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年级上半学期 家长会发言稿

 艾密尔 2023-10-12 发布于上海

这是我2年前暑假里写的一篇旧稿,现在看来,某些观点仍然不算过时,不止是二年级的家长,小学其他年级家长(尤其低年级)也可以拿来参考。

感谢好友思思大人在我撰写的过程中,从她家长的角度出发,对我的文章提出诸多专业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倾注了许多心血,谨以此稿纪念我俩共同走过的2017年夏天。

二年级上学期 家长会发言稿 2017.9

各位家长:

欢迎大家参加今晚的家长会。

1年级就这么过去了,孩子整个小学的1/5生涯已经结束了。这1年看似一晃而过,但我知道许多家长一路走来,走得非常辛苦。就拿“住处”来说——有的从北京“举家”搬迁过来,父母连工作都换了,一切重新来过;有把浦东、松江别墅空着,过来租房子的;有的打算1、2年内搬家,宁可不住新江湾城的房子,要把房子买得近一点;有的为了让孩子早上多睡一会儿,本来乘校车的,改成了父母送……

仅仅是住处的变化在我们班级就有近十例。大家下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什么?为了孩子,为了从小给孩子打下成功的奠基石。有没有哪位家长是来“随便读读”的?大家都是对孩子的未来有想法,有规划的。

各位爸妈可能都在感慨,现在外头牛娃千千万,山外青山楼外楼。我好朋友的儿子今年5岁,在读大班,2岁就开始诗词启蒙,我们每天背的小古文有很多他都已经会背了。前几天他妈妈给他讲“登幽州台歌”,小孩子自己很有感触地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就像《感恩的心》里唱的那样,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的好友不光是语文上花功夫哦,数学读百花、学而思、英语已经学完了3本教材。我对我好友说:你儿子真是不得了,比有些2年级的孩子都厉害。

所以进了名校,不代表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代表你的孩子就从此走在光明的康庄大道上了。4、5年以后,你的孩子未必就一定能超过普通小学的孩子。学习最重要还是看个人努力。有的孩子进了小学就发现自己不再是佼佼者了,身边聪明又努力的同龄人那么多,等孩子进入中学,他会更强烈地体会到,中考,高考带来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残酷,有时甚至是机器性、非人性的——那么,什么才能保证我们的孩子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可以占据领跑的地位?学习态度、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决定一切,这3者是并列排在第一位的。

我就拿我们班级举例子。上学期末的机考综测成绩非常好,但是期末笔试的三门科目就很明显地滑坡了。为什么呢?孩子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原因,骄傲了放松了题目都不读了,各种失误。另一个原因是题目本身的难度增加,机器上的题目都是单项选择题,题型简单题量少,快的人几分钟就做完了。做卷子就不一样了,题型丰富题量大,这个时候学习习惯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习惯好的,他就很耐心读题,很仔细地做,不漏题,做完了再检查,检查完一道划掉一道。失分的孩子,有几个是不会?再让他做一遍都会的。就是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顺便插一句,语文为什么考不好?两个原因。

一、不审题,或者题目看不懂。卷子上有这么一道题目“____是个活泼的绿孩子”,平时课堂上老师是训练孩子读题的,会读题的孩子就知道,题目这么读“谁/什么是个活泼的绿孩子”,答案就出来了,是“夏天”,有几个小朋友不会读题,就写“这”。这样的错误在低年级比较多。

二、写错别字,0号本发下来,有的家长一看孩子默写错,马上让他订正5遍、10遍、20遍,结果发现一点用都没有,家长就纳闷了,我们家的孩子好像记性没有别人好。是这样吗?你去看,认真写字的小朋友写错别字的概率,一定比不认真写字的低。错别字多的小朋友,大部分人字也是一塌糊涂的。上个学期期末三门功课综测,前10位摘星小能手里有9个写得一手好字,有2位是一直拿班级写字比赛一等奖的。想少写错别字,不是让孩子抄十遍抄百遍,而是让他认真地写字。这是练字最功利的好处。上外附小和复旦附小都要求孩子把字写得和字帖一样。

接下来我要谈5个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关键的问题。

第一、学习一定要超前一步吗?

