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语文教学的科学与人文

 新用户3207Q4Og 2023-10-12 发布于北京

今天教研,很多老师都谈到了语文的科学性——恰恰对应上我刚刚清理掉那些教育学的书,我觉得教育的确需要科学,都最终都应该落脚到人文上。

之前写过一篇语文学习的目的是掌握语言的力量,好的语言有一种温而厉的力量,要学习通过语言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单纯靠学习教材,这是远远不够的——但我们解读教材,要从这种思考维度出发。

罗振宇跨年演讲中,开始的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有一年极端天气导致酒庄葡萄的品质大打折扣。你看,这对卖酒的人来说,就是个难题。你不说老实话吧,客户能尝出来;说老实话吧,又怕没人买,这事咋办?有人写了个广告文案:“气候让葡萄略微酸涩,这一杯共敬这一年的不完美。”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故事,有两个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位导游连声道歉说路面没能让游客满意。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我们很难用科学的思维来分析这两个诗意的评价,然而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教育,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们学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并且用这样的方式表达。

那么,回过头来看,为什么这两位能想出这样绝妙的应对呢?我想,应该是“爱”。当你怀着“爱”与欣赏的态度来看这一批葡萄酒时,你想到的不是它给你丢脸了,它让客户不满意了,它让你想到的是,它同样饱含着你们一年来的努力,它同样蕴含着你们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同样,如果“酒窝大道”的导游真的爱这片地域,那么他就会看这地方的一切都好,就会把一切的不美好与美好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这诗意的回复了。

所以,我希望我的语文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感受到我发自内心喜欢用这种语言来表达,我对这种语言有无比的深情;我对孩子们也有无比的深情。在这种情感驱动下,我想我的一切表达,都会指向一种“通透”的境界,而不是功利地看待孩子们的成败。

干国祥老师曾提出过“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到现在看我依然觉得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追求——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觉知识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我单纯靠自己的思考,觉得能做到第二重境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能让孩子们因为我对语文的追求,我展示出语文的魅力而喜欢上语文,一直是我不息的追求。但我想过让我们的语文学习和孩子们的生命成长产生共鸣吗?我能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在孩子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吗?

我要把这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让语文与自己的生命共鸣,让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共鸣,然后才能发生联结!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