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内心真正想成为谁?了解这个世界运行与财富分配逻辑

 AI量化实验室 2023-10-12 发布于北京

持续行动1期 63/100,“个人成长与财富自由、这个世界运作的逻辑”。

01 你内心真正要成为谁?

欧洲金钱教训博多.费舍尔在《七年赚到1000万》中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有无限的钱和时间,你会选择做什么?

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成年后被教育找个稳定的工作,要忠于职守、努力上进。

但总有人发现,世界不是这么运作的。

你诚实的回答,如果你现在完全没有钱的问题,你会上班嘛?

99%的人估计不会。马云其实不常上班,他只做大的决策,老俞也只是精神领袖,工作并不是他生活的重心。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帮你想清楚,你内心深处真正想成为谁,想去做的事情

有人开玩笑说,那就躺平,游山玩水,夜夜笙歌呗。

放心,这样的日子只要你过不了几个月就会觉得空虚,从身体到精神。王公子自己不还搞个公司,尽管未必为赚钱,总得做点有意思的事情。你还是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所在,这时候才是真正work for fun。

我问自己,如果达到这个状态,我还会做量化吗?还会写代码吗?

很遗憾,可能不会,至少会大幅减少在这上面的时间。

02 我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我想探索这个世界的未知,我想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更务实一点就是,我想知道这个世界财富是如何分配的?

好大的命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越宏观的命题,反倒越好把握;越到微观越随机; 物理世界如此,我们的世界遵守牛顿力学,更大的宏观遵守相对论,但微观就是量子力学,主导的力量是概率函数;

经济世界也如此,宏观是有周期的,微观到一个人,一家公司的行为是非常难以预测,甚至短线也许就是纯随机的布朗运动。

科技与艺术两条线推进文明向前发展。

科技力量决定生产力水平,决定物质生产力; 

社会经济制度对财富进行再分配。所以我们更加关心财富再分配而不是生产。

搞生产是技术的事情,这就是社会分工。

很早的时候开始,人们生产的东西有了结余,就养了国王,军队,哲学家,他们不从事生产,但他们统筹生产,保护生产以及发展生产并思考人生的意义。

后者是更多财富的拥有者,他们甚至拥有世界财富的90%以上。

这个世界是如何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

后疫情时代经济如何发展,俄乌战争走向,黄金与国际油价,BTC到底是不是个骗局,房地产行业如何发展,汇率破7,美联储加息。。。有什么影响?

这些东西在量化的世界里是看不到的。

在传统的量化公司,大数据挖掘的因子未必敢使用(超高频除外)。

大家还是先聊投资,再谈思路量化,之后才是人工智能,至少现在还是如此。

其实人与人的智力上的差距没有那么大,辛苦努力谁都可以,这似乎并不是关键。那关键因素是什么?

03 认知和信息差,眼界,视野和格局

08年前后,南方的外贸市场如火如荼,好几位老同学都瞬间暴富,不是因为他们多聪明,而是他们处于那个环境当中,不说吃到肉,喝点汤也是一年赚北京一两套房轻轻松松。

而且认知是有时间复利。你站得更高,就就看得更远,看到更大的机会。眼界高,视野大,你的格局自然就大。

认知需要构建一套体系,然后把知识,信息融入这个体系。有了这套体系,那么无论是书本阅读还是文章的碎片化阅读,不重要,点状信息你都能消化。

早晨朋友传来一则信息,说“英国的养老基金崩盘了”。其实多数人是无感的,我问他——然后呢,这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俄乌冲突再持续,或者以什么样的结局收场意味着什么?