有家长和我说,一年读下来会觉得, 0基础果然不行,跟不上。他的结论是,读书就要提前读。为了赶超上来,在暑假里,让孩子提前学2年级的语文,每天抄词语,3遍、5遍、10遍。甚至还有让抄课文的。这么做的不止一个家长。那么我想问,为什么那么多从小上补习班的孩子上了3年级之后,成绩会一下子掉下来呢?超前读真的有必要吗?我们班有2个小朋友都是0起点,可是他们现在适应得很好。是因为他们智商高人一等吗?不是,习惯好

小A基本没有学前班的经历,上了小学以后,她的父母就开始从方方面面去帮孩子培养习惯,我们在学校里所进行的一切生活习惯的训练,理书包、理桌肚,小A都做得很好,现在她的学习状态稳定地排在班级前十。这就是好习惯的强大力量。反观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学,入学的面试成绩在年级里都是冒尖的,,但是不重视习惯,让他读题他不读,让他检查不检查,学习不断退步,我就很感慨。

除了习惯,父母的关心也很重要。我希望家长们能关注班级通知群,小A妈妈告诉我,她是把班级群置顶的。通知群你要看,不要屏蔽,不要老师发了啥通知都不知道,或者几天以后才看到。有的家长可能觉得我夸张了:家长看个微信群和孩子成绩有什么关系?我没有夸张。我知道你们工作很忙,但是你要知道,除了你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你的生活意识也会影响孩子。孩子看到一个班级群在父母眼里这么重要,他会怎么想?我告诉你,他也就同时懂得了——你非常关心、重视他的在校表现和学习生活。

第二,有些家长对我说孩子开始叛逆了,不听大人的话。“叫伊做啥,伊勿做额。”还有个爸爸很淡然地和我说:“小家伙只怕爸爸,其他人都不怕。老师,你在学校里多管管他哦。”我就很惊讶,你一手带大的孩子,带了7、8年,不听你的话,你觉得他这是人还小不懂,指望等他以后长大了,懂事了,自然而然就听你的话了,可能实现吗?不可能。怎么办?靠父母自己。你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严加管教,让他绝对服从你的话。这样等他服从习惯渐渐养成了,人也大了,你慢慢放松约束,你会看孩子越来越懂事,孩子会看你越来越可亲可敬。你现在对他顺从,他哭了他闹了,你就心软了,让他为所欲为,到了以后,你一旦不满足他的要求,结果会怎么样?他一定会对你怀恨在心。所以古人说“爱之必以其。”“道”就是指正确的方式,不按正确方式来的,叫溺爱。溺爱孩子的结果就是害人、害己、害孩子。

让孩子服从也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父母的要求要合理。比如,一个妈妈每天都把孩子的时间用各类习题塞得满满的,甚至把卷子塞进书包,让她下课就做,孩子就不想做,就用“拖”表达她的不满。这种情况,我是支持孩子的。也有在学校里字写得好好的,本子准时交的,在家里就是完全相反的状态。家长要分析,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不肯做。

第三,怎么表扬、奖励孩子?

家长们为了激励孩子读书,会允诺一些物质奖励,这无可厚非,但是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家听听这2个例子:1.班里有个孩子一次练习得了好分数,要一个800块钱的玩具,家长就买了。2.孩子说,只要期末的综合练习1门功课在多少分以上,妈妈就会带他去外国旅游。

我对这2件事有3点想法:1. 物质奖励不宜太丰厚,最好少花钱多办事。你现在给的奖品这么丰厚,以后只能给更贵、更好的奖品孩子才能满意。就像一个成年人,给他逐年涨工资,他会越干越有劲。如果工资每年减,他要么跳槽,要么失去劳动热情。其实有的时候,一句发自内心的口头表扬在孩子心中可能是胜过物质奖励的。我建议家长多精神鼓励。当然你觉得你家钱多,不缺钱,那当我没说。

2.奖励的设置要重“过程”而非“结果”。家长都很看重期末的考试,所以平时不给奖励,到了期末想孩子认真复习,所以就给奖励。孩子很聪明,他就明白了,原来读书的目的就是分数,而不是为了学到本领。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会把全部关注点都放在偶然的一次考试上,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买玩具,去旅游,这样的奖励可以有,但是我建议改为“如果你这一学期态度认真,表现良好。”让孩子知道,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孩子可以犯错,但是他可以调整、修正。那么孩子即便最后没考好,他也不会丧失继续学习的勇气。

