可点的进步,自己对海读的信心也日益坚定。

正值寒假,我开始思考下学期的海量阅读如何实施,不由自主地再次拿起《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这次,又有了新的发现。感受一如我2017年7月初读这本书——只能用“心潮澎湃”来形容。

第一个发现是对于朗读及理解二者关系的思考。

韩老师奉行“读准是基础,理解是本能”,她认为,教师当充分重视朗读、背诵的重要性(有别于默读、浏览)。①

书中多处提及这个观点: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是通过大量诵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韩老师说:语文课上应该让孩子反反复复朗读,他们有事可做就不会感到累;相反,长时间地听讲对学生来说才是劳累的根源,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讲,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也只会是事倍功半。②

韩老师又说:朗读比理解重要得多,朗读会深入学生的血液,在他们成年后,甚至在他们垂暮之际,只要见到朗读过的文字,童年时的此情此景就会再现,大家会回到与老师、同学、父母共读宋词的无忧的童年时光。

我不禁想起薛瑞萍老师说,只读不讲对孩子的理解力是一种伤害。最好的反面例子:旧时私塾读书。

这两个观点看上去针锋相对,我一直在想,孰是孰非?

再读这本书,发现韩老师的意思并不是放弃讲解,而是不做庖丁解牛式的,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细刻式的讲解。

韩老师通过1-2个简短的问题讨论来达到讲解目的,细读教学实录,会发现韩老师的问题设计得非常精髓,往往这一至两个问题就能四两拨千斤,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这样看来,两位老师的观点其实不谋而合。

“细读文本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但教学应该化繁为简。教师的文本细读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需要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在孩子精神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做拔苗助长的蠢事。”③

“让学生的目光集中在铅字上,让耳朵沉浸在书声里,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这才是一个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责任所在。”④

第二个发现是对于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思考。

韩老师教学古诗词,第一步,仍旧强调朗读,花大量时间,让孩子读准字音。在反反复复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不但能背诗词,诗词的意境也会随着声音留在脑海中。

第二步,略作讲解、讨论。

韩老师提供了4种指导学生理解的方法。

一 归类诵读。还学过作者的什么诗?还学过哪些相同题材的诗?

二 学以致用。学生模拟真实情景运用古诗。

三 比较辨别。发现诗中的特别之处或特殊含义,分析原因。

四 不求甚解。老师说诗歌主旨,要求学生说出对应的古诗内容。

韩老师视“比较”和“引读”为两种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横、纵比较加深理解,通过引读使学生得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诗词。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方法,一定要有意识地放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另,韩老师还有个观点:阅读诠释经典的书更能提高对白话文的理解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对此观点我没有切身体会,不置可否。

第三个发现是对于写作文的思考。

肯定有家长心存疑惑:为什么有了满腹经纶的积累,却没有出口成章的表达?孩子的理解力、诵读量与作文水平不成正比?

韩老师是这样解答的:

其实,大家观察我们周围的人,观察一届一届学生,观察每个班的学生,就能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长处和短处。做事有条理的孩子,擅长理性思维,作文可能很少有错字、病句,“短、平、快”。

只能说,大量诵读优秀篇章,诵读到了一定数量,孩子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飞跃需要多少时间?或许明年,或许后年,或许进入中学后,但总会有这么一天的。

 我很赞同韩老师的想法,即使是学习了专门的技巧,以及不断地操练,写作还是和人自身的个性、性格关系很大,需要家长耐心等待。

文字出处:

  出自本书 第五章篇目5.1.1《主题学习丛书口头填空题的选择》P217

  出自本书 第六章篇目6.1.1《古诗集体预习没有预设也精彩》P257

  出自本书 第一章篇目1.3.2《二、化繁为简诵读古诗》P27

  出自本书 第六章篇目6.5.1《第一次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P3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