对于多数人而言,这些信息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没有认知体系,更多的信息只会带来额外的负担。

无论是开公司,做产品还是个人事业发展规划,建立一个认知体系非常重要。宏观大势,行业前景。

我们每个人被一种惯性趋使。大学时候你也许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专业也是胡乱选择。毕业后能找个工作就不错的,先就业再择业,但就业本身会带来惯性,你的朋友圈,你的职业技能都往这一块强化,你就“困”在当初这么一个随性的决定里了。

早年在百度带校招生,带过一批优秀的实习生。我印象很深的一位姑娘,当时小组特许,给了她4.2分(总分5分)的高分,这个分数意味着,她可和HR谈比平均高不少的薪酬。

可是,她最后没有选择留下来,她希望要北京户口,所以最后选择去了国企,待遇尽管少不少,但确定可以给户口。

记得走的时候,我们觉得很惋惜,我们认为她在互联网肯定有不错的发展。

她自己也信誓旦旦的说,3年后争取回归互联网(一般拿户口至少需要签三年合同,否则算违约)。结果事实是,二十年过去了,在国企当上一个主管,我估计会干到退休了吧。

尽管从结果来看,女孩的选择也没有什么不好。现在互联网各种减员增效,国企被看作是上岸的选择。但终归由于强大的惯性,她背离了自己的理想。

没有人的运气会永远好,这个世界属于能够主动选择的人来掌控。

怎么主动选择,你需要对外部世界建立清晰的认知框架。哪里有深水区,哪里鱼多。在安全的地方游泳,在鱼多的地方钓鱼,成本的概率会高很多。

上了MBA我发现,大家赚钱的手段真是五花八门,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但以前都当作八卦来看,当成故事来讲。

其实,这些信息差价值万金。

仔细想来,我为什么做量化,也有惯性的原因。我擅长写代码,熟悉人工智能,上MBA时学过金融。所以,按这个路径AI量化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但这条路在整体大格局是怎么样的?你要找好的理由,当然会有。比如金融、信息技术肯定是朝阳行业,都是长生不老的赛道。你要找不好的理由也会有,这是不是“永动机”,“炼金术”,时间序列不可预测,布朗运动。劝入与劝退的声音,小马过河,老牛和小松鼠没有办法替你做决策。

放眼二十前,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十年前,我们还提着万元户的概念,现在北京一个开间都好几百万。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看得远,去布局。

有时候身边的信息会带给我们错觉的。

大家一定觉得电影明星特别赚钱对不对。一爽208万,某明星说自己特别穷的时候,卡里只有一百多万了。但事实是我国的电影产业,一年总票房600多亿,中间院线要占出400亿。剩下的200亿分给投资人,制片方还有头部明星。剩下的才是影视圈给普通从业者的。

而医药行业规模是多少呢,4万亿。

建立自己对数字的感觉。

然后再来思考,这样的行业里,有没有你的机会?

这么多年的从业,一直根植在研发、产品经理领域。

产品经理看似是一个需要战略规划,但多数时间是和需求文档,项目管理打交道。你能定义一个方向的机会非常少,而且还必须在公司的大战略框架与资源约束下。

我们一直很少去想想商务,BD,销售他们的世界里的生存法则。

04  学会构建,学会销售

我们的构建能力很强,但销售偏弱。

纳瓦尔说,四种撞大运的模式:碰机会(买彩票),折腾机会(不断试错,成本不低),判断机会(建立认知框架),等机会(自己成为专家,向外链接)。

家底厚的,年轻人可以不停地去折腾,比如王兴,九败一胜,功成名就。

我更加建议建立认知框架和成为专家这两条路,而且这两条路不矛盾,一纵一模——”丁字型“能力模型,你的专业能力,是你的大本营,安生立命之本,尤其刚刚步入社会,有一个别人需要的专业技能特别重要,因为此时你不可能对行业有什么特别的认知,有多广的人脉。而随着年岁渐长,工作履历越发丰富,要更关注横向的信息。

若当年有这样的认知,也不会对BTC这样的财富机会视而不见。

我相信十年后再回头看现在,依然有很多大的,转折性、变革性的机会出现。

怎么做呢?

纵向比较好办,持续努力就好,以产品化的形式去交付。

而横向扩展呢,读书,深入思考,写作输出,外加一些访谈,实地调研。

从关心一个个具体命题开始,搞清楚背后的运行逻辑。在逻辑之中,更关注可能的变迁与大的财富机会,就我们能参与进去做什么

不要止步去空谈,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比如俄乌会不会影响国际油价,那原油与黄金走势会不会与之相关?那这个我们就可以参与进去,同时也很好地印证你自己的判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