3.对孩子说话要慎重,不随便做承诺。在第二个例子中,假设孩子没考好怎么办?你会把旅游取消吗?取消了,孩子就会恨学习恨考试恨爸爸妈妈为什么这么狠心提这种要求,这种恨还会越积越多。不取消,讲他两句,让他表个决心,还带他去,孩子嘴上不说,心里一定会想,哦,原来爸爸妈妈言行不一的。类似的还有,妈妈对孩子说,你今天功课再拖拉,晚饭不要吃,不许回家住。结果孩子又拖拉了,你不让他吃晚饭他觉得你是恐怖的暴君,你让他吃晚饭他觉得你没啥威信,说话是不算数的。所以对孩子说话一定要慎重,他们的想法是很单纯的,脑子不会转弯的。

另外,考前的“激励”往往有害无益。因为孩子对诱惑没有抵抗力,你提前告诉他要去旅游,他就会想啊想,把这件事一直放心上,上学期期末的时候,有个小朋友天天对我说,老师,我假期要去外国什么什么地方玩。他在心里已经提前给自己放假了。不要说孩子,大人也一样。好比你现在手头有很烦人的工作,突然间告诉你等下送一块蛋糕慰问你,有多少人会心无旁骛地继续埋头工作呀?在考试前,你要做的,是尽可能督促和扶持孩子和他一起复习,三门功课孩子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帮他补缺补漏补差,全力以赴,不是传达一些无关信息,买玩具、出门旅游都是无关信息。

第四、怎么才能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我们班近10个孩子坐不定,上课很容易走神,开小差。家长去医院看,查,查下来很少有真正的注意力缺失症,有的医生说:补点锌。有的医生说:是缺了一点锌,但是可补可不补。家长也搞不懂是怎么回事了。到底怎么办?有办法吗?有。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时间的最好方法,就是和孩子一对一地相处。

从我们班的孩子身上,我真的能发现“一对一”陪伴的神奇力量。我和小B爸妈说,小B学习那么自觉,好像天生就喜欢学习一样,一点都不用担心。他爸妈说,从生下来就全程自己带,不知道多少吃力,花了多少心血。这就是陪伴的力量。把孩子送到一个个培训机构去,家长坐教室后面或者外面等孩子,这不叫陪伴。

这里有一段话,请家长们一起读一下——这样一对一的关注与呵护,使孩子确认自己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和备受珍爱的。这种独一无二、备受珍爱的感觉,是儿童战胜困难、实现成长的信心与力量的最重要的源泉。

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经常被送去补习班补课,然后补得很好很好,学习能力有根本提升的,这样的例子我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我看了几十本中外教育理论和实践书籍上也没有。这是小学阶段,中学我不知道。为什么呢?理由就是课外补习班和班级一样,都是一对多的授课方式。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你哪怕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想办法抽点时间出来。

第五、最重要的仅仅是成绩吗?这个问题不是家长提的,是我提的。

上周微信群里通知要收朗文书费,有小孩子没带,说不知道。我说你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3个人都在群里,一个人也没看到?他说,爸爸、妈妈工作很忙,不看群的。爷爷只看和成绩有关的内容的。

成绩很重要,看到孩子用功,父母、老师都很欣慰。但是请你们不要忽视了孩子的性格发展和人格培养。今年5月,复旦附中一个高二女生会考成绩不理想,跳楼了,这个女生从初中开始就有抑郁症,一直在吃药。不要觉得抑郁症离孩子很远。孩子的心理健康你们关注过吗?

