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汉字的历史

 新用户3207Q4Og 2023-10-12 发布于北京

第三单元提到“汉字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学生质疑到底是几千年。

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汉字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是距离现在三千年左右的商朝的主要文字之一。从清末王懿荣初次发现甲骨文,可以推断,在秦末大乱之后,文献中就没有再也没有对甲骨文的记载了。甚至东周诸子百家时代,都没有对甲骨文的记载。这应该是一方面周朝想毁掉商朝的文化,虽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但到底继承了多少,我们心里都打个问号;另一方面是周朝拥有更成体系的占卜系统,在《归藏》基础上,形成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不再需要甲骨来占卜了。

甲骨文是用于记录占卜过程和占卜结果的,商朝尚鬼神,他们认为有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在控制着这世界,用以解释世界,甚至预测未来。于是通过钻孔烤制出裂纹的方式进行占卜,并把占卜的内容和事后验证的内容都记录在甲骨片上。经过几百年的大数据积累,形成了一套有一定依据的占卜系统。

目前发现十几万片甲骨,归纳出单字四千多个,目前释读出的字约有两千个左右。有些字不能释读,是因为那种事物或那种生活方式已经完全消失了,在现代找不到对应的事物或活动。毕竟自从东周以后,都没有关于“甲骨文”的记载了,与之相关的很多内容也会一起被历史淹没了。还有就是甲骨文的异体字太多,由于占卜遍布商朝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人都会占卜,有些人可能并没有认真学习过某些字某些写法,所以可能会出现一定量的错别字,并且以讹传讹,导致大量脱离“原型”的字,甚至于“原型”相去甚远——这会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型字比较象形,所以后来的字无法辨认;一种是后来演变出来的字流传更广,与之后的小篆、隶书更接近,所以原型字反倒无法辨认了。

而金文是皇族贵族才有资格铸造的,大家又常聚在一起,所以发现的单字反倒少一些,而被识别出来的,却更多。由此也能推断出甲骨文中有写不能辨识的字是重复字的错讹。

甲骨文是已经成熟的、系统的文字,那么这样系统的文字肯定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经历漫长的文化积淀才形成的。我当年去山东省博物馆,看到后李文化距离现在8500年前,当时就有了烧制陶器,在极少数陶器上,出现了纹饰——我们可以做个推断,纹饰代表了先民们某种希望,这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广义上看,可以说是文字的雏形。也就是距今八千多年前,就有了文字的雏形——当然由于只是简单纹路,不具备系统性,甚至表意属性都很不鲜明,当然谈不上文字,但我们却可以说这已经“始制文字”了。

直到三千多年前,出现了甲骨文和金文,随后出现了石刻文字,从大篆石鼓文到小篆峄山刻石、泰山刻石,到大秦帝国,蒙恬发明了“蒙恬笔”,形成了毛笔的雏形,顿笔要比圆笔更适合书写,于是秦简上就出现了有顿笔的书体,由于这多是小隶所写,所以称之为“隶书”。到汉朝发扬光大,成为书写和石刻的主要书体,现在很多孩子练书法都是从汉碑开始的,这确实也是书法的正宗,代表作品有《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孔羡碑》,我当年去山东穷游,就是专门看汉碑的。到东汉由隶书的快速书写形成了“草书”,值得一提的是,草书并非随意简略、乱画,而是有严格的规则,详细可以搜索“草诀百韵歌(注释版)”,后来历代都有大书法家对其进行改进。三国时期出现了楷书,代表作品是钟繇的《宣示表》,随后的魏碑对汉碑进行书体改进,形成了接近后来楷书的“魏碑体”,代表作品有《张猛龙碑》《张玄墓志》《龙门二十品》等。到隋朝,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楷书已经很规范了,后来的初唐楷书四大家都和智永的笔法一脉相承。后世只是在笔法上有所改进,毛笔也有鸡距笔逐渐改为长峰笔,我们从苏轼、黄庭坚的书法和智永的千字文对比就可以看出来。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即使简要介绍都需要几本书,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慢慢来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