我们班上最受欢迎的女孩子,是小C,不光学习认真成绩好,整个人都特别阳光,看到谁都笑嘻嘻的,很愿意帮助别人。我有时和小朋友聊天,就问你的好朋友是呀。好多人说小C。期末写学生手册,有个栏目叫同伴的话,小朋友们找自己的好朋友帮你们写,小C和小D的座位前面排长长的队,等着他们给自己写评语。

还有的小朋友整天埋头苦读,已经算是班级、年级里的学霸了,可是学霸却不懂得怎样和人相处和交往,会讽刺别人,白痴,笨蛋。这样的话不知道哪里学来的,任何一个任课老师从来不说的。

其实现在这种孩子不在少数,上一次著名的心理学家陈默开讲座,里边就提到,有很多奥数拿奖的孩子,中环杯、小机灵杯、亚太杯,各种杯都可以拿到很靠前的名次,但是孩子的性格有很大问题,最严重的发展到打父母,这就是需要进行心理治疗了。

家长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只要成绩好就够了。”且不说现在的民办初中录取生源不光看成绩,还看孩子的性格,情商,就算你强大到单单靠成绩,最终考进名校,成为天之骄子、天之骄女,孩子总是会遇上挫折的吧?你要从小就培养他抗挫的能力,宽容、大气的性格,管理自己的情绪,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我举个自己的例子,高考的时候,我是虹口区排名第3的区重点考进的复旦,我有个同学,高分考进全国重点复旦附中,又高分考进复旦的,显然她比我厉害。后来发现,这个同学有点难相处,复旦要求学生第一年必须住宿,不能申请走读。复旦学子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嘛,外地人挺多,一个寝室6个人可能会有2个上海人,4个外地人。学霸就说外地人素质低,看不惯他们,不喜欢她的室友。3个月就要求辅导员帮忙换寝室。辅导员开导他几句,他说“我干嘛要讨好外地人啦?”后来大学毕业之后,也总是因为和同事,和上司处不好换工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的这个学霸同学,在学习上是响当当的优等生,在个性上、在对社会的了解上,其实是不合格的。有许多学问是一纸试卷考不出来的。所以我觉得“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我们班有个孩子,老打别人,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半年前对方曾经打过他一下,别的孩子笑一下,这个孩子又打,说别人是存心嘲笑他,说班里除了某某某其他人他都讨厌,还说某某某是他的死对头,他身边的人都不敢惹他,那这个孩子就开心快活了吗?他总把和别人的磕磕碰碰放在心上,其实也是很痛苦的。

关注孩子心理成长的同时,家长自己也要放平心态。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2个小朋友发生争执,一个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被打耳光了,非常生气。但是事实了解下来,发现这其实是发生在2个好朋友间的一场意外。这2个孩子平时是一前一后坐的,坐前面的把手放到后面的桌子上,要和他玩,后面的去推他让他不要放,他就继续放,对方就“啪”打过去,一下子打到他脸上了。事情发生之后,没多久2个孩子就和好了。

我想说,孩子在交往中,磕磕碰碰很正常,我作为班主任对类似这样的事情都是持“大而化小,小而化之”的态度的。我相信,当孩子懂得同学之间一切的恩恩怨怨不要去锱铢必较的时候,等他将来长大了,生活的浊浪一旦打过来,他一定会说:天空飘来5个字,那都不是事。有这样的生活态度的人会是很大气,能担负重任的。我不会说孩子间一旦发生纠纷,被打了一下,被踢了一脚,就去向家长反映。你知道了之后不放心,又再亲自去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孩子本来都忘记和别人的矛盾了,你这样做是很容易影响孩子之间关系的正常发展和集体生活能力的培养的。

有个妈妈来找我,说孩子总是粗心,怎么办。我就问她,孩子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我看你们平时把她照顾太好了,她在学校里,一会手帕落食堂了,上课了发现书没拿,字典没拿,叫她去一趟我的办公室,她说不记得在哪里了。妈妈说有的,家里面什么东西都要送到她面前,东西就在她眼皮子底下,她看不到。我说那么好啦。能力都是相通的呀。所以我说家长们,孩子的事情让她自己做,就是这个道理。

我听说有的家长在比较年级里几个班的老师,说我不抓成绩抓行规。我绝不是不重视成绩的,我把学生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看得那么重,是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凡是生活习惯不好的孩子,学习态度也不会很好。贪图玩乐的孩子一定是厌倦学业的,生活中怕麻烦,缺少耐性和毅力的孩子,在学业上也必定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 

以上是我从班主任角度谈的5个问题。有的是孩子身上还没出现的,有的是孩子有家长没注意到的,还有的是孩子有家长知道却没放在心上的。如果你觉得孩子有问题,但是对成绩没影响啊,也希望你不要盲目乐观,还是要重视起来。

【语文学习】

下面我来谈谈语文学习,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关心语文学习,以往小升初,数学>英文>语文,奥数证书在手,择校基本不愁。如今小升初,语文>数学>英文,语文不好,名校也拒收。

我们再来看看高考。一定有家长关心过高考近年来的改革,科目的难度有升有降。难度降低的是英语和数学,英语高考可以考2次,取成绩好的一次计入总分。数学的命题也在降低难度,难度提升的是选考科目,本来3+1,变成3+3了,但是小三门是用等级制A~E一共11级来计算,等于分数差个6、7分的话,差距也不会很大。只有一门科目的广度、难度同时在提升,就是语文。

2017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分布,满分150,一共四个板块一、积累运用10分,是一个新题型。二、现代文阅读32分,三、古诗及文言文阅读38分,四、作文70分。

积累运用是2017才出来的新题型,是什么?我们看一下2017的春考题目。这道题目其实就是以前的诗句默写,但是比默写难,因为还要考文化常识和知识迁移。一共有7分,最后算下来文言文要占到45分!是除了作文之外,分数比重最大的部分。

文言文不光占的分数大,有专家专门做了调查:文言文好的,作文和现代文基本不会差,文言文弱的,哪怕现代文分数高,作文一般都差。而且这样的学生大多进不了重本线。

高考满分作文和文言文也有关联。2012-2015全国一共有46篇满分作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一篇满分作文是纯粹用白话文写出来的,大多数都是半白话和半文言写成的。你们可以去网上查阅一下。

2017年的全国2卷作文题,直接用古诗文做题目,如果文言功底差,可能是看不懂题目的。

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各路媒体早就报道开来了:语文会慢慢成为拉分科目。这不是炒作,是事实。未来一定是得语文者得高考,而且语文的成败全看文言文。

有些家长和我说,老师,我们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在语文上了,成绩没起色。也很着急。确实,语文不是一门短期内能靠集训突击,一蹴而就的学科。但是这些家长又总是道听途说,盲目效仿,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你自己心里没底的话,请你跟着我走,好哇?

作为一个本科复旦中文系毕业的人,我就很负责地告诉你,文言的成败取决于三点:一、经典篇目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是硬功夫。积累,指的不是看过读过想过,而是能流利地背出来。二,中外文史常识是备考的材料库。三,文言写作。目前阶段不用考虑了,因为它必须是建立在第一点的基础上的,是需要厚积薄发的。

今年9月起,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教材,也就是“国编教材”。明年升3年级,我们也要用这本书了。我的理解就是为了“顺应高考”。它大量增加传统文化的篇目,有人称为“飙升”。小学阶段,古诗文占到整册教材的38%,平均每个年级要学20篇古诗,这是部编教材一年级第一单元出现的3首诗歌,熟悉吗?《日有所诵》里的晨读对韵,编入课文了;这是明代诗和唐诗。有的以往五年级学习的古诗,放到一年级来学。初中七年级的教材,古文要占到60%,而且还有专家在讨论,是不是比例要继续上升。

部编本教材的第二个亮点,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每单元有个环节叫“和大人一起读”,一开始就引导孩子的读书兴趣。所以,扩大阅读量是趋势,课外阅读课程化是趋势,读整本书是趋势,亲子阅读、全民阅读是趋势,让阅读成为习惯是趋势。

部编本的两大变化告诉我们:得文言者得语文,得阅读者得语文。

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把眼光放得长远,教材一直在变,学语文如果盯着教材学,怎么可能学得好?而且小学加中学一共24本教科书,全部加起来也就是薄薄的一沓,就是全部背熟也根本不能给孩子足够的营养。让孩子埋头苦做《一课一练》,《每日精练》各种习题,更是在舍本逐末,可能孩子的确因为做题,某次语文成绩提高了,可是光靠做题是学不好语文的。你周围如果有考进复旦、交大的孩子,你就去问问嘛,在语文上,有没有是把教科书吃透,做了大量题目,最后高考成功的?

有的家长和我说:“老师,没时间阅读呀,小朋友课内的都没学好,课后生字都默不出来,我要给她复习的呀,我要让她把字抄10遍!”如果你现在不课外阅读,只读语文书,成绩再好,到了三年级作文写不好,还是一样会变差,而且很难扭转了。到时候还不光是语文一门科目差,其他科目都会受到牵连!

想要语文好,你根据我的要求,认认真真抓好三件语文日常事:练字、日记、阅读。练字,刚才说过了。日记,之前办过《班级作文周报》,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写作热情,有几个小朋友会写,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参与。从二年级开始,我会鼓励孩子们写日记,起步阶段先把句子写通顺,字数30-50字。不需要父母包办,就让孩子自己写。每天10分钟,写不完也不要写了。最后一点是阅读,阅读要得法,中外不拒亦不惧,中国的外国的都要看,海读精读两不误,你既要大量、海量去读课外的闲书,还要反复精读其中的优秀作品,对于经典作品,要背出来。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孩子的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我从一年级开始,可以说是“摇旗呐喊”,希望家长每天读书给孩子听,响应的人大概1/3,不多。现在是2年级了,我继续呼吁,希望你们能和孩子一起共读。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学英语都知道要读原版绘本,要读桥梁书、分级读物,那语文不是一样吗?一个学语文的人,怎么可以不读书呢?写一辈子的作业,比不上读一年的书。

优秀的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像小E,走哪里书带到哪里,小F,一直泡图书馆,1年级就可以独立阅读哈利波特了。我家访的时候,小G妈妈还和我说,她有个亲戚中考,语文考了130几分,英语也是超高分,问他怎么做到的,孩子说,就是看书呀。这就是我们身边真实、成功的例子。不是我编的,你们可以去问一下。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每天的阅读作业,那个YD,不要当成附加作业,有的人光记录书名,内容根本就没有读,弄虚作假来应付老师。

还有,读本的选择非常重要。读书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挑选一些美的、有难度和深度的书来读。有妈妈和我说,孩子平时很闹腾,一看马小跳,就会安静下来,边读边笑,一口气读完。我告诉她,读马小跳,不仅阅读水平提高不了,孩子还容易效仿书里的不良品行。如果你的孩子永远在读米小圈、马小跳、笑猫日记、拇指班长,这样一点营养也没有的书,他不管读了几本,他的阅读水平都不会有提升。一个永远只会看笑话和《故事会》的人,你觉得他能看懂四大名著吗。再举个数学的例子,一个孩子如果永远只做一加一等于二,你觉得他去参加奥数考试,可能考得出来吗?语文同理呀。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1、2年级,读整本书的能力如果到4年级都没有培养起来,可能这个能力今后就培养不起来了。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从现在开始,让孩子接受一些挑战。

看好书很重要,不是所有畅销的,有名气的书就是好书。这个暑假我也一直坚持在读书,我希望我的学生能看到老师都在看书,他们会觉得自己也要看书。有些我想看的书图书馆没有,我就自己掏钱买,我在当当买了一批书,有一套书叫《口袋里的爸爸》,一共7本,当当童书排名200多,宣传语是这样的:中国首位迪士尼签约作家杨鹏畅销百万的作品;不可思议的想象,不同凡响的夸张,不可复制的喜剧。新闻出版总署推荐。我就挺感兴趣,还特意看了买家的评论,洋洋几万条好评“书很不错,女儿很喜欢。儿子很爱读。孩子一个晚上就读完了2本。”等我买来自己看了,看完第一本我就开始心痛,是银子打水漂的心痛,这书就是垃圾,现在的书商怎么能那么无耻,一点底线都没有!新闻出版总署不负责,家长同样不负责,如果那些给好评的家长知道这本书写的是妈妈整天骂爸爸赚不到钱是废物,爸爸整天装有钱,打肿脸充胖子;为了超过学习上的对手,爸爸帮儿子作弊;路上捡到1块钱,爸爸严肃地让孩子把钱上交,下个路口捡到1万块,爸爸让孩子把钱藏起来……诸如此类庸俗恶心的内容的话,会作何感想。现在的家长都很舍得给小孩花钱,但是你知道你有可能是在花钱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受污染吗?你要对孩子负责,就自己先读一遍,或者问一问读过的人。不要光问孩子,好看吗?看他哈哈笑就觉得书很好,现在好看的烂书很多。

这个暑假,我还自费去参加了一个培训活动,在南京,5天。我是在网上看到的,觉得内容很丰富,研讨的主题涉及图画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古诗、现代诗教学、还有些新名词:项目化学习等等,我就去了。我觉得我也年轻,也希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更多优秀的老师交流和学习。像我老早开始做儿童阅读课程化了,我把课外阅读纳入了语文课堂,要求孩子背儿歌童谣,给孩子讲绘本,讲故事,开展全班共读整本书活动……这些我们学校里基本没有什么老师做的。有的家长还不支持,担心是不是应该先把教材吃透,学好呀。所以有时候我想推广一些读书活动也是很有难度的。但是你看,现在是国家自上而下来推动阅读。

还有少部分家长执迷不悟,为了出国,要让孩子进外企,抱着把英语当作母语来学的态度,在英语学习中投入大量精力,我告诉你,这样的做法大错特错,最有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半吊子,中文学不好,英文也学不好。因为我们的母语是汉语,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你不可能给孩子打造出一个纯英文的环境,让他24小时听说思考都用英语,最后孩子只会受到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双向伤害。你先要在孩子身上花大力气的,一定是语文。

我讲一下我这个学期的读书计划。除了《日有所诵》和《绿野仙踪》之外,其他书都不用买的。

分五个版块,我要着重说一下经典诵读,这一块上我会花大力气。

经典诵读就是背诵经典。哪些东西是经典?有的孩子1年级就开始读《论语》,这只会败坏他学习的胃口。一开始应该读什么?儿歌童谣,这叫“桥梁”。这也是经典啊。一年级我们已经通过《日有所诵》背诵积累了近万字的儿歌。到了2年级,我们一方面继续背儿歌,另一方面开始背成语接龙,歇后语儿歌,成语儿歌,俗语儿歌和谚语儿歌,目的有2个,一是识字;二是为今后读经典打下基础。像《日有所诵》下册有32篇《晨读对韵》,但是量还不够,我会额外做一些补充,包括一些古诗也会穿插进来。我的目标是:每天背诵100字左右,一学期背诵8千~1万字。

我会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就完成当日的背诵,但是回家后需要复习巩固,你要让孩子读10-20分钟。这项作业全凭自愿完成的哦,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真的能做到,3个月可能就会有变化,1年下来一定会有不同。

精读全是绘本,每周用1节课讲。品读书全是孩子假期里读过的,为什么呢?因为有时候孩子读书读得很快,一遍就过,其实什么都没有留下,一些优秀的书是应该反复读的。

自读这一块,我会用小思阅读平台来进行每个月的阅读评比,平台上有些题目设计还不够完善,如果孩子做不出里面的题目,家长也不要认为,孩子读书没有成效。更不要效仿这些题目,在孩子读书时问他类似的问题。我用这个平台,纯粹是希望用“排行榜”机制来激励孩子读书。

语文课内学习的内容和要求,预习环节很简单,就2步:第一遍听录音,第二遍跟录音读1遍。课文已经能读得比较熟练的了,直接读2遍课文,很快的,在学校就能把功课做掉。课文读得磕磕巴巴,还不太流利的,你就按照这2个步骤来。那些找姐妹字、组词都不要了,再次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画蛇添足,贪多求全,生怕孩子学不好,又让孩子找姐妹字,组词,又让孩子抄写、默写、做AB卷啥的。更不要我让你做的你不做,我不让你做的你乱做啊。我之后再会慢慢地加一些预习作业。课堂作业有三样,0号本、1号本和练字本。0号本之前天天有,而且内容有难度,可能对孩子的压力比较大,这个学期开始,我会把内容改得简单一些。回家作业有:1.预习课文 5-10m。2. 复习诵读10-20分钟。3.阅读30分钟。*4.写日记 10m,1周写2-3次。你一定要注意速度,时间到了,孩子没写完就让他去了,明天再写。5.每周末复习默写生词。为什么家默的要求和以前不一样了呢?其实是上学期的期末听写比赛给我启示的。我们比赛听写90个词语加2句话,大部分孩子都是优秀,极个别默了良好。我很惊讶,因为这个结果比我们平日的0号本进步了很多很多。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一边思考,一边翻书,还向很多家长了解情况。其实许多孩子刚学课文的时候,可能还不能把生字记得非常牢,这个时候默他会错,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反复读,反复看,就掌握了。我们没必要一定要求他把某一个字学扎实了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就好像,小孩子学讲话,不会说我们等他学会说出“妈妈”了,再去教他说“爸爸”。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着调整一下,并不需要那么紧张,原来是日日清,现在可以改成日后通。家长这边也会相对轻松。

最后做几点老生常谈,谈的还是习惯。有的习惯真的很基本,但是又很重要。比如上学不迟到,作业不拖拉,会认真听别人说话,遇上困难能勇于克服等等等等。一年级下开家长会的时候,我每一条都特地强调过。可是,现实却是,家长的态度千差万别,有的非常重视,有的嘴上都说好,行动完全没有。

1.牢记学校作息时间,不请假

我从一年级讲到二年级,有那么4、5个人几乎是一周有3天要晚到,7:55,甚至58、59进教室,书包来不及理,口算来不及做,早读没有参加,其他小伙伴的本子都交了,组长和老师跑来盯他交作业,他一边补口算,一边在书包里翻本子。这种滋味好受吗?晚到是有什么情非得已的理由吗?如果你有不可抗力,真的做不到,请你来和我说一下。

除了学生生病、家里有不得已的特殊情况,其他理由都不允许请假。如果一定要请,必须写书面申请,递交到学校教务处。

2.早睡做起,注意保证10小时睡眠。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晚睡早起,精神也蛮好,也就不那么在意了。或者觉得没办法,总得是要完成学习任务的。

我想说,再怎么抓,一天只有24个小时,就是钢铁,也会因为疲劳而突然崩裂。请问,1年级就要学习到10点,打算怎么去应对3年级、5年级,以后上中学了呢?以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追求分数,造成的悲剧太多了,数不胜数,即便侥幸没有造成悲剧,也已经埋下了很深的隐患。所以,家长的教育观一定要理性。

而且,睡眠质量是直接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的,只有保证固定、充足的睡眠时间,才会有足够长的深睡眠,分泌出够多的生长激素,宝贝才能长高!不要觉得长高可以靠补钙。“永远不以健康为代价,去做所谓拼搏。”这是我的观点。

而且我强烈反对小朋友平时上培训班,就算学校功课全都完成了,再去上辅导班也够孩子受的。

当然也可能会有反对的声音。我有个好朋友的孩子在学钢琴,我提醒她弹钢琴非常容易导致近视,希望她注意让孩子休息。那她很坚定地对我说,那没办法的,做好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的。所以,这就是价值观的不同,作为家长,你一定要想清楚的是,到底你追求的是什么。

3.注意做作业的速度

一样作业,要尽量一口气做完,不要拖。如果内容比较多,可以分成几个小部分完成。如果孩子有拖拉习惯,家长前期一定要在他旁边盯着,想办法帮他改正。

4.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电子游戏不碰为妙

电视对孩子大脑发育的伤害是很大的,对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家长要予以干涉和引导。对于电子游戏,我个人的主张是一概不碰,益智的也不碰。

5.家长少说“正确的废话”

与其盯着孩子说“你上课一定要认真听哦,勿要做小动作哦。”听得孩子不厌其烦。你还不如拿一些成功的故事去激励他。让他自发地想要去向优秀的人学习。

6.要求要严格,心态要平和

你们会不会发现孩子的表现其实像电视剧一样,情节起起伏伏的?孩子有时候表现很好,突然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好像很不对劲。但是过一阵子又好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希望各位家长心态要平和,不要为此过分担忧。

最后向家长们推荐4本书,一本是美国人吉姆崔利斯写的《朗读手册》,一本是日本人松居直写的《我的图画书论》,是讲怎么看待绘本的。一本是韩兴娥的《带孩子走上阅读快车道》。我们在读的《俗语儿歌》就是这位老师编的。她的教育理念是怎么样的,在班上开展之后成果怎么样,家长都可以了解一下。另一本陈琴写的《经典即人生》,这是一位倡导“素读”的老师,她带的班非常厉害,6年级的孩子和初、高中生做同一张文言试卷,成绩不相上下。家长